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村的2个危岩体具备发生崩塌、滑塌地质灾害的条件。分析其危岩体的形成机制和稳定性,预测产生的灾害种类为崩塌、滑塌,其灾害危害程度大,下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相似文献   

2.
文中以山西太原万柏林区为研究区,选择崩塌、滑坡两种灾害类型,以该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DEM、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数据源,研究通过地貌分区、坡度约束下的ISODATA非监督分类方法提取该区的地质灾害潜在危害区,进而配合三维可视化模型对潜在危害区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解译崩塌与滑坡灾害点,最后通过野外核查方式验证、修正成果,快速得到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共有21处,其中:滑坡12处,崩塌9处。地质灾害潜在危害区的确定对于工作区灾害点的快速提取具有指导意义,可应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3.
谋道镇百丈沟内地质灾害频发,为了探讨沟内崩塌灾害成因,以铁铺崩塌为例,分析其斜坡的结构特征和崩塌危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认为长期降雨使卸荷裂隙逐渐加宽加深;岩性差异使得风化作用程度不同形成悬空面,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崩塌灾害发生。针对斜坡的破坏模式采取"清方+排水+嵌补加固"的治理方案,治理后此处再未发生崩滑事件。此研究对百丈沟及周边地区类似地质条件的崩塌危岩体灾害隐患点的减灾防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开展崩塌滑坡等灾害的防控工作,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以3S技术为基础,针对吕梁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调查及特征展开分析。探究吕梁地区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背景信息;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建立地质灾害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针对吕梁地区崩塌和滑坡的演化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灾害危险区域;计算灾害参数间的拟合程度,分析幂律特征,明确崩塌滑坡和体积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将灾害点空间分布密度作为指标,划分不同区域的危险程度;分析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发现该地区的灾害频发时段为汛期。所提方法能够为地质灾害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依据,对于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昭苏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由于灾害点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的差异,外界影响因素的差异,因此各自具有不同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调查中对于危害重大的和典型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均进行了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县境北部中低山区大洪纳海沟滑坡作为勘查对象,对该滑坡的形成机理和危害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唐山市北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数量多,危害重,但以中小型规模的灾害为主。唐山市北部地区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明显,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自北向南逐渐减少,严奎的地质灾害发生时段相对集中,具随时间呈波状起伏,逐渐上升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陕西华州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确认区内92处地质灾害点,其中滑坡21处,崩塌66处,泥石流5处;规模巨型2处,大型有4处,中型11处,小型75处。总体特征为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范围大,局部地区密集,小型灾害多,影响因素多,发生频率高,发育特征明显。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了各类评价因子,建立易发程度评价体系,对华州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了分区。  相似文献   

8.
李淼 《中州煤炭》2018,(10):55-59
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发生和活动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数量、密度和规模。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地形高差大、地质条件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极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通过对山西省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发现山西省地质灾害的主要控灾因素是地貌、年均降雨量和坡度。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内,黄土地貌是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降雨是山西地质灾害的重要的诱发因素,区域地质灾害密度与区域年均雨量关系密切。全省年均降雨量低于400 mm和高于800 mm的地区基本不发生地质灾害;年均降雨量在450~600 mm地区最易发生地质灾害,其中年均降雨量在500~600 mm地区最易发生崩塌和滑坡灾害。地形坡度和崩塌呈明显的相关性,是影响崩塌发生的最主要因素。40°~50°坡角度是大型滑坡的高发区;当坡度大于50°后,大型崩塌的数量随着坡度的增大呈指数式增加。研究对山西省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属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2%,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威胁重。研究基于2015年底的山西主要地质灾害统计数据,分析研究了山西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山西主要地质灾害隐患以小型崩塌地质灾害为主,占全省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71%。临汾市、吕梁市、忻州市灾害隐患点数量最多,阳泉市数量最少。全省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和滑坡为主。泥石流灾害的死亡人数最多、死亡率最高,占因灾死亡人数的63%。临汾因灾死亡人数占全省因灾死亡的60%。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地分布在黄土高原地貌、松散土岩体、450~500 mm降雨量地区。盆地地貌、岩浆岩体、小于400 mm降雨量地区隐患点数量最少。全省79%的泥石流灾害隐患为自然因素诱发,44%的崩塌灾害隐患为人类活动产生。  相似文献   

10.
崩塌是影响吐鲁番葡萄沟景区正常营运的地质灾害之一。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旅游景区的正常营运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以景区内发育的29处崩塌地质灾害点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景区崩塌灾害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了影响景区崩塌灾害发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崩塌防治分区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保障了景区各项旅游设施的正常营运,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1.
玛纳斯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近1年的野外实地调查及室內综合分析、研究,对该县境內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危害程度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评估,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并编制了较可行的防灾减灾预案,为当地政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信阳境内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规模虽小,但危害较大,其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连续强降水或暴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主要因素;地裂缝的形成和发展受新构造运动控制.工程措施与群测群防相结合是防治地质灾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岩土是各类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们的性状制约各类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发育生成时间的长短。岩土体结构及构造特征的差异,是引发各类地质灾害的关键因素。统计表明,地质灾害点发育密度最大的是碎屑岩区,滑坡最大规模出现在碎屑岩区,灰岩区中发生崩塌最多。简要分析了湖北省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与岩土体类型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发生崩塌灾害后岩体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周围路段地质灾害频发的问题,提出了崩塌地质灾害岩体结构与变形特征分析方法。介绍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结合实际勘察结果,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崩塌灾害后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岩体微观结构,分析崩塌灾害下岩体结构,模拟岩体变形特征,实现崩塌地质灾害岩体结构与变形特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崩塌灾害发生后,该区域岩体存在大量裂缝,在岩体自重的作用下形成拉张折断破坏模式,并且因为岩体中紧密镶嵌角砾与胶结结构,导致晶体挤压错位明显;由于岩体受到崩塌灾害影响和长期处于蠕变状态,导致岩体上部弯曲变形,严重威胁周边公路与居民安全。  相似文献   

15.
苏立  韩宸鹏 《煤炭技术》2018,(3):113-114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矿区建设及运行造成直接危害和间接损失的一项主动防灾手段。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以及危险性评估,矿区内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提出对灾害现状进一步勘察防治、进行边坡防护及排水系统改善、开采过程中留设保安煤柱等一系列针对性工程措施及监护预警措施,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证矿区的正常建设和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6.
印钞石村东段不稳定斜坡是河北省阜平县境内中低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致灾影响较大的地质体之一。由于其地表变形特征明显、形成灾害的规模较大且位于紧临居民区的上游山坡地带,对当地居民形成的直接影响和危害也会较大。通过实地调查,查明了该致灾地质体的发育规模和变形特征;经系统分析,揭示了该不稳定斜坡的形成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为下一步对该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大同侏罗系煤层开采区为研究区,针对崩塌、滑坡、地面塌陷3种灾害类型,以资源三号卫星影像和1∶50 000地形图为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解译得到该区地质灾害点,通过野外核查方式验证、修正成果,得到了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分布信息。研究区内共发育地质灾害点294处,其中,崩塌18处,滑坡10处,地面塌陷266处。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灾害点与地貌因子、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内灾害点主要发育在0°~25°坡段内,坡向分布上则主要集中在平坡段;灾害点对区内道路与居民地的影响较大,对河流的影响较小。同时,崩塌和滑坡灾害与地面塌陷灾害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以大同侏罗系煤层开采区为研究区,针对崩塌、滑坡、地面塌陷3种灾害类型,以资源三号卫星影像和1∶50 000地形图为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解译得到该区地质灾害点,通过野外核查方式验证、修正成果,得到了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分布信息。研究区内共发育地质灾害点294处,其中,崩塌18处,滑坡10处,地面塌陷266处。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灾害点与地貌因子、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内灾害点主要发育在0°~25°坡段内,坡向分布上则主要集中在平坡段;灾害点对区内道路与居民地的影响较大,对河流的影响较小。同时,崩塌和滑坡灾害与地面塌陷灾害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该文结合研究区的地质条件和人文经济活动状况,利用高分一号和高分二号卫星影像数据,对研究区内部的地质灾害进行遥感解译。首先,从地形地貌、影像特征等方面建立研究区的地质灾害解译标志,解译区域上地质灾害;然后,将遥感解译初步成果,提交给野外实地调查人员用于野外调查验证,重点解译崩塌、滑坡等的形态,规模,危害范围;利用DEM提取坡度大于50°的范围,以提高崩塌解译识别的准确率。该文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四川地质灾害背景下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地震等地质灾害,不仅破坏力强,且常常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四川省是我国著名的地质灾害多发区,尤其2008年的“5·12”大地震及此后频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伤害,也使其境内的5项世界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根据四川省地质灾害发生时间集中、连锁反应大、成灾模式清楚的特点,依托地学原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定量分析灾害发生频率,并建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遗产地的潜在威胁进行对比分析。此外,根据震后灾害的特点和遗产保护及修复的经验,提出遗产地管理的几点建议,试图为地质灾害多发区遗产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