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过程被挤压乃 至消解,是历史古镇发展中的常见现象,具 体表现在非遗传承断层与文化空间失活、非 遗过度产业化和空间文化性丧失、文化空间 同质化与非遗认同感降低等方面。厘清非遗 与文化空间之间“空间、要素、主体”三方 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非遗文化—生 产主体—空间”三元辩证的文化空间生产分 析框架;以崇州怀远古镇为例,对民间力量 主导下的自发建构、政府与本土企业合作的 资源集聚,以及借助外力对文化空间符号化 与商业化拓展构想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空 间生产过程与实践结果进行剖析;从文化空 间演化、文化空间符号化逻辑、文化生产参 与主体三个方面,揭示了历史古镇文化空间 生产过程的典型机制。对历史古镇构建具有非遗特色的文化空间格局和场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特色小镇是地域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具有历史悠久、生态环境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拥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基于文化空间理论,以云南昭通盐津县豆沙关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特色小镇物质文化空间层面和非物质文化空间层面的规划策略研究,为特色小镇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以期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从而有效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张光武  李群  翁素馨 《居业》2021,(8):15-16
乡村民宿酒店空间再生设计本身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它是乡村民宿酒店空间和乡村空间环境、周边建筑空间环境与地域人文历史环境共同交融的结晶.而地域文化是乡村民宿酒店空间的基因和灵魂,乡村民宿酒店空间中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乡村民宿酒店空间再生设计工作的核心,是设计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乡村民宿酒店空间再生中地域文化传承设计实践手法的总结和介绍,有助于推动乡村民宿酒店空间的再生和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实现资源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对国家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响应的实际体现.  相似文献   

4.
研究西藏城镇中传统空间的要素构成、类型特征和空间价值是处理好西藏城镇现代化建设与历史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利用空间图示方法分析西藏传统空间的选址、要素、中心和边界的特征,总结出多核型、双核型、多要素单核型、单要素单核型等西藏传统空间的基本类型,和因地制宜、文化承载、文化线路节点等空间价值,提出面向现代城镇发展语境变化的宏观性、关联性、系统性的保护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乡村空间存在村庄撤并过度、乡村风貌城市化、地域特征与历史文化丧失的问题。历史上西欧的乡村撤并给其带来深刻教训,但其在乡村空间处理中尊重自然、彰显特色,尊重历史、弘扬文化、反应地域特色,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将有利于促进我国乡村空间建设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6.
<正>纽约利用多种措施改善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进行积极的城市活力复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街道空间,城市街道是我们户外活动最重要的场所。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更是承载了我们的城市历史和文化。在城市改造建设过程中,如何协调原有的步行空间与机动车交通空间之间的矛盾,如何创造舒适、富有生机和人情味的步行空间环境,提高城市  相似文献   

7.
在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小城镇建设中,非物质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探讨非物质文化与其文化空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五泉镇关中院子民俗文化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探讨了特定区域非物质文化空间载体的设计方法,即将文化空间保护和城镇规划建设相结合,通过"物化"的空间载体设计重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宜的文化氛围和空间环境,使非物质文化与其载体空间建立互动交融及良性传递,在促进非物质文化自身保护的同时,创建具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魅力城镇。  相似文献   

8.
易纯 《中外建筑》2013,(10):81-83
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是小城镇民间或传统文化的重要集结地,通过对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历史文化要素、现状特征的挖掘与梳理,从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的整体空间格局、功能、空间组织脉络,以绥宁寨市历史古镇为例,对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进行再现设计。  相似文献   

9.
卢峰  常青 《室内设计》2009,(5):59-62
本文以重庆市酉阳县旧城中心区滨河空间的改造为例,反思了我国中小山地城市建设中地域性缺失的问题,并以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独特性为目标,将滨水空间作为重新建构山地城市整体格局的景观要素与核心公共空间,提出了相应的改造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中国城市文化与空间建设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历史文化的空间物化方式,以成都市东华门遗址公园概念规划为例,从中央绿肺规划、规划格局、规划理念等方面,阐述了文化空间的营造方案,以体现出城市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叙事是信息传达的基本方式,是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来再现发生在特定时空里的事件的一种方法.空间构成作为建筑学专业教学的启蒙课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一年级“建筑设计基础”中的限定环境要素的空间构成教学实践为例,将叙事性方法导入教学,以其作为引导设计的线索,探讨了—种动态的外部空间设计的操作步骤与关键环节,分析了拟写空间剧本、演绎环境要素、建构叙事空间、升华空间境界四个教学阶段,总结出叙事性在建筑设计中具有设计方法与思维方法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要求,结合自然资源部的相关信息化部署,吸收和总结已有信息化经验,提出一种符合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实际需要的自然资源数据治理体系构建思路,包括构建自然资源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大数据体系,空间-业务-时态关系,分布式数据管理机制、更新维护机制四个主要内容,探讨了在数据治理体系基础上通过自然资源大数据深度挖掘、分析、预测辅助自然资源监管决策的应用方向。最后,介绍了利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大数据中心支撑自然资源数据治理体系构建和运转的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13.
王琨 《华中建筑》2012,(5):17-19
该文"镜像空间"的概念是基于对现代主义建筑多重性建构的理解而提出的,分析了三种模式现象与空间观念形成的同构关系。立体主义作为现代主义思潮的源头,其意义不仅是关于透明性的阐释,也透射出多米诺体系中物与像互为转译的哲学思辨。以建筑物-镜-像三位一体的核心概念衍生出建筑结构、表皮、空间三者的建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综合效益经济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作为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从经济评价概念入手,介绍了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内容,认为综合效益经济评价是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的评价重点,同时给出了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综合效益经济评价的计算理论方法,并结合实例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广州为例,探究跨江大桥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首先,通过对广州跨江大桥80年的建设历程进行梳理,分别总结了不同时期跨江大桥建设对广州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其次,归纳了跨江大桥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机制,认为经济发展是跨江大桥建设以及推动城市空间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政府和市场是影响机制中的两种不同力量.政府通过跨江大桥的建设实现城市规划的空间发展战略,引导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城市轴线、节点等空间要素的形成;市场则在跨江大桥建设改变了交通可达性与空间区位关系的条件下,推动了资本空间与地租空间的重构,并进一步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本文结合数字乌鲁木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从技术分析、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方面,探讨数字乌鲁木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内容及特点,在构建乌鲁木齐市权威的、统一的、现势性强的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建设中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轨道交通正在国内快速发展,但地铁建设对车站片区城市发展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触媒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本文对地铁工程与周边项目元素系统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触媒理论为指导,根据深圳地铁建设经验,从城市规划、系统项目元素建设、地下空间产权以及优惠政策等角度对如何发挥地铁建设触媒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尝试性建议,可供城市规划、地铁建设以及地下空间项目审批等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微观主体,是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原动力.杨浦区是上海市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从行为主体的微观角度出发,通过对杨浦区创新性企业和高校人力资源的调查,了解目前杨浦区人力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杨浦高智力人群活动空间环境建设的不足,探讨人力资源与城市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陶峰 《中外建筑》2010,(9):121-122
建筑入口外部空间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必须符合建筑自身的性质和风格形式,体现建筑的整体感和谐美,满足建筑自身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需求,服从于城市的总体结构,形态和功能,并充分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尊重。本文提出了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原则,为更多更好入口空间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李昊  孙倩 《建筑与环境》2010,(1):160-162
山水城市是中国传统城市的营建模式之一.是21世纪倡导生态文明的旗帜下的理想城市建设模式。泰安有着丰富的自然山水环境和历史文化底蕴,以山水城市理念指导泰安的城市空间营造势必会对城市环境的改善有所帮助。通过对泰安山水环境及山水格局营造的分析,提出适合秦安山水城市空间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