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舒迎澜 《园林》2006,(3):46-47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王禹偁守扬州,曾作《后土庙琼花》诗,诗注:"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云。"此后,欧阳修于庆历中(1041~1048年)任扬州知府,他在琼花旁筑了琼花亭,题"无双"二字于匾上;韩琦的长诗"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继唐·李德裕、杜牧之后,认定扬州琼花确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花卉。然而,琼花究竟是什么植物,它与玉蕊花、八仙花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这个问题自王禹偁提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3)
《金瓶梅》是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情小说。书中多处引述扬州歌曲,尤以第55回两歌童唱的几首调子最为典型。可以说是明代时曲歌谣的大荟萃,研究它对研究扬州清曲很有补益。上升到"申报非遗"角度理解,"南曲"的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3.
刘良臣 《建筑》2004,(2):64-66
(二)混凝土制品机械扬州柳工公司的混凝土制品机械主要是混凝土砌块成型设备,包括混凝土砌块成型机(砌块机)、全自动混凝土砌块生产线(砌块线)及混凝土多孔砖成型机(多孔砖机)等三个大类,是扬州柳工公司最主要的两大类主导产品之一。1.主要用于单机的混凝土砌块成型机扬州柳工公司主要用于单机的混凝土砌块机目前有QTJ3-25及HQC3A两种机型。该两种机型的外观及总体结构形式见图1与图2。(1)QTJ3-25砌块机QTJ3-25砌块机结构紧凑,外形美观,具有独创性,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该产品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该机为台振型,用振动台底部振动,振动效…  相似文献   

4.
清初扬州东园是盐商乔豫之子乔国桢所筑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村庄郊野园林,现已无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图像和历史文献,图文互证,对东园方位、选址及其内部景致格局进行考据、研究,重点对其平面格局复原作进一步探讨,以期获得对东园新的历史认识,为下一步探究其营造意匠和理念提供基础分析。  相似文献   

5.
城河湖水一带 绿杨城郭一体——扬州瘦西湖研究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薇 《中国园林》2009,25(11):12-16
通过将园林和城市进行关联性跨越的探讨角度研究了扬州瘦西湖.其主要研究内容为:1)扬州城市发展和水系沿革与瘦西湖;2)扬州城市文化和商业活动与瘦西湖.主要结论是:"城河湖水一带,绿杨城郭一体",它们同样表达了扬州瘦西湖极富创意的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正第十届江苏省园博会于2018年9月在扬州仪征举办。园区选址于枣林湾生态园,场地地势平坦、依山傍水,东侧为2021年世园会建设片区预留地。主展馆坐落于博览园入口展示区,是园区内最主要的地标建筑和展览建筑,并在世园会期间作为中国馆使用。主展馆汲取扬州当地山水建筑和园林特色的文化意象,从清代袁耀《扬州东园图》中获得启发,  相似文献   

7.
编辑部:拟刊登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第10期1726页上的“读者的电话反映”复印件已收悉。随后与编辑部通了电话,现就个人的意见陈述如下。下面将本人的文章称为文[1],刘军等发表于《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第1期的文章称为文[2]。(1)“杨治林的文章将刘军等人的文章引为参考献之一,杨治林的文章有4页,其中1.5页(节2,节3.1)与刘军等人的文章中的文字、插图、公式(共22个)完全一样。”文[1]对文[2]中的公式(3)~(5),(7),(11)~(13),(15)~(18),(21)及插图中的一些错(失)误和不妥之处作了必要的修改,且不说这些工作是否属于劳动成果,“…  相似文献   

8.
<正>应县木塔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的简称,外观五层六檐,主体结构实为九层(彩插图1)。其中,夹在相邻明层之间的四个结构层为平坐层(也称"暗层"),是一个中空的双层环状结构;其余五层为明层,每层均供奉佛像。每个结构层又都是由柱框层与铺作层组成的(图1),铺作层的构造对维持应县木塔整体  相似文献   

9.
游目与观想     
《城市环境设计》2015,89(1):130-137
<正>2014年春,江苏扬州,广陵新城,广陵文化中心私下里以为"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蕴不在于"烟花",而在于"下"字。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烟花"两字虽然勾勒出漫无边际的(甚至有些奢靡的)绚烂图景,但毕竟跳不脱静态的描摹层次。但一个"下"字,一切便活动起来,带着乘风顺水的豪情雅致,如梦游般四处漂移在温润水乡了。  相似文献   

10.
<正>"势"字依说文:盛权力也。现代解释:(1)权力,权势。(2)力量;气势。(3)形势,情势。(4)姿态。(5)样式;架式。魏晋讲书论的典籍中以"势"名的有蔡邕的《九势》(依成说。是否蔡邕作,存疑),讲正字书写的笔势即运笔规律;卫恒的《四体书势》(《草书势》、《篆势》、《字势》、《隶势》),《草书势》以形象化的语言讲草书笔画的动势,《篆势》讲形神关系,《字势》以自然形象比拟字形与意境的关系,《隶势》讲笔画与意象的关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11)
<正>"势"字依说文:盛权力也。现代解释:(1)权力,权势。(2)力量;气势。(3)形势,情势。(4)姿态。(5)样式;架式。魏晋讲书论的典籍中以"势"名的有蔡邕的《九势》(依成说。是否蔡邕作,存疑),讲正字书写的笔势即运笔规律;卫恒的《四体书势》(《草书势》、《篆势》、《字势》、《隶势》),《草书势》以形象化的语言讲草书笔画的动势,《篆势》讲形神关系,《字势》以自然形象比拟字形与意境的关系,《隶势》讲笔画与意象的关  相似文献   

12.
正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其园林更是名扬天下。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就曾写道"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扬州园林既具有小家碧玉清纯秀丽之蕴藉,又有大家闺秀端庄典雅之气韵。双峰云栈为清代扬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位于蜀冈三峰中的东峰和中峰之间,曾记载于清朝乾隆年间的《瘦西湖名胜图》和《扬州画舫录》中。2014年扬州政府参照历史  相似文献   

13.
《砖瓦世界》2014,(8):9-14
<正>中砖协字[2014]21号各会员单位:根据中建材协科发[2009]163号"关于印发《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文件要求,在各墙材生产企业积极参与和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努力工作下,第六届"重庆信奇杯"中国砖瓦行业技术革新奖评审工作已经结束。评审结果如下:A类(技术改造类):一等奖空缺,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B类(技术开发类):一等奖2  相似文献   

14.
扬州园林造园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志明 《园林》2003,(6):8-9
清代乾隆年间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书中引用刘大观这样一段话:"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我国已故著名建筑专家、原南京工学院院长杨延宝教授对扬州园林推崇备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3)
罗聘(1733-1799)字遯夫,号两峰,清代画家。安徽歙县人,迁居扬州。幼丧父,家贫,随金农学习,曾游历南北,以卖画为生。罗聘艺术视野开阔,题材广泛,擅长人物、肖像、山水、花卉,梅菊松竹尤佳,但最出名的作品还是《鬼趣图》。目前流传的《鬼趣图》至少有三个版本,一是原为刘作筹个人收藏的手卷本(也称"短本"),现收藏于香港艺术馆;一是方闻私人收藏的折扇本;一是香港霍宝才个人收藏的分段本(也称"长本"),文章所探究的正是这一版本。文章通过探究罗聘《鬼趣图》中的图像内容、创作的大时代背景以及社会背景三个方面,了解罗聘的生活时代,窥见当时的社会现实,揣度罗聘的创作意图,从而找到《鬼趣图》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7)
扬州刺绣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绘画性是扬州刺绣的一大特征,扬州刺绣与各个时代的背景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的艺术风格在扬州的刺绣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也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针法都缜密、艳丽、工整、光洁,绣师们将画理与绣理融于一体,灵活运用各种针法技巧使得刺绣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更正     
《福建建筑》2011,(4):44
<正>本刊2010年11期登载《品味城市建筑演绎的历史文脉与城市特质》一文中,由于校对疏忽,插图(图六)误用(图一)代替,现予以更正。对此造成作者和读者的不便,表示衷心歉意。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分析吴彬的《结夏》与文徵明的《东园图》,本文试图论证《结夏》所画的为明代南京著名园林东园,以及水作为核心的空间元素,对园林空间形态产生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影园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位于扬州城西南护城河中长屿上(今荷花池公园内)。园面积不过数亩,因以山影、水影、柳影之景为胜,故名影园。园未有而名先有。郑元勋和好友计成协力完成了此园的设计与兴造,此时恰值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造园学专书《园冶》完成。本文据郑氏《影园自记》《园冶》及其他文献,研究影园之格局、空间与景物组成,知影园建筑疏朗,因水势营地势、立亭榭、植花木,是晚明时期颇具代表性之山水园。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9)
插图是中学历史课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教学,利用《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发现历史细节;通过演图,穿越历史场景;通过补图,寻找历史证据;通过辨图,捕捉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