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提高彩色聚合物纳米球的染料负载量及着色性能,选取含不同数量磺酸基的活性染料和阳离子聚合物纳米球,制备了不同的彩色聚合物纳米球。通过平衡透析法,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粒径/电位分析测试仪,探讨了含有不同数量磺酸基活性染料的浓度对彩色聚合物纳米球的染料吸附量、水合粒径及Zeta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染料浓度下,含有磺酸基越多的活性染料在阳离子纳米球上的吸附量越大;当磺酸基数量相同时,疏水性越强的活性染料在阳离子纳米球上的吸附量越大; 彩色聚合物纳米球的染料吸附量随着染料浓度增加而增加;Zeta电位的绝对值随染料浓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平均水合粒径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弥补纺织品着色用染料和颜料存在的不足,开发彩色聚合物微球作为新型色素是有效途径之一。介绍了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制备彩色聚合物微球的3种方法:聚合包覆法、直接染色法和表面修饰法,从彩色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尺寸及单/窄分散性、染料在聚合物微球表面的吸附量及吸附稳定性、纯度和功能性4个方面探讨了由不同方法所制得的彩色聚合物微球的特点。结果表明:将彩色聚合物微球用于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可获得较高的颜色深度和鲜艳度,主要色牢度指标均达到服用性能要求;彩色聚合物微球具有染料色彩鲜艳和有机颜料耐久性好等优点,在纺织品印染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明胶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明胶微球,利用扫描电镜(SEM)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明胶微球进行表征.探讨了搅拌速度、明胶用量、水油相体积比和乳化剂用量等制备条件对微球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球粒径随搅拌速度和乳化剂用量的增大而减小;随明胶用量和水油相体积比的减小而减小.同时选取了3种常见直接染料直接大红4BE、直接蓝2B和直接黄R,研究明胶微球对直接染料的脱色性能,结果表明:明胶微球对直接染料脱色性能良好,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针对活性染料水解导致染料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采用乙二胺改性活性红195/聚合物微球制备了胺化活性红195/聚合物微球.探究了初始体系pH值、乙二胺质量分数、改性温度和时间对胺化活性红195/聚合物微球粒径和Zeta电位的影响,并考察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胺化活性红195/聚合物微球染色阳离子化棉织物的K/S值和颜...  相似文献   

5.
空心聚合物微球具有优良的光学效应。采用染色法制备了粒径为411.5 nm、空心部分直径为302.5 nm的彩色聚合物空心微球,并对棉织物印花,研究了空心微球用量对印花图案颜色、色牢度和手感的影响。当色浆中彩色空心微球的用量由0.4%增加到1.6%时,印花图案的亮度减小,饱和度变大,图案颜色更深、更鲜艳。印花织物的耐摩擦色牢度均良好,手感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采用反相悬浮交联法制备壳聚糖/明胶复合微球吸附剂,用扫描电镜与激光粒径仪研究了各因素对微球形貌与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戊二醛与Span-80可作为交联剂与乳化剂;增加乳化剂用量,提高搅拌速率,降低水油比可减小复合微球粒径;在乳化时间20 min、乳化剂用量0.04 g/m L、水油比1/6、搅拌速率900 r/min的条件下可制得大小均匀、粒径较小、分散性较好的复合微球.将复合微球用作阴离子染料吸附剂,具有较高的脱色率与较大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7.
以制浆造纸废液中的碱木质素为原料,采用绿色低毒的硬脂酰氯对其进行化学改性,制备酯化的碱木质素,并在四氢呋喃(THF)和水的混合溶液中通过自组装制备改性碱木质素微纳米球,探讨了硬脂酰氯的加入对改性碱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制备工艺对改性碱木质素微纳米球尺寸的影响,以实现对改性碱木质素微纳米球尺寸的控制。结果表明,经过硬脂酰氯改性后碱木质素微纳米球粒径达到纳米级,硬脂酰氯与碱木质素的最佳质量比为3.0∶1.0,胶束呈均一的球形,平均粒径为98.7 nm,在水溶液中分散稳定性达到最优;当改性碱木质素初始浓度从2.0 mg/mL降低到0.5 mg/mL时,改性碱木质素微纳米球平均粒径从557.6 nm减小到86.2 nm;搅拌速度从750 r/min增大到1500 r/min时,改性碱木质素微纳米球平均粒径从333.6 nm减小到94.1 nm;最终含水量从60%增大到90%时,改性碱木质素微纳米球平均粒径从312.0 nm减小到103.4 nm。  相似文献   

8.
以桉木溶解浆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预水解液为原料,采用水热碳化工艺对预水解液进行处理,以制备碳微球。探讨了水热碳化过程中聚(4-苯乙烯磺酸-马来酸共聚物)钠盐(PSSMA)用量对碳微球形貌及得率的影响,并探究了不同结构碳微球的成形机理。结果表明,预水解液是制备碳微球的理想碳源,PSSMA可通过在碳微球表面提供静电斥力以调控碳微球形貌,使碳微球由交联的球簇结构转变为单分散微球结构和微球超结构。随着PSSMA用量增加和碳化时间的延长,碳微球及其超结构的粒径均呈先下降再趋于平缓的趋势;但PSSMA对碳微球得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以明胶为原料,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明胶微球;分别考察了搅拌速度、乳化剂用量、明胶浓度、水油相比例和乳化时间对明胶微球(GMS)质量和粒径的影响;选取其中影响较为显著的搅拌速度、明胶浓度、水油相比例3个因素为考察对象,进行正交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提高搅拌速率、降低明胶浓度或水油比例均有利于减小GMS的粒径并提高其圆整度;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在明胶浓度0.20g/mL、搅拌速度800r/min、水油比1∶6、1.5%的乳化剂用量、乳化15min时研制出了平均粒径为11.6μm的表面平整、分散性好的GMS。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纺织品结构生色光子晶体的色彩饱和度,通过静电吸附将黑色活性染料引入带正电聚苯乙烯(PSt)胶体微球表面,制备了一种外表面吸附染料型PSt结构基元(活性染料/PSt微球),采用数码喷印方式在桑蚕丝织物上构建结构生色光子晶体。研究了染料在PSt胶体微球表面的吸附条件和吸附模型,对活性染料/PSt微球的结构形貌及所得光子晶体的排列和结构生色效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St微球表面染料的吸附量随时间、温度和染料用量的增大而增大;该吸附模型符合Langmuir型;活性染料/PSt微球具有典型的核壳结构,微球粒径较吸附前略有增大;白色蚕丝织物表面所构建的活性染料/PSt光子晶体生色结构,微球排列规整有序,呈现鲜艳明亮的结构色。  相似文献   

11.
无皂阳离子聚合物乳液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选择合适的阳离子单体和引发剂,用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稳定的阳离子型聚合物乳液.探讨了软单体BA、阳离子单体M、引发剂APS用量和搅拌速度等因素对乳液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阳离子单体、软硬单体用量分别为17 g、8 g和3 g,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5%,搅拌速度为250 r/min时,合成的乳液粒径在383.3 nm,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用作涂料染色的粘合剂,效果较阴离子粘合剂要好.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乳胶粒径、表面阳离子量不同的NVF-SMDMDAAC共聚物(PNSD)乳液在碱性条件下对桉木浆纸张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PNSD的纸张增强效果随乳胶粒径的减小而增强,与表面阳离子量和添加量呈正相关,其中粒径最小的PNSD-C1在添加量为0.25%时,纸张干、湿抗张指数和环压指数分别增大18%、54%和26%;表面阳离子量大的PNSD-P4在添加量为0.25%时,可使纸张干、湿抗张指数和环压指数分别增大23%、49%和33%。  相似文献   

13.
阳离子聚合物对混合办公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在混合办公废纸(MOW)脱墨过程中添加阳离子聚合物后脱墨分散体系的Zeta电位、接触角、吸光率、透射率等几种参数的变化,探讨了这些参数变化与脱墨浆残余油墨量及白度值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阳离子聚合物对脱墨分散体系中油墨粒子的脱除有促进作用,脱墨体系的Zeta电位、接触角等与脱墨浆的性能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关联性.3种阳离子聚合物对脱墨浆残余油墨量和白度值的影响程度依次为CPAM>PAC>CS.其中,当添加用量0.05%的CPAM时,残余油墨量减小66.77%,白度增加5.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静电自组装法,将羧甲基纤维素(CMC)组装到Fe3O4上得到Fe3O4@CMC,再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将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接枝交联到Fe3O4@CMC上,制备出F e3O4@CMC-g-p(AA-co-AM)(Fe3O4@hydrogel)微球。利用TEM、XRD、FTIR、TGA、XPS、BET等技术对Fe3O4hydrogel微球进行了表征,并将其作为催化剂应用于类芬顿高级氧化反应中催化降解酸性红73。结果表明:Fe3O4@hydrogel仍为反尖晶石型结构,共聚物CMC-g-p(AA-c o-AM)成功包覆在Fe3O4表面,且含量为17.7%,复合微球平均粒径在10n m左右,饱和磁化强度为44.8 emu/g,BET表面积为73.5m2/g,平均孔直径为8.3nm,为介孔结构。Fe3O4@hydrogel微球对酸性染料废水有良好的催化降解性能,通过调节芬顿反应体系中初始pH值、催化剂用量以及H2O2浓度,得到反应最适条件为pH3.5、H2O210mmol/l、催化剂用量200mg/l。在此条件下3h内能达到对酸性红7399.83%以上的降解。  相似文献   

15.
以聚乙烯蜡6 100为原料,采用直接高温高压法制备聚乙烯蜡微乳液;系统研究了乳化剂HLB值、乳化剂用量、乳化时间、乳化温度、pH、搅拌速度等因素对聚乙烯蜡乳液性能的影响,并分别采用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FE-TEM)和激光动态光散射仪(DLS)等研究了乳液微粒形态、粒径及其分布.结果表明,适宜的乳化工艺条件:复合乳化剂的HLB为14.8,复合乳化剂用量为6.4%,乳化时间为40 min,乳化温度为130℃,搅拌速度为60 r/min,pH=8.在该条件下可制得固含量高达40%、平均粒径为50 nm、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分散性的聚乙烯蜡超细微乳液,该乳液可以赋予织物柔软丰满的手感,减少织物表面摩擦阻力,显著改善织物的可缝纫性等.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为乳化剂,采用细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和全氟烷基丙烯酸酯(FA)三元共聚物。采用Fr—IR、^1H—NMR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接触角法研究聚合物乳胶膜的表面性能。系统考察了超声均质强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FA用量、乳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细乳液聚合稳定性和乳液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优化的较佳细乳化工艺为:超声功率300W、超声时间3min、乳化剂用量为2.5%,FA单体质量分数〉4%;所制备的聚合物乳胶膜在低含氟量下即表现出优异的疏水疏油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