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艳军  任立刚  于杰 《机械》2010,37(1):35-36,77
以某型号电梯为参考原型,详细介绍了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振动现象,在分析和合理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电梯系统振动数学模型,运用振动理论分析了发生振动的原因,找出了系统共振发生的频率带,提出了变刚度电梯模型补偿策略的解决方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电梯系统固有频率与曳引机激振频率一直不会相同,有效地防止了共振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工作中的振动,提高了电梯的运行性能和安全性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曳引机转子偏心为外部激励,建立电梯系统动力学方程,对电梯系统的竖直振动进行模态分析,求解出系统各阶固有频率的时变范围,确认电梯在运行至30 s时六阶固有频率与曳引机的激振频率相吻合。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更换不同刚度的隔振垫来改变系统固有频率,进而避免共振。  相似文献   

3.
电梯导轨对轿厢振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开发的在线测量电梯导轨直线度的仪器对电梯导轨进行了在线测试,得到导轨的直线度数据;通过建立轿厢水平振动模型,以导轨的直线度数据作为振动激励,对系统进行了振动仿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对,结果显示仿真的振动频率与振动仪所测的频率基本相符。分析结果说明,电梯导轨直线度是轿厢产生振动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电梯速度的提高,振动强度加大,会出现一比中心频率高的振动。  相似文献   

4.
转子弯扭耦合振动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Jeffcott转子的非线性弯扭耦合振动微分方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了在弯扭组合共振区内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的频率特征,利用数值方法对转子系统在较宽的参数域内进行分岔研究,得出了弯扭组合共振为概周期运动的结论,求出了弯扭组合共振区与不平衡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为转子的安全运行和弯扭组合共振故障的判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蒋杰 《中国机械》2014,(16):177-177
电梯在运行中如果出现共振现象,电梯的安全性能就会下降,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存在着巨大隐患,因此对于电梯检测中的共振原因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阐述了电梯系统振动的因素分析以及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相关参数对齿轮传动系统的固有特性与相关激振频率的共振区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系统的低阶固有频率主要表现为与转动频率振动区重叠,系统中的高阶固有频率主要表现为中间轴和高速轴轮系的啮频共振;当系统的固有频率在共振区时,将引起系统的共振,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研究结果将为风电机组齿轮传动系统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将电梯振动系统看成两个单自由度子系统的组成,求解子系统振动的激励频率和固有频率,这是分析电梯振动较为传统的方法。现从多自由度系统的角度,提出较为全面的电梯振动模型,并求出模型固有频率的计算公式;分别用这两种方法通过实例求解系统固有频率,并作比较。  相似文献   

8.
基于隔振原理,首先给出了系统频率避免共振需要满足的条件;其次,以E3C动车组牵引变压器冷却单元风机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详细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变压器组装的刚体振动频率和冷却单元吊梁的弹性振动频率;然后,按照变压器组装的垂向浮沉振动、风机组的自身工作振动、冷却单元吊梁的垂向弹性振动对组合模型振动的影响依次降低的原则,研究了风机组避免与三种激励发生共振所需的悬挂频率与刚度;最后,通过避开三种激励的主共振区得到最优的风机组悬挂频率和风机组安装座减振橡胶刚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导轨不平顺作用下曳引电梯轿厢的水平方向振动问题,对导轨在不同激振频率下电梯轿厢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套滚动导靴-导轨接触式电梯实验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电梯轿厢模型、滚动导靴装置以及激励系统;根据电梯系统零件繁多,轿厢、轿架结构件非标准化的情况,以及电梯固有频率经验值、相似性原理,建立了水平电梯振动分析实验平台,保证了实验系统与理论分析的契合性;将Lab VIEW数据采集技术应用到导轨的受迫振动实验中,利用DH1301型激振器给予其中一侧导轨两种不同频率的正弦激励,进行了测试,并收集了轿厢3个不同位置的水平振动加速度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了频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正弦激励频率下,激振频率越接近系统固有频率值,质心处水平振动加速度响应幅值越大。  相似文献   

10.
潘俊华 《中国机械》2014,(13):46-46
电梯已经成为了如今我们常见的运载工具,电梯在运行的过程中会有一定可能性产生共振,而共振一般都是有着固定的频率,这样就会子啊两种相同的振动模式下出现运动循环。本文主要对电梯运行过程中产生共振的原因进行检测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进一步的加强电梯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电梯平衡系数作为电梯重要的特性参数之一,直接影响曳引驱动电梯的整机安全性能。该文通过分析对比现有电梯平衡系数检测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态分析的电梯平衡系数空载测量方法,通过采集电梯钢丝绳的振动频率,直接计算得出电梯的平衡系数。经过对试验样梯检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能更好地实现电梯平衡系数的测量。  相似文献   

12.
高速电梯水平振动建模及动态响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了电梯水平振动的多自由度模型,并导出力和位移在系统局部坐标系和整体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由此得到电梯水平振动的系统微分方程。讨论了电梯导轨的扰动模型,并得出电梯在导轨正弦、三角、脉冲和阶跃扰动下电梯的加速度响应。仿真结果表明导轨的阶跃扰动会引起较大的水平振动。  相似文献   

13.
考虑曳引绳刚度在电梯运行过程中具有变刚度的特性,利用Lagrange方程对电梯系统建立了7自由度的振动微分方程,通过试验设计方法得出随机变量与系统频率响应的数值关系,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获得随机变量与频率响应之间的显性函数关系式。根据激振频率与固有频率之比不超过规定值的关系准则,定义了电梯系统纵向振动的可靠性模式,运用频率可靠性分析方法,提出多频激励情况下的系统的频率可靠性及其敏感度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可靠性敏感度理论与稳健设计方法,将可靠性敏感度融入到目标优化设计中,建立系统频率可靠性鲁棒设计模型。通过工程算例,将可靠性敏感度理论和稳健设计方法应用到电梯系统设计当中,得到满足鲁棒设计要求的随机参数值。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求解精度,可以作为电梯系统稳健设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电梯作为现代工业和建筑行业中重要的运输工具,其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节能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出了一种基于PLC和变频器联合的电梯控制方案,通过采用PLC控制器实现电梯的逻辑控制,从而提高电梯运行的稳定性及可扩展性,利用变频器控制电梯曳引系统,以获得理想的速度变化曲线,实现电梯运行的高效与节能。最后,采用组态监控软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案不仅能够达到现代电梯运行的基本控制性能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电梯运行的可靠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提高,电梯不但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城市的高层建筑中,也逐步成为低层建筑中的代步工具。提高运行质量、节约电能是电梯控制系统重点要解决的问题。PLC具有可靠性高、编程容易等特点,可实现电梯控制的各种功能要求,现已逐渐代替了继电器一接触器控制系统。变频器不但可以提供良好的调速性能,并能节约大量电能,特别适宜于电梯驱动。本文介绍了电梯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和电动机变频调速的节能原理,实例分析了利用PLC和变频器控制简易电梯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可为同类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电梯进行动力学建模并对固有频率进行求解,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电梯各阶固有频率相对于电梯不同参数的灵敏度计算公式,得出第四阶固有频率相对于刚度参数的灵敏度变化规律,为电梯动态特性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液压电梯速度控制系统中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构成一种新型的变频容积调速系统,它结合了电气控制和液压传动控制两方面的优势,具有控制性能低,节能等优点,文中介绍这种液压电梯的原理和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俊  赵国军  魏君燕  曾信雁 《机电工程》2013,(11):1373-1378
为解决在电梯安装和检修过程中布线繁琐和故障排查困难等问题,将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到了电梯轿厢的控制系统中。开展了对电梯电路结构和轿厢通信原理的分析,建立了轿厢模块与电梯主控制器bp304之间的通信联接,提出了改进电路和优化通信程序的方法。在德国奔克bp304电梯控制系统平台上对采用STM32W108ZigBee射频芯片无线收发器的轿厢通信进行了评价,在分别安装ZigBee模块的轿厢控制器与电梯主控制器之间进行了无线通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轿厢与主控制器无线通信有效距离最远可达到140m,满足一般32层建筑的电梯轿厢通讯的有效距离;无线数据通信能保证所接收数据帧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确保轿厢控制器能与电梯主控制器建立稳定通信连接;无线的使用节约了整个轿厢控制系统的布线成本。  相似文献   

19.
PLC在改造电梯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变频器对继电器控制方式的电梯进行改造的方案,并应用到对十层十站电梯控制系统的改造中。根据电梯原配置,选择变频器改造电梯的调速部分;根据电梯所需要实现的功能,分配可编程控制器PLC的I/O接口,设计程序。改造后的电梯其运行性能、安全性能、乘坐舒适感、节能方面等均优于原电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