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丽森 《中国园林》2012,28(12):43-47
计成的《园冶》在欧美的传播与西方学者和园林爱好者对中国园林的熟悉程度密切相关。20世纪上半叶,童寯于1936年首次以英文文章提到《园冶》,直接影响到瑞典学者喜龙仁将部分英译文于1949年发表。玫萁.凯瑟克1978年发表的有关中国园林的著作也让更多读者认识了计成,此后,西方对中国园林的研究迅速发展。1988年出版了《园冶》英译本,1997年出版了法译本,受到学术界内外读者的欢迎。《园冶》设计原理亦体现于西方一些中式庭园。目前欧美学术界有关中国园林历史、文化的研究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2.
马鹏飞  李翔宁 《建筑学报》2021,(11):110-115
《营造法式》自1920年代重新出版后受到海外汉学家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大量相关研究话语.回顾这些话语可以发现,百年来海外学者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大体经历了早期介绍传播、技术内容解读、多元文化探索3个阶段.《营造法式》海外研究的侧重点由技术解读转向文化探究这一变化过程折射出海外学术界对中国建筑认知的重要转变.重视建筑文化研究,加强中国建筑的传播辐射力,对于世界范围内中国建筑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界独树一帜。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园林走出国门,至今已有 20多年。这些中式园林散布在世界各地,对传播中国园林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被誉为各国造园文化交流的“常驻文化大使”。 为了让更多的园林爱好者及专业人士了解中国的海外园林,中外园林建设总公司从其承接的 60余座海外园林中,精选出其中 30余座海外园林,集成《文化使节——中国园林在海外》一书,是海外的中国园林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呈现在国内读者面前。 该书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园林艺术…  相似文献   

4.
海外中国园林之造园意匠及游园感知探析——以美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建筑》2020,(1)
自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2000年以来,兴起了新一轮的海外中国园林建设热潮。在经多方协作数年、投入巨资、煞费匠心和克服重重困难之后,这些身处海外的中国园林是否如愿成为"中国文化国际交流的桥梁"?文章选取在美国营造的中国园林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营建背景细致诠释其造园意匠,考察跨文化背景下的游园活动,尝试从"他者"视角探究多元游园感知,以期揭示中国园林和建筑文化在域外的适应性,为中国园林等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项目的海外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畅 《中国园林》2020,36(10):133
中国古典园林是基于中国农耕文明背景的内生型人 文景观,却在不同历史阶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域外园林的生 成和发展。基于文化传播的视角探索了农耕时代亚洲的地缘扩 散、17—18世纪欧洲的跨域漂积,以及20世纪全球的跨文化 移植3个不同时空阶段的海外中国古典园林传播方式和典型模 式,认为全球化下差异性的文化协同和竞争是中国古典园林持 续演进的外生动力。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海外建设了大量的中国园林,旨在将中国园林的菁华与特色传播到世界诸多城市。通过文献研究、归类分析等方法对海外中国园林的建设概况、营建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展现40年间海外中国园林的建设发展成就,阐明其营建与运行机制,探索保持海外中国园林长久生命力的手段。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将海外中国园林置于新时代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从打造"文化品牌"、优化营建机制、完善运行机制等角度提出未来发展建议,以期海外中国园林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为中华文化输出的物质实体环境作用,助力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  相似文献   

7.
赵晶  沈子晗 《风景园林》2023,30(3):48-54
【目的】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园林该以何种方式让世界认识东方文化中的价值与内涵成为重要课题。【方法】基于此观照,结合“具身认知”理论,对海外中国园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探讨在特定的园林空间中的身体体验。【结果】通过身体感知,仿古园林以精致的要素与空间组合展现“中国性”;通过意境隐喻,现代展园以崭新姿态传达中国的审美情怀与文化取向;通过体验互动,园林活动以具身表演与时空环境的深度融合将中国文化艺术推广至海外大众。【结论】最终可以发现:通过以上3种方式,海外中国园林在景观体验中成功挖掘了游客的认知并引发多样性的探索和想象,持续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8.
中国园林的海外营建不仅是工程项目的建设,更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园林的海外发展脉络,构建了中国园林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框架,通过时空分析和文化影响力计算等,定量研究并可视化 展示了中国园林跨文化传播的时空范围、方式和效果等。研究 表明:1)依据传播速度和特点,中国园林在海外的跨文化传 播可划分为4个阶段;2)中国园林跨文化传播的源地主要为苏 州、上海和北京;3)中国园林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地与影响力具 有高度的空间聚集性,主要集中于美国纽约、华盛顿,德国慕 尼黑,法国巴黎,以及日本札幌、川崎等城市;4)政治、经 济、文化交流和技术规范共同影响着中国园林的跨文化传播效 果。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中国园林的跨文化传播路径和特点及提 高中国园林的跨文化传播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徐宗威中国建筑文化学者。曾任亚洲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职务。曾作为访问学者远赴荷兰、美国等海外地区研修、讲学。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西藏古建筑》《西藏传统建筑导则》《公权市场》等。中国传统园林素来讲究山水养性、花木怡情,这也成为园  相似文献   

10.
欣逢《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创办 2 0周年 ,深表祝贺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建筑文化 ,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大国宝 ,是人类文化大世界的一颗东方明珠。 2 0年来《古建园林技术》为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 ,为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古建园林技术》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古为今用 ,深入实际的精神和图文并茂的优秀文章作品提供给内行与外行的广大读者。回顾 2 0世纪 30年代初 ,中国营造学社以梁思成、刘敦桢两教授为首的专家、学者开拓了中国古建筑的实地调查 ,现场测绘和文献的搜集研究以及专著等一系…  相似文献   

11.
自1905年的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接管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权益,开始进行以掠夺资源和吞并东北为目标的大规模建设,内容涵盖从经济到文化的各个领域。而大量日本神社建筑与园林的出现,就是这一时期日本殖民建设和文化侵略的具体体现。该文以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四座典型神社园林为例,对20世纪上半叶在这一地区出现的神社园林进行了系统介绍,内容包括神社园林的平面格局、构成要素和景观特点等,分析总结了日本神社园林的景观风格与特色。指出中国近代东北地区的日本神社园林建设,虽出现的时间较短,但对该地区城市公共园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并对有关遗址的保护与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中国园林欧洲传播的早期历程,给中国园林欧洲传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以欧洲对中国形象认知历程为脉络界定园林认知的历史分期,通过对《马可·波罗游记》、《鄂多立克东游录》等文献的再挖掘梳理欧洲人对中国园林的记述与认知,厘清欧洲对中国园林认知的发展历程,并探究中国园林在欧洲园林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研究表明十八世纪前欧洲对中国园林形象的认知经历了要素-特征的认知发展历程:十三至十六世纪欧洲对中国园林的认知大多集中在对要素的关注;十六、十七世纪欧洲对中国园林的认知深入到特征层面。中国园林的传播与西方对中国形象的整体认知具有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方自然观念的载体,推动了欧洲自然观与自然风景园的发展。通过探究十八世纪前中国园林传播的原因与意义,完善中国园林欧洲传播史的现有历史理论不足,为后续相关历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帕拉第奥的研究和诠释,在 17—18 世纪曾经是西方古典建筑复兴运动的焦点,20 世纪以后则成为古典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20 世纪中叶以后,亚洲学者也逐渐参与到对帕拉第奥的翻译和研究之中。在 2009 年至 2015 年间,笔者作为主要译者完成并出版了帕拉第奥《建筑四书》 的首个中文译本。在这项工作中,术语的解读与翻译是最困难也最有趣的问题之一。这不仅因为深厚的西方建筑传统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也因为帕拉第奥的著作在时间上距今已有四个多世纪,在此期间,建筑学的概念、 实践和表达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使得翻译工作既是一个尽可能接近原典的过程,又是一个立足于译者的母语、进行文化比较与互译的过程。本文即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回顾《建筑四书》中译工作中接近原典的尝试,第二部分基于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的比较,对 《建筑四书》中部分关键术语的涵义及其与中文互译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园林政策与建设60年回眸(一)"中而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纪军 《风景园林》2009,(1):102-105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精深的文化传统。20世纪初叶,中国园林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探索。1949年建国后,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中国园林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值建国60周年之际,《风景园林》杂志开设"新中国园林政策与建设60年回眸"专栏,旨在追溯建国以来的新园林之路,研究影响新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的大政方针、行业政策,探讨其在新园林建设过程中的含义。文章就"中而新"这个主题,阐述、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两条腿走路"的创作理论和方针下,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园林。  相似文献   

15.
《建筑师》2015,(1)
童寯与刘敦桢均为中国园林研究的先驱,二人园林研究的一致性为人熟知,但差异性尚未得到细致认识。通过对童寯代表作《江南园林志》与刘敦桢代表作《苏州古典园林》各自特点的研究,可以得出二者间的深刻差异:童寯的园林研究主要是浸润于中国文化脉络之中的传统文人的方式,而刘敦桢的园林研究完全是深受到西方学术影响之下的现代学者的方式;二者的差异有着外在的时代影响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待传统以及园林的不同观念。对这种差异的理解,对于今天如何看待中国园林、并开展对其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曹娟 《中国园林》2007,23(1):4-5
2006年12月25日下午《,中国古代园林史》《、中国造园史》首发式暨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举行。首发式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承办,与会者约200人。《中国古代园林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园林专业创始人汪菊渊先生(1913-1996)的遗著《,中国造园史》是我国著名造园学家陈植先生(1899-1989)的遗著。两位先生皆有志于系统总结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几乎耗费毕生精力收集古籍文献、现场考察、研究整理,20世纪80年代初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现国家建设部)为两位先生立科研课题,分…  相似文献   

17.
查前舟 《四川建筑》2004,24(6):27-28,30
《园冶》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的传统造园思想,影响远及海外,但目前我们对她的认识尚停留在其窠臼的浅层次上,国内学者大多将其作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资本,很少有人用现代景观规划理念将其加以发展、引申,这显然无益于我国景观规划理论的发展。文中旨在对其造园思想加以提炼.在现状认识加以总结的基础上作出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园林文化交流背景下,重点围绕18世纪法国地图学家、版画家及建筑师勒胡日出版的《英中式园林》丛书,介绍了丛书出版的时代背景,对书中表现中国园林的版画进行了研究,推测考证其原画来源,从表达技巧以及构图模式等方面进行多版对比分析,展示了勒胡日在《英中式园林》中对中国园林认知的表达。同时还解析了《英中式园林》在欧洲出版并传播的意义,以期对中西园林文化交流以及中国园林对世界影响的历史研究做出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6)
将中国文学引入西方世界的译介活动早在晚清时期就已开始,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夏志清的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问世,海外汉学界的研究视野才开始从古典文学转向现代文学,致力于作品分析以及文学史、文学选集的编撰。一些文学选集被作为美国高校的教学参考书,成为普及中国文学的有效途径;以夏志清、王德威、李欧梵等为代表的海外汉学研究,在方法论和历史观上为中国内地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某些新的可能性。但不应忽视的是,作为一个复杂的构成体,海外汉学研究的面貌不能仅以代表性学者的论断来框定,将海外汉学研究的理论思维套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时也需要对历史语境与现实状况差异导致的认识偏误进行反思,西方学者在冷战思维影响下的文学批评范式以及英美反知性主义传统对五四以来作家创作心态的误读也需要正确认识。虽然英美主流媒体仍习惯沿用这种批评模式解读中国当代小说,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也呈现出一系列理论范式的转向,显示出重建文化研究格局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喜逢《古建园林技术》创刊25周年。二十五年星移物换,贵刊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优秀文化的探索与传承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贵刊给了有志于古代建筑、文物建筑、古代园林及中国传统形式新建筑等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方面的学者、建筑师、评论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艺术探讨和交流的平台。25年来《古建园林技术》在几代编辑工作者的默默耕耘下,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使《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