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手工皮艺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董斌  刘存 《包装工程》2017,38(4):153-156
目的通过对现代手工艺皮具的创新设计方法的研究,分析创新设计,寻求提升传统皮具的艺术价值的方法。方法以传统的机器产业化皮具到现代的手工皮艺产品衍生发展为启示,分析了手工皮具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方式,论述了现今手工艺产品形式上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对其进行创新性设计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结论在手工制作的前提下,以现代审美趣味为引导,通过对功能、形式及创新为设计原则,主张在传承中有创新,在审美情趣中融入实用功能。  相似文献   

2.
左亚婷  季铁 《包装工程》2018,39(6):170-175
目的以"新通道·侗心乐坊"跨学科社会创新工作坊为背景,围绕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创新方式展开研究,旨在帮助传统手工艺产品融入现代生活。方法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协同设计工作模型,进行产品的快速开发与测试。通过人类学方法,探查地方社会需求,以创客空间的方式,组织不同背景参与人员与手工艺人共同创造,并提出文化、形式、交互、声音4个角度的协同设计平衡标准。结论证实传统手工艺与智能硬件相结合的可能,实现手工艺产品的可交互性与实用性,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复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俊哲  王倩  刘彦 《包装工程》2023,44(10):297-305
目的 从理论进化的角度梳理艺术产品、现代产品与传统手工艺产品三者的联系与差异,并总结理论模型。方法 通过将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产品、现代产品与传统手工艺产品案例,在技术的先进性、设计思想的先进性、艺术思想的先进性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和比较。结果 艺术产品、现代产品与传统手工艺产品三者在技术的先进性、设计思想的先进性、艺术思想的先进性三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与传统手工艺产品相比,现代产品在技术的先进性、设计思想的先进性、艺术思想的先进性三个维度有较高的得分,因此更适用于现代生活的需求。而与现代产品相比,大多数文化艺术赋值产品仅在艺术思想的先进性方面有较高的得分,在技术的先进性、设计思想的先进性两个方面没有先进性的表现。文创产品、文旅产品同属文化与艺术赋值产品,需要在艺术思想、技术、设计思想三个维度进行富有先进性的开发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苗族刺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将苗族刺绣创新应用于国潮服饰设计,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苗族刺绣的艺术资源,而且能够丰富国潮服饰的创意设计元素。本文从图案造型、构成形式、色彩搭配和工艺表现四个方面剖析了苗族刺绣元素的艺术特色,并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出苗族刺绣元素与国潮服饰设计相结合的应用方法,以期为后续运用苗族刺绣元素设计国潮服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吴昉 《包装工程》2019,40(24):292-296
目的将媒介材料作为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传承与创新的突破点,探讨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化的途径。方法通过追溯传统手工艺起源的媒介材料发展史,分析手工艺传承历史中凭借媒介材料的转化与互生从而推进技艺革新的成功案例。探讨手工艺本体语言的物质标准与形式标准以及在不断变化历史语境中的文化嵌入。最后从传统手工艺的再媒介化与现代解读视角论述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美学创新。结论媒介材料不仅是手工艺产品的物质资料,而且蕴涵着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媒介材料的发展与演变是传统手工艺被需求、被接受的有效方式。随着现代媒介材料的不断创新与融合发展趋势,传统手工艺在媒材选择及应用、技术整合与突破方面呈现出活跃的创造力,为手工艺的现代转化提出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6.
张璇 《工业工程设计》2019,1(1):121-127
积极响应国家推动传统手工艺文化事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分析、总结滨州魏集镇手工艺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建议,预测及设计出可行的系统模块化参与方法,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与角度。以滨州市魏集镇手工艺旅游产业为研究目标,以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理论和研究资料为文献基础,运用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的方法,按照手工艺的“理论价值分析—系统模块概念设计—创新产业结构”的框架,设计出传统手工艺文化发展的创新模式,提出手工艺文化系统模块化统一管理的设计方法。传统手工艺以“用”为主要目标,与普通人民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保持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活态”发展,使之经过现代化的适应过程,在现代机械生产占据主要优势的前提下,还能生生不息地发展与创新。这要求传统手工艺与当代科技行业、教育行业、服务行业和艺术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并且在传统文化六模块的协调融合下,驱动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发展传统手工艺是滇西片区乡村建设的亮点与重要竞争力,民族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是边疆地区"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体现。但批量化生产导致传统纯手工技艺无法完整传承;手工艺类产品纳入"互联网+"现代产品营销平台中,手工艺产品附加值低,行业发展后劲难以为继;政府关注程度的差异导致了滇西区域各民族工艺发展不平衡。从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可以更多地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复苏滇西片区"一带一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功能,发挥非遗传承中人的能动性,构建"一村一品"民族艺术品牌文化思路,促进滇西片区的特色文化创意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昕兵  苏雪童 《包装工程》2022,43(22):457-468
目的 通过将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技艺与潮牌服饰进行设计耦合,使图什业图王府刺绣艺术表达契合现代审美语境,构建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创新发展新样态。方法 借助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对图什业图王府刺绣艺术特征进行归类分析。运用市场调研、文献分析等方法,整合潮牌服饰设计特征与原则,进行设计耦合。结果 通过“祥瑞凤凰”“喜上梅梢”“文武双全”三类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潮牌服饰方案,形成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兼顾的刺绣新形式,构建创新设计流程。结论 将图什业图王府刺绣艺术特征与潮牌服饰进行设计耦合,探索传统刺绣技艺在现代潮流文化中的新形势,实现传统手工艺与潮流文化的结合,从而为蒙古族传统刺绣技艺的发展提供新路径,为振兴中国传统工艺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品牌形象作为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与认知,是一种具有识别性与排他性的符号。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品牌化有利于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以土家族刺绣为研究主体,从"非遗传承发展"的视角,运用多学科理论,研究探索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刺绣"活态化传承,需接收现代社会中品牌建设理念与模式,探索适合自身品牌发展新路径,从而促进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发展。同时立足于张家界文旅产业实际情况并结合现代刺绣产品发展需求,采取发展原创自主品牌、使用多元化的销售模式、提炼优秀的土家族文化元素来探索土家族刺绣的未来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扬州漆器技艺的产业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白佳鹰  宿子顺 《包装工程》2014,35(24):137-140
目的剖析扬州漆器艺术的现状,探讨传统漆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方法首先,为杭州漆器艺术打造新的发展模式,吸收现代家装、工业设计简约时尚的审美,在原有的艺术底蕴基础上获得更鲜明的时代感;其次,基于不同经济文化层次受众的诉求,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结论要从根本上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问题,就要提升产品自身的品味和档次,唤起民众对传统艺术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1.
高瞩  丁益秋  杨雅茹  姚惠  康慧 《包装工程》2018,39(12):47-52
目的建立当代茶产品包装艺术形态创新设计方法。方法基于茶包装及其艺术形态的要义,从清代及以前、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3个时间段,对传统手工艺、近代工业发展、创新与个性化设计等3个代表阶段的艺术形态沿革及其时代意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包装的形式、造型、尺度、图案的沿革,探索了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工业化水平的变化,设计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不断变迁,导致品牌文化凝炼升华的历史进程,提出茶产品艺术形态创新设计扬弃性传承的设计思想。结论得出形态传承设计中的批判性继承、传承创新中的主导与有序、艺术形态评价下的传承创新设计3个方法,通过包装设计进行实践验证,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2.
罗榕榕  吴一凡  王原  汪雨柔 《包装工程》2022,43(24):413-419
目的 扬州玉雕艺术历史悠久,是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但近年来工匠精神在玉雕行业中逐渐消失,扬州玉雕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何将农业社会手工业属性的传统玉雕制作理念注入适应当代社会审美的设计作品中,活态传承扬州玉雕非物质遗产文化,是传承与发展扬州玉雕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方法 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的视角,梳理与总结扬州湾头的玉雕发展历史,归纳扬州玉雕“源湾头”的地域性特质,挖掘“扬州工”的工匠精神内涵,结合图像叙事设计开发扬州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果 以符合当代审美与时代精神的设计手法和视觉语言重对扬州玉雕进行再创作实践。结论 探索扬州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当代图像叙事新模式,可以为扬州玉雕在当今社会语境下找到新的文化载体,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边蕊 《包装工程》2023,44(20):398-405, 425
目的 针对汴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所遭遇的发展困境,探索将视觉设计手段应用于汴绣产品创新发展策略,助力汴绣产品创新发展与应用,进而为非遗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梳理汴绣工艺的历史及现状,从汴绣产品创新发展的角度,对其中文化元素进行提炼总结,通过符号化设计、包装设计、交互APP设计、产品种类拓宽这四个方面,改善汴绣产品的相关应用需求设计,探索汴绣的创新性转化途径。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运用视觉传达手段进行完善,将传统技艺与新锐设计思维进行融合与创新,通过对汴绣工艺产品进行符合时代的传承的设计改进,为汴绣工艺的传承与应用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何佳  施爱芹 《包装工程》2019,40(22):236-240
目的探索传统手工艺的提升策略,通过现代设计的力量为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探寻一条可借鉴之路。方法结合当代手工艺领域的创新实践案例,从创新力、文化力、科技力和执行力这四个维度,深入分析传统手工艺的提升策略,提供可行的设计思维模式,来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结论协同模式是传统手工艺设计提升的有效途径。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基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生活的设计创新都是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有益尝试。为了使传统手工艺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须实现其与当代生活的统一,并使传统手工艺品回归到实用与审美兼备、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生活用品角色,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相似文献   

15.
廖江波  吴婉菁 《包装工程》2020,41(6):313-317
目的新余夏布绣源于当地的民间绣活,以绣地材质夏布命名,其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创新与衍生设计实现了自身的"造血功能",这一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方法以田野考察的形式,走访新余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和渝州绣坊,追溯新余夏布绣的源流,揭示其在民间织绣技艺上的创新。以新余夏布绣在生活用品中的活化传承与实践,阐述其衍生设计的思路和可能性。结论新余夏布绣凸显绣地夏布的肌理与色泽,丰富了刺绣的表现语言,走出了差异化的发展之路。新余夏布绣的衍生设计立足于生活用品,用刺绣艺术点缀天然的夏布材质,使衍生产品既高雅又经济实惠。新余夏布绣坚持用天然的手工原料,恪守传统手工的核心工艺,变通其外在形式,为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传承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16.
张君 《包装工程》2019,40(24):286-291
目的重新认识传统手工艺的生活化本质与当代价值,通过研究手工艺资源的文创转化与文化活化,探讨"创意性"保护与传承。方法通过阐释、比较等质化研究方法,分析手工艺的生活化本质与审美化特质,阐述了手工艺遗产作为资源的文化价值,比较文创设计与文化IP打造的差异,探讨手工艺文创设计和创意活化的途径。结论在手工艺文化资源IP转化的过程中,文创设计是最为具体的落地形式。尽管如今的传统工艺已失去了最初的使用功能,可是对其传承保护多基于文化价值的需要,因此设计的介入使得传统手工艺资源得以活化,通过文创设计和IP开发,一方面使传统手工艺的使用价值得以延伸,在使用功能上启发了现代设计;另一方面使当今的日用之需具有了文化价值,使日常生活延续了传统的文化基因。传统工艺在文创设计和IP转化过程中得以传承工匠精神,延续造物文化。  相似文献   

17.
钟玮 《包装工程》2017,38(16):190-194
目的对羌绣本土手工艺生活文化、社会变迁及转型中的现代性资源进行再认识。方法通过实地踏查,对本土住民、羌绣手工艺生产者、设计者的访谈,以及各形式历史文献及资料搜集与个案研究等方法,认识羌绣本土手工艺文化创意转化的核心价值。结论受全球化影响,市面的文化创意设计在风格展现上趋于类同,各地传统文化风貌逐渐失去独特个性,也间接地破坏了地方社会传统结构与认同。以羌绣本土手工艺资源的再认识为出发,在此基础上,提出羌绣手工艺资源如何被转化及运用于文化创意设计的思路方法与建议。以此认同羌绣手工艺文化创意之转化对于羌绣本土手工艺的现代性实践,以及重塑本土文化与区域活化有着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傅燕翔  罗霞 《包装工程》2023,44(16):330-339
目的 在非遗产业化背景下,探索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以应对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二元对立危机,力求在非遗活态化层面探讨事物的传续与创新发展途径。方法 以文化生态学为视野,将非遗手工艺落脚于整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创建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生态与设计参与模式,寻求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消费市场之间融合互动的对策与连接点,提出非遗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四化”生态模型,从内容化、品牌化、产品化与数字化4个维度讨论非遗手工艺的提升策略,提供可行的设计参与路径,并以湖南湘潭地区石鼓油纸伞为例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结论 文化生态具有动态衍变与整体协调特征,能够适应非遗手工艺的活态变迁与传承。通过充分发挥工业设计专业特长,能有效地给非遗产业化内容做设计学上的注脚。“四化”生态模型有助于非遗手工艺的核心价值留存与创意性转换,设计参与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高质量发展,并以期通过推进该模式让非遗手工艺产业化发展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最大作用,从而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