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了解目前市售婴幼儿配方奶粉、谷基辅助食品样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污染及其毒素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 采集石家庄市23个区县市售婴幼儿配方粉、谷基辅助食品共399份,依照国家标准 GB/T 4789.14—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蜡样芽胞杆菌检验》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蜡样芽胞杆菌检测并计数,应用荧光PCR方法检测蜡样分离株的溶血素基因和非溶血素基因。结果 399份样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检出85份,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检出36份,检出率22.8%(36/158);谷基辅助食品检出49份,检出率20.3%(49/241)。85份阳性样品中有48份呈溶血素基因阳性,检出率56.5%,非溶血素基因均为阴性。结论 婴幼儿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污染较严重,存在潜在的食品风险。分析结果可为婴幼儿食品卫生学检验标准及监督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州市市售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及分布情况, 发现危险因素。方法 2014~2018年共采集6类共2011份食品样品, 开展蜡样芽胞杆菌监测分析。结果 蜡样芽胞杆菌检出阳性样品共146份, 总体检出率为7.26%。其中6份样品蜡样芽胞杆菌检出值超过105 CFU/g。不同食品类别中小摊贩食品检出率最高, 达到了10.62%, 其次为烘焙食品(8.69%)、寿司(7.50%)、冷藏膳食(6.67%)、盒饭(6.36%)和熟制米面制品(5.00%)。第3季度检出率最高, 为8.77%, 其次为第2季度(7.98%), 最低的是第1季度(5.09%)。不同采样场所中采自小摊贩的食品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最高(11.21%), 其次为餐饮单位(9.31%)和农贸肉菜市场(8.07%), 最低的是超市(6.56%)。散装食品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7.61%)高于预包装食品(5.38%)。中心城区食品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9.24%)高于周边区(3.65%)。结论 广州市市售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蜡样芽胞杆菌污染, 部分食品存在安全隐患, 相关部门应针对性加强监管,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12年广西市售婴幼儿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预警和食源性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14个地区的百货商场、超级市场、批发市场和便利店采集婴幼儿食品,按照国标方法进行金黄色葡萄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胞杆菌检验。结果 1共监测1 939份样品,总检出率为13.56%(263/1 939),其中,阪崎肠杆菌检出率为3.15%,谷类辅助食品检出率为4.19%明显高于配方食品的检出率0.83%(χ2=15.361,P0.05),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为10.37%,配方食品检出率为14.12%明显高于谷类辅助食品的检出率8.68%(χ2=13.238,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0.05%;2定量结果:61份阪崎肠杆菌阳性样品中,43份5 MPN/100 g,3份110 MPN/100 g,最大值为240 MPN/100 g;201份蜡样芽胞杆菌阳性样品中,MPN法测得159份100 MPN/g,10份100 MPN/g,最大值为1 100 MPN/g,平板法测得19份100 cfu/g,13份100 cfu/g,最大值为4×107cfu/g;3不同年龄段谷类辅助制品蜡样芽胞杆菌和阪崎肠杆菌检出率范围分别为5.69%~21.05%和3.45%~5.26%,配方食品蜡样芽胞杆菌和阪崎肠杆菌检出率范围分别为11.11%~16.25%和0%~1.37%;4不同产地婴幼儿食品致病菌检出率范围为8.84%~23.47%。结论广西市售婴幼儿食品存在蜡样芽胞杆菌和阪崎肠杆菌污染,应加强企业生产监管,保障婴幼儿食品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掌握吉林省市售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为预防食源性疾病及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提供科学研究数据。方法:根据GBT4789.14-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蜡样芽胞杆菌检验方法对2011-2015年的1693份样品进行蜡样芽孢杆菌监测。结果 1693份样品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557株,总检出率为32.90%。2015年阳性检出率较其他年份显著升高。乳与乳制品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餐饮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其检出率分别为39.45%、31.49%和31.09%。餐饮服务环节与流通环节、散装与预包装等因素对阳性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五年间吉林省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均存在严重污染, 2015年该菌污染率显著升高。相关部门应加强重视,加大监管力度,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河南省市售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卫生状况,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标准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参照《2018年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提供方法进行采样和检测,在河南省共采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103份,对其进行肠杆菌科、蜡样芽胞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克罗诺杆菌属污染状况检测,对检测中可疑菌落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进行鉴定。结果 103份样品中肠杆菌科和克罗诺杆菌属检出率分别为0.97%(1/103)和5.83%(6/103),均在婴幼儿即食谷物辅助食品中检出,产地集中在江西省和福建省,采样地点类型均为便利店/零售店,6份克罗诺杆菌属阳性样品中有5份样品标识为≥辅食添加初期。9份样品蜡样芽胞杆菌定量结果在10~103 CFU/g范围,检出率为8.74%(9/103),样品产地包括广东省、江西省、福建省、黑龙江省和四川省,采样地点类型均为超市和便利店/零售店,其中有8份是婴幼儿即食谷物辅助食品。结论 河南省市售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尤其是婴幼儿即食谷物辅助食品受到克罗诺杆菌属和蜡样芽胞杆菌污染,且这些阳性产品中大多数标识的适用年龄为≥辅食添加初期,由此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较大,建议婴幼儿即食谷物辅助食品添加克罗诺杆菌属和蜡样芽胞杆菌微生物限量,降低由此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分析和评估云南省2012~2016年婴幼儿食品和即食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方法 本研究的样品包括2012年到2016年采集自云南省16个地州的1014份婴幼儿食品和3361份即食食品。按照GB 4789.1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蜡样芽胞杆菌检验》第一法平板计数法进行检验, 并用国际上现有的限量标准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婴幼儿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8.1%(2012)、5.5%(2013)、18.2%(2014)、2.5%(2016), 超标产品的比例分别为1.1%(2012)、1.9%(2013)、1.7%(2014)。即食食品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7.6%(2012)、1.3%(2013)、13.9%(2014)、6.5%(2015)、10.1%(2016)。结论 建议对婴幼儿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以102 CFU/g为临界值进行污染评估、对普通即食食品针对儿童与成人分别以103~105 CFU/g和大于105 CFU/g 2个值作为临界值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婴幼儿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和趋势,为有效开展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6年从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采集婴幼儿食品,按照GB 4789系列标准和《2014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规定方法分别进行4种致病菌检验。结果 共检测7 956份样品,其中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阳性率为6.1%(249/4 084),婴幼儿配方食品阳性率为4.7%(183/3 872)。不同年度监测结果显示,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阪崎肠杆菌阳性率范围为2.7%~5.6%,蜡样芽胞杆菌为2.3%~8.4%(除2011和2015年),金黄色葡萄球菌为0.0%~0.4%;婴幼儿配方食品中,阪崎肠杆菌阳性率范围为0.2%~1.8%,蜡样芽胞杆菌为10.2%~12.4%(除2011和2015年),金黄色葡萄球菌为0.0%~0.3%;沙门菌检出1份,产地为内蒙古自治区。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国内阳性率为6.1%(248/4 077),7份国外样品检出1份阳性样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中,国内阳性率为4.7%(177/3 758),国外为5.3%(6/114)。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售婴幼儿食品中阪崎肠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持续存在,对婴幼儿食品安全造成威胁,应加强对国内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12—2014年江西省市售婴幼儿配方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污染情况并对呕吐毒素基因进行分析。方法在全省市县中选取13个采样点,包括超市、百货商场、便利店、农贸市场、网店、批发市场,随机抽取婴幼儿配方食品397份,对蜡样芽胞杆菌进行检测和鉴定,同时应用叠氮溴化丙锭内参多重PCR方法检测分离株的呕吐毒素基因。结果 397份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阳性率为13.10%(52/397),其中2013年阳性率最高。不同采样点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产地、不同流通环节和不同年龄段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份阳性食品中检出呕吐型蜡样芽胞杆菌2份,呕吐毒素阳性率为3.85%。结论江西省市售婴幼儿配方食品中存在蜡样芽胞杆菌及呕吐型蜡样芽胞杆菌的污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相关监管部门应继续加强监管,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了解婴幼儿奶粉及米粉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及其毒素、毒力基因的携带特点。方法 采用稀释培养计数(MPN计数)法分离蜡样芽胞杆菌,采用PCR技术检测10种蜡样芽胞杆菌的腹泻毒素及呕吐毒素基因,在流动相A为0.1%甲酸-乙腈溶液,流动相 B为0.1%甲酸-0.2 mmol/L乙酸铵溶液条件下,用Acquity BEH300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对样品进行分离,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样品中的呕吐毒素(cereulide)。结果 本研究共监测39份样品,28份检出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为71.79%(28/39);2份检出呕吐毒素,检出率为5.13%(2/39)。检出的蜡样芽胞杆菌菌株大多属于携带复合型毒素的菌株,均携带3种以上的腹泻毒素基因,非溶血性的肠毒素 nhe基因(nheA、nheB 和nheC)和肠毒素FM基因(entFM)为主要的毒力基因,其中nheABC 基因携带率为100%,entFM基因携带率为35.71%(10/28),cytK基因是检测到的最少的一种毒力基因。结论 应加强婴幼儿奶粉及米粉中的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监测及其毒力基因致病性研究,以科学评估蜡样芽胞杆菌对婴幼儿食品可能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成都市市售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毒力基因携带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2014—2016年,在成都市农贸市场和路边摊点共采集食品样品330份,按照GB 4789.1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蜡样芽胞杆菌检验》分离疑似菌株,应用管家基因和16S rDNA测序鉴定蜡样芽胞杆菌,并针对分离菌株携带的毒力基因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 2014—2016年,蜡样芽胞杆菌总检出率为17.6%(58/330),不同类型食品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83,P0.01),不同年份的食品样品蜡样芽胞杆菌的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35,P0.05)。米面制品、即食凉拌类和腌卤制品是蜡样芽胞杆菌的主要污染食品。腹泻型毒素基因(hbl,nhe,bceT,cytK,entFM)的检出率远高于呕吐型毒素基因(ces和cer)。分离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9.3%(17/58)、24.1%(14/58)和22.4%(13/58)。结论成都市市售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分离菌株携带毒力基因类型多样,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食品安全具有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1.
张建洲 《食品工程》2012,(2):3-4,33
介绍了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及使用原则,指出了食品添加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及监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之异同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国已加入WTO,与国际标准接轨是必然趋势,而国内对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混淆不清,本文从概念,生产基础,加工标准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剖析了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的异同点,最后指出了我国食品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侯振建 《食品与机械》2012,28(2):238-240
针对食品添加剂、食品配料、食品主料的定义和种类界定存在的问题,根据逻辑学规则和食品学科发展趋势,对食品主料、食品配料、食品添加剂等原料类别重新进行定义和种类界定,论述食品添加剂、配料和主料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发展迅速、数量非常巨大,在对其监管过程中存在监管思路不清晰、相关监管配套法规缺失、监管机构整合遗漏、监管手段单一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现状出发,结合我国对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管模式的变迁,分析其主要特点及存在的必然性,探讨对其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欧盟、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先进的监管经验,进而提出理顺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思路,建立健全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监管体制、壮大监管力量,对作坊和食品摊贩实行统一规划安置、划片集中经营,以及强化风险交流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建议措施,以期为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食品辐照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及其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综述食品辐照对食品营养品质的影响。低剂量辐照食品对食品糖粉、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没有影响,适当的剂量辐照食品可以降解食品中农药残留,减轻食品过敏,杀死有害微生物,提高食品品质。因此辐照食品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商务模式,电子商务在很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电子商务能够充分发挥食品供应链的优势,通过食品供应链和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食品企业能够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有效应对行业内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全面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对电子商务在食品供应链及食品安全中的作用和优势进行了论述和分析,介绍了基于电子商务的食品供应链和食品安全管理的理念,并立足于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协同整合对其前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食品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产业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并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同时由食品添加剂带来的对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了出来。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超范围、超限量地使用食品添加剂,危害食品安全,或在食品生产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掌握食品添加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严格控制使用量,才能使食品添加剂在发挥最大功效的同时保证食品安全。本文综述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及原则,并对食品添加剂在加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确保食品的质量和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8.
食物过敏原介导食物过敏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食物过敏已成为严重危害成人、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食物过敏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但目前针对食物过敏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只能通过食物规避或针对食物过敏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由于复杂的环境和遗传因素, 食物过敏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晰。本文就近年来食物过敏致病机制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是检测痕量重金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所具备的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检出限低、多元素同时检测等优点,使其广泛应用于复杂基质中重金属含量的检测。该文综述了近年来ICP-MS在食品基质中重金属含量测定方面的应用现状,对其检测原理、运行参数及应用领域等进行了总结,同时还展望了ICP-MS在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包装材料中重金属检测的发展趋势,以期为ICP-MS技术在食品重金属检测领域更广泛的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20.
食品真伪鉴别和溯源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食品鉴别和溯源技术是对食品的真伪、产地和来源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及追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中占据强有力的地位.随着食品掺假频发、掺假手段多样,传统检测方法已不能满足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管理要求,因此亟须发展新型快速准确的食品鉴别和溯源技术.食品组学是近年新兴的采用基因组学、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