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威廉·钱伯斯爵士与邱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威廉·钱伯斯爵士对东西方园林艺术交流、英国自然式园林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介绍钱伯斯生平及其有关中国的建筑、园林论著,梳理了钱伯斯对中国园林艺术认知的缘由、发展和观点,在此基础上阐述钱伯斯时代的邱园建造的背景、特征及变化,总结钱伯斯开创的"绘画式"风景园的风格特点。不同于肯特和布朗关于自然与艺术的看法,钱伯斯提出园林艺术应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思想,并在自然与艺术的融合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毛东阳 《云南建筑》2012,(5):117-120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意境赋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灵魂。文章结合园林美的知识,探讨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概念、文化内涵、构成元素。  相似文献   

3.
严敏 《风景园林》2020,27(7):121-127
《环翠堂园景图》是一幅明代徽州长卷版画,清晰刻画出一座私家园林—坐隐园的全貌。以该版画为研究对象,以声景为研究视角,探寻传统园林绘画中的园林声景营造价值。通过画面观察结合诗文资料补充,提炼画卷中园林声景的声音要素,分析画卷中的坐隐园声景类型,总结画卷中传统园林"声色"风景营造在选址、时间维度、声景联想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得出:从传统园林绘画中可有效地提炼声景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深入理解传统园林的声景营造思想与特征,表明园林绘画在声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申淑兰  杨芳绒 《华中建筑》2010,28(7):190-192,198
该文在对北宋廨署园林——安阳郡园初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第一次考证了郡园的历史沿革,分析了其在兴盛期的园林艺术特色。该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自然风格和公共精神将成为安阳园林开创新境界的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古典园林艺术中,叙事具有重要地位,叙事情境所传递出的文化表征,与园林空间的形成息息相关。解析传统园林中的叙事性形态,以理论的视角分析和理解园林中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时空并置的脉络,有助于了解当时的人们在园林修建过程中对空间的认知及景致形态构成。用叙事的视角重新审视王世贞建立的弇山园,以一个长程视野对以王世贞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人的山水趣味、创作实践,以及实践中人物经历和历史事件对园林形态的映射进行梳理,可以在探讨传统园林形式美法则认识的同时,进入一种对更为深入的创作思维方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周曙  吴淑平 《中国园林》2013,29(1):51-54
印象派园林是在印象派绘画兴起之后在这些画家之间形成的一种具有印象派绘画特征和审美意识的园林风格。这种在印象派画家之间形成的园林审美默契随着印象派绘画风格的扩散而无形中对西方国家部分私家园林产生影响,通过研究印象主义绘画特征以及那一时期的园林文化历史背景,结合印象派画家对光学色彩的理解来分析印象派园林,实地考察研究其造园手法和特色从而启示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对色彩的应用和对自然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的园林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以欧式景观为主的国外园林风情,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并与国人的文化底蕴极不相符。近年来,随着外国景观形式的泛滥形成的审美疲劳,中式怀情的回归成了园林创意的主题,再加上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使得中国的传统园林艺术以一种崭新的形式重新又流行起来。新中式园林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景观一种能与国人产生共鸣的文化内涵,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又能够从根本上体现对我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本文主要对新中式园林对传统园林的传承及其创新进行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17,(4)
明代是园林绘画发展的关键时期,表现出独特的实景倾向。通过分析"再现"与"表现"理念和技法在中西方绘画史上的不同发展和交流历程,揭示了明代园林绘画实景特征的形成原因:受到明代以园入画的时代风尚、西洋再现技法和宋画写实传统的共同影响。研究探讨了此类绘画的概念界定,肯定了其作为史料的史证价值,为园林绘画的图像解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3)
从殷周、秦汉到清代末期,从最早的苑囿到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岭南园林三大地方风格的形成和完善,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几千年。"北雄南秀岭南巧",不同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园林艺术形态,徽派园林虽然系属江南园林,但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该文将追寻徽派园林的发展脉络,初步研究徽派园林的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10.
彭长歆  张欣 《风景园林》2022,29(9):128-134
清末广州花地馥荫园的前身为东园,两者具有空间延续与递进关系。从园林赞助人及中西赏游群体出发,通过文献考证及图像分析,并应用层次叠加法,廓清东园时期的园址范围,以及馥荫园的旧园遗存与再造部分,探讨空间格局演进的历史逻辑及文化生产等。研究表明:馥荫园继承了东园南侧的宅院区并向南改建、拓展,改变了东园时期以北侧荷塘区为主景的布局方向;与东园雅集所形成的诗文等文化产品相比,西方游客通过摄影与绘画记录馥荫园的景物,外销画、摄影及铜版画等各类图像作品将馥荫园的视觉形象与文化内涵以更直接的方式向世界传播。这一过程不仅是营造主体、空间格局与使用方式的转变,也隐含着清末广州园林文化生产的转向,成为清末岭南园林近代转型及现代性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战略的提出需要一种生态筑底、协同整合的基础设施作为区域联动发展、动态演变的框架。通过梳理景观基础设施理论,挖掘其与一体化示范区发展的整合潜力,利用"千层饼"模式分析生态过程,结合耦合法统筹系统、要素、场地间的"互适性",探讨跨尺度、多层次的发展策略。提出依托景观基础设施规划思想,以区域水管理为纽带组织蓝绿系统协同骨架,以复合水乡单元替代单一功能分区,构建多中心水乡簇群为基础的"产城""三生"融合的"新江南水乡"发展模式,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比较兴盛的时期,这个时期,大量投资兴建土木工程,形成了明代建筑的独特风格。但明代建筑彩画保留下来的却不太多,文字方面记载更是寥寥。明代建筑彩画经考查分析,基本分为两种图案形式。第一种为“金龙”彩画,此种彩画图案用金量大,在当时建筑彩画中属于高等做法。又称宫殿彩画。“金龙”彩画的次等做法就是“龙草”彩画,这种彩画一般画在皇帝敕建的庙寺建筑上。第二种“旋子彩画”,此种彩画用金量较小,图案简单,但施用范围较广,一般寺庙祠堂等建筑基本普遍应用,本文介绍其题材和做法。  相似文献   

13.
茶艺变迁中的明代中晚期园林茶寮及其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明代中晚期图文史料,以图文互证的方法,从宋明文献及图画中的饮茶程式变迁出发,结合明代丰富的茶画与茶事文献,梳理了入明后茶寮兴起及与其相应的空间组合图式,并由此归纳了明代以茶寮为基础的新型茶艺活动的园林特征。并由此提炼了专室式、组合式、外联式三类茶寮类型,及其相应的位置经营、功能组合与园林环境的空间图式。证实了园林活动是园林空间形塑的重要动力,并对理解中国园林动态发展历程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段建强  张桦 《风景园林》2018,25(11):29-32
豫园与寄畅园是两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两园造园各具特色,是明清两代交替时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中对两园园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座园林中的假山。本文通过对两园的掇山格局尺度、堆掇技法、造景逻辑3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我国古典园林假山堆掇在晚明清初园林营造中的若干艺术发展趋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leisure boom among the literati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tics, economy, ideolog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elaborated the leisure styles of the literati in terms of enjoying a sightseeing tour, sampling wine and tea, appreciating and collecting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works, favoring theatergoing, indulging in dallying with prostitutes, practicing meditation, and building gardens,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ir leisure styles on th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rt, drama, literary creation, garden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ideology and cultur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leisure tourism.  相似文献   

16.
明代靖藩制度是桂林发展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制度,山水园林受其影响而呈现出显著的营建特点并形成多元类型的园林体系。当前研究囿于王府园林类型的探讨,对该时期山水园林的多样性与规律性认知尚显不足。采用“信息采集-特征归纳-叠合分析-提炼规律”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明代桂林王府园林、衙署园林、公共园林、寺庙园林等多种园林的营建主体、建设目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山水园林依托城市形胜区域的基址选择、锚合城市山水秩序的空间布局、融糅出世入世思想的意境表达等营建规律,旨在为桂林山水城市的“城中之园,园中之城”理想风景营建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7.
吕嘉程  黄晓 《风景园林》2017,24(3):107-114
中国传统的"数字"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在城市、建筑和园林中皆有体现。植物作为古典造园的四大要素之一,也受到"数字"文化的影响,孕育出独特的审美理念。本文以明代江南园林的植物配置为对象,结合明代的园记、园图和画论等资料,在孤植、对植、丛植和群植等常规分类的基础上,梳理出与各种配置方式相对应的数字,讨论数字影响下的植物配置方式,并进而从植物习性、传统文化、画意追求和空间营造等方面,探讨形成各种植物配置数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段诗乐  林箐 《中国园林》2021,37(3):130-135
宁夏镇城(明代银川市旧称)位于古老的引黄灌区宁夏平原的中部,渠湖串联的区域水系为造园带来便利。聚焦于此,通过史料考证和位置复原,再现了镇城主要园林的空间分布,并系统研究其造园特征与园林风格。研究表明,宁夏镇城园林具有湖渠立园、环水塑景、水系多样与意境悠远的特征;园林风格集地域风景、贵族、文人和生产特质于一体,这与历史环境有关。填补了明代西北园林史研究的空白,挖掘了银川地区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王文丽 《园林》2020,(3):46-51
天一阁藏书楼筑造于明朝中期,历经清代、民国,逐步形成现在南北园的园林格局。本文从选石、筑山、叠石、理水、点石五个方面,对天一阁南北园石景的建造手法进行了分析,以探究造园的独特匠心。天一阁南北园的石景艺术与地方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质高度结合,在造型意境、色彩取舍、环境营造、人文底蕴上存在独特内涵,既体现了道法自然和小中见大的传统,又围绕藏书功能,体现了"形式服从功能"的思想,是艺术与实用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北宋西京大内后苑是当时重要的皇家园林之一,虽不再拥有隋唐洛阳和北宋东京皇家御园的盛世局面,而超然物外的神仙意境仍未使其失去帝都陪京之尊位和皇家气势。根据宫城内考古和历史图文考证出大内后苑的整体范围,整理了描写大内后苑内景物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宋画、《营造法式》、相关建筑遗存和考古发掘报告首次对大内后苑的整体布局和单体建筑进行推理和复原想象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从选址、理水、建筑、花木等方面对其造园意匠展开分析,将其造园意匠归纳为“九曲通苑定乾坤”,主要体现在园林理水、空间和活动3个方面:园中理水采用了方中有曲的处理方法,阴阳相嵌,互相融合;园林空间北部呈现出规则形态,南部仍以自然式为主,体现道家、儒家和佛家意境;园林活动展现宗教性和文化性,整体上呈现较为鲜明的中原地区的造园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