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杨诚  李慎言  岳川元  杨朝  石川 《声学技术》2019,38(5):580-584
针对某款车型在空调开启时车内产生异响的现象提出了解决和优化措施。通过试验证明了异响源为压缩机。通过理论仿真计算,发现该压缩机的转子-衔铁系统具有与异响频率相近的扭转模态频率,并且试验发现,发电机支架也具有与异响频率相近的结构自然模态频率。文章阐述了该车异响原因是由于上述二者模态频率相近,导致衔铁受到由皮带传来的发电机支架共振激励而产生扭转共振,进而引发车内压缩机排气噪声。结果表明,改进发电机支架和压缩机衔铁任意一处都能使压缩机啸叫和车内异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在空调压缩机独立运行下,通过实验明确了空调压缩机是车内外振动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支架因在压缩机的工作频率附近存在低阶固有频率而发生共振,引起车身板件振动并向车内辐射噪声,是车内噪声的主要来源。针对支架的整体刚度偏低、力传递率过大、在压缩机振动激励下发生共振的特点,使用增强材料增强了压缩机支架的整体刚度,有效的避免了支架的共振,降低了车内噪声2dB以上。  相似文献   

3.
改进大客车常用曲轴连杆式空调压缩机悬置机构,基于与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相似性,考虑发动机振动和带传动对压缩机振动影响,建立压缩机总成—发动机集总参数模型。以系统能量解耦率为优化目标,系统固有频率和悬置刚度约束作为约束条件,悬置的三向刚度值为设计变量进行优化设计。基于ADAMS建立压缩机总成—发动机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悬置机构改进后压缩机振动减弱,优化后悬置支反力、压缩机质心纵向位移和绕转动轴角加速度明显下降,证明改进悬置机构和优化方法对压缩机隔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当按下汽车空调启动键(AC ON)后,空调系统工作,车内产生异响。针对车内空调启动异响,探究其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以解决该问题。使用BK信号采集系统对车内噪声信号与压缩机、膨胀阀的加速度信号进行采集。选取适当的小波基和小波参数,对信号进行小波能量谱分析。发现空调启动异响是由压缩机吸合时衔铁的冲击振动引起,并与膨胀阀上的振动相关。对压缩机、空调管路采取隔振减振措施后,压缩机吸合冲击及膨胀阀振动大大衰减,车内的空调启动异响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5.
振动噪声控制是前端轮系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对于轮系附件振动引起的噪声问题,行业内缺乏系统和实践研究。以某BSG(Belt-Driven Starter Generator)混动车型出现的空调压缩机啸叫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压缩机台架试验、冷媒压力脉动分析和整车路径排查,确定噪声主要由压缩机激励皮带和轮系附件模态所致,并通过发动机悬置和车身传递到车内;结合模态测试和仿真手段,提出有效的工程化方案,方案实施后啸叫阶次降低15 dB以上,车内声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为前端轮系附件的NVH设计,提供很好的工程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某MPV全负荷加速过程车内出现异响,严重影响整车声品质。应用LMS公司的Test. Lab振动噪声分析系统对车内噪声、动力总成系统进行振动、噪声数据采集,通过主观评价、传递路径分析、模态分析和频谱分析,确定加速异响传递路径为发动机后悬置,副车架约束模态与后悬置存在共振风险。运用ABAQUS软件对后悬置-前副车架进行模态仿真计算,提出调整后悬置橡胶静刚度方案,实现后悬置与副车架模态解耦。进一步试验发现,车内加速噪声异响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为优化MPV加速噪声提供一种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7.
汽车空调系统是引起车内异响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某款SUV汽车在开启空调后车内出现明显"呜呜"异响声的现象,应用传递路径分析和增量分析相结合方法进行快速诊断。在实车上进行噪声测试分析,运用频谱分析法和声学互动滤波技术确定引起车内异响主要激励源为空调系统的压缩机;结合对异响传递路径和增量综合分析,快速确定车内异响主要辐射源为膨胀阀和蒸发器,并采取减振降噪措施,有效降低了车内所存在的异响,降噪效果达2.5 d B(A)。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某压路机在转速1 350 r/min左右出现异常振动问题,应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压缩机支架各阶固有频率及振型,发现压缩机支架前两阶固有频率偏低是造成故障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新、旧车的振动瀑布图分析可知,压缩机支架使用一段时间后螺栓松动引起支架固有频率下滑,结合发动机振动加速度幅值谱分析,判定异常振动是由发动机点火激励2倍频振动激发压缩机支架共振引起。  相似文献   

9.
陈江艳  杨诚 《声学技术》2023,42(1):68-74
某电动物流车空调系统存在间歇性轰鸣异响,严重影响驾乘舒适性。文章首先采用分别运行、试错排除等工程方法并结合频谱分析快速定位噪声源(电动压缩机)及主要传递路径(安装支架);接着运用模态测试、CAE仿真等手段,确认该轰鸣异响源于电动压缩机振动激励经支架总成共振放大并传递至车身致使地板薄壁钣金局部共振产生的结构噪声;然后对源、路径和响应3个方面逐一分析,提出2种改进方案进行单品及实车验证;最后,运用客观参量和烦恼度综合指标对改进前后的车内声品质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改进传递路径可快速有效处置该空调系统轰鸣异响问题,噪声峰值降低了19 dB(A),烦恼度降低72.1%,车内声品质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纯电动乘用车在怠速、开空调时车内振动较大的问题,通过振动传递特性测试及模态分析,确定空调压缩机在转速为2 300 r/min时振动较大是由于空调压缩机自身激励与冷却风扇产生拍振所导致,在转速为5 000r/min时振动较大是由于压缩机工作基频与其自身刚体模态耦合所导致。最终,通过调整空调压缩机转速,将原2 300r/min档位对应调整至2 000 r/min,避开冷却风扇转速,方向盘振动幅值由0.049 g优化至0.015 g;同时,通过增加空调压缩机支架的衬套刚度来提高空调压缩机的刚体模态频率,避开空调压缩机在转速为5 000 r/min时的工作基频,方向盘振动幅值由0.178 g优化至0.029 g,座椅振动幅值由0.013 g优化至0.006 g。该控制策略不仅有效解决了该车型在怠速、开空调时车内振动较大的问题,也可为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模态和频率设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阐述整车异常振动噪声的排查过程,确定问题为发电机和空调压缩机组件1阶共振。通过模态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保证仿真模型准确性,为下一步传递函数分析提供输入。通过测试第三主轴承盖到空压机远端处传递函数,得到结构阻尼信息。采用相同阻尼值,对空调压缩机支架更改前后传递函数进行对比,改进后第1阶模态共振频率提高,同时幅值也有降低。对改进后样件进行整车试验,结果表明,在默认激励保持不变基础上,可通过传递函数来间接反应最终响应结果,从而验证可以利用传递函数对发动机外附件振动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对汽车在使用空调时由空调压缩机引起的两种内噪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在发动机转速为4 750 rpm左右时出现的轰鸣噪声,是由于压缩机支架总成模态频率与发动机二阶振动频率共振引起的;(2)怠速时的拍频声是由于发动机与空调压缩机的传动比不合理造成的拍频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主轴转子为汽车空调旋叶式压缩机的核心运动部件,其固有频率和振型直接影响压缩机的工作稳定性。通过对其振动理论分析、实验模态分析以及NX Nastran模态计算,确定了主轴转子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研究结果表明,转子系统的固有频率在3300Hz以上,远高于其工作频率,主轴转子的运转是可靠的。振动测试结果证明,压缩机外壳的振动总加速度远低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W标准"的规定上限,从而推断主轴转子工作过程中不会发生共振及由此产生的噪声和大的形变。分析结果也为主轴转子系统的故障诊断和振动控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汽车空调旋叶式压缩机排气阀片的振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气阀片是汽车空调旋叶式压缩机中的关键零件,是压缩机主要振动噪声源之一。通过对排气阀片结构运动分析,建立了阀片振动的数学模型,并求解了压缩机排气阀片的固有频率及强迫振动。利用UG NX Nastran模态计算,确定了排气阀片的固有频率和振型。测试结果证明,压缩机的外壳振动总加速度、噪声和排气脉动都低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W标准”的规定上限,证明排气阀片工作的工作状态是可靠的。但研究结果表明,阀片振动的极限位移同限位板高度比较接近,因此,提高限位板的高度或者限制阀片的振幅以进一步控制系统的排气脉动和噪声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分析结果对排气阀片乃至压缩机整体的振动分析与控制以及故障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一款客车空调压缩机支架减振设计的失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客车空调系统中压缩机部位的振动主要来自2个方面:发动机振动通过皮带传递到压缩机;压缩机运转过程中自身产生的振动。皮带传递的振动可以通过减振弹簧吸收,压缩机自身产生的振动可以通过安装的橡胶减振块吸收。  相似文献   

16.
船用往复式空压机激励源众多、结构复杂、工作环境恶劣、信号传播路径复杂等因素都影响信号的分析与故障源的确定。为提取特征频率,运用常规方法和基于小波变换的强制去噪、默认阈值去噪和给定软阈值去噪方法对空压机振动信号进行处理,通过比较这四种方法的优劣和适用条件,发现默认阈值法能很好地保留特征信号并且去噪效果良好,所以选取默认阈值去噪法对空压机振动信号的时域和频域进行分析。时域分析发现0.5×r/min冲击间隔明显,频域分析发现1×r/min频率突出且伴随出现2×r/min的情况,根据该空压机的振动机理和历史维修记录针对性地提出检修方案。对检修后的空压机进行二次诊断,结果表明整机振动烈度和主要频率处的幅值显著降低,检修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