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钢的回火硬度(H)火温度(T)和回火时间(t),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H=f(T,t)。当t为定值时,H与T的函数关系可划为四种类型(H和T互为反函数):(1)直线型;(2)抛物线型;(3)幂函数型;(4)直线与幂函数的复合型。因后二种类型在使用  相似文献   

2.
郭从盛  龙姝明  冯小明  张会 《铸造技术》2007,28(9):1191-1194
调质钢的回火硬度H与回火温度T和回火时间t存在着函数关系。通过等温回火实验采集了38CrMoAlA钢回火后的硬度数据。这些数据表明,调质钢等温回火时的硬度下降表现为快速下降和缓慢下降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这一变化规律可以用双指数函数H(T,t)=a(T)e^-b(T)t+c(T)e^-d(T)t来描述。双指数函数中的参数{a(T).b(T),c(T),d(T)}随温度的变化可以表示成温度的二次多项式函数。通过对实验数据的非线性拟合,可以计算出不同等温条件下参数{a(T),b(T),c(T),d(T))的取值集合,对取值集合的线性回归分析,可以计算出二次多项式函数中的每一个系数。这些系数与钢的化学成分有关,可称为淬火钢回火时硬度变化的特征系数。  相似文献   

3.
利用等温回火实验,采集了淬火钢在不同条件下回火时的硬度数据。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到淬火钢的回火硬度与回火温度和回火时间的双指数函数关系式:H(T,t)=a(T)e^-b(T)t+c(T)e^-d(T)t。该关系式不仅可以很好地解释淬火钢回火时硬度下降规律的物理意义,利用该关系式还能方便地预测淬火钢的回火硬度,简单、快捷地计算出多组可供选择的回火工艺参数,以利于回火工艺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4.
钢的成分,回火温度与硬度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1钢的成分、回火温度与硬度的关系从研究钢的成分、回火温度与硬度(HRC)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知,三者之间互为随机变量,不存在确定的函数关系。例如,钢的成分、回火温度一定时,相关的硬度值要在某个确定的范围内波动,呈某种确定的概率分布,一般而言,硬度与回火温度成反比,而与含碳量成正比。由有关实验数据做出的散点图,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散点图略)。由此,上述三个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视为二元线性回归关系。有些文献推荐了个别常用钢的回火温度与硬度关系的经验公式,如45钢为:式中x为所要求的硬度值,K为待定系数。…  相似文献   

5.
热处理生产过程中,判断回火后工件的性能合格与否,通常是以硬度检测为依据的。由于淬火钢的回火硬度与回火工艺参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若能获得描述这种相关关系的特性函数,就能准确给出淬火钢回火过程的硬度变化规律。利用高控温精度试验电炉和等温回火试验方法,采集50CrVA钢在不同回火条件下的硬度数据,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该钢种的回火特性函数。利用该函数关系可以对50CrVA钢回火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即通过采用适当提高回火温度、减少回火时间的工艺方法,实现回火生产过程的节能热处理。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LY19合金不同热处理状态的电导率和硬度的关系,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式Hij=mj=nijγij+Pγij^2(Hij-硬度,γij-电导率,其它为热处理制度有关的常数)。利用试验数据绘制了电导率、硬度在不同的淬火温度和时效时间条件下的关系图。直观地反映出两个性能之间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T91钢焊后热处理对焊缝及母材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40~780℃之间回火,焊缝硬度为264-237HV,回火马氏体板条特征明显,可以获得优良的焊接接头性能;回火温度超过780℃,焊缝板条马氏体特征消失,母材回火索氏体中碳化物产生偏聚,硬度、塑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李建民 《金属热处理》2005,30(10):79-79
图1为T12A钢冷作模具,生产中发现经淬火、回火后1个月内,图1a所示的两件模具在线切割加工时开裂,图1b所示的两件模具在线切割完工前开裂。技术要求硬度为60HRC~63HRC,无裂纹。该模具工艺路线:下料-锻造-机加工-热处理(淬火+低温回火)-磨削-线切割-装配,热处理工艺见图2a。  相似文献   

9.
不同含量稀土Ce的H13钢在不同温度淬火30 min后空冷,不同温度二次回火2 h后空冷,进行组织观察和硬度测试。研究表明,淬火温度达到1040℃,基体组织和晶界处的碳化物减少,板条马氏体更清晰,回火温度在580℃时,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回火温度超过600℃,碳化物聚集长大,故最佳热处理工艺为1040℃淬火+580℃二次回火;稀土Ce含量为0.026%时,试验钢的晶粒最为细小,组织最为均匀,硬度最高,淬火硬度为650.6 HV30,回火硬度为391.4 HV30。  相似文献   

10.
H13钢的真空热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康 《热处理》2006,21(3):38-43
介绍了北美压铸模协会(NADCA)推荐的H13钢的真空热处理工艺,详细讨论了对热处理设备的要求,工件的装炉,热电偶的放置,奥氏体化,淬火速率与工件组织和性能的关系,回火工艺和硬度控制,模具的去应力处理,H13钢模具的热处理质量和检测,以及热处理合格证书的内容,并附有H13钢淬火组织级别图。  相似文献   

11.
 在淬火基体成分计算的基础上,根据某一淬火温度下的奥氏体基体的化学成分,Cr W Mo V合金钢淬火硬度可以近似计算为HRC=α(1+β)/(0.00915α+0.00527),其中α为基体中含碳量的平方根,β为合金元素对马氏体强化的修正因子。上述淬火硬度计算公式隐含着洛氏硬度测定和马氏体强化机理的对应关系,对其它钢种也适用。Cr W Mo V高合金钢在高温回火时会出现二次硬化特征,二次硬化的最高回火硬度既与各类型碳化物沉淀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有关,也与残余奥氏体分解过程有关。依据奥氏体化温度下基体成分,提出基体成分配比碳公式为Cp=0.011W+0.02Mo+0.057Cr+0.19V,二次硬化的回火硬度的计算公式为Hc=a(1+b)/(00127a+000267),其中a为基体碳饱和度,b为碳化物沉淀量的修正因子。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取普通等温淬火、两级等温淬火、等温淬火+回火3种热处理工艺对较高温度下球墨铸铁(成分为质量分数%;3.80C,2.46Si,0.25Mn,0.026S,0.036P,0.051Mg,0.022RE)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热处理工艺带变窄或消失,得到基体中不含奥氏体的贝氏体球墨铸铁。这种球墨铸铁虽然塑韧性较差,但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和疲劳极限,而且耐磨性和切削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回火温度对30CrNiMnMoB高强度装甲钢力学性能和抗弹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钢的强度,塑性,硬度和韧度随回火温度变化遵循中碳合结构钢的变化规律,在500℃回火时,试验钢的硬度为399HB,冲击韧度Cv=42J(25℃),具有最高的背面强度极限。  相似文献   

14.
我厂引进B&W柴油机各类机型的渗碳件基本上都由12CrNi3A钢(或2CrNi2A)钢制造,表面硬度要求达到60~64HRC,对基体强度和变形也有严格的要求,有些零件采用常规的渗碳淬火操作根本无法满足技术要求,本文通过试验,对12CrNi3A钢的淬火温度,表面硬度,基体强度和变形的关系,表层含碳量对淬火硬度和抗回火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合适的热处理工艺并已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5.
回火温度对ZG75Cr2MnNiMo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回火温度对ZG75Cr2MnNiMo耐磨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条件一定时,选择250~300℃低温回火,可以获得马氏体,贝氏体和残留奥氏体混合组织,在保证一定韧性的基础上获得较高的硬度和530℃高温回火情况相比,耐磨性明显提高,是用于生产E型磨煤机磨球的更为合适的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回火温度对30CrNiMnMoB高强度装甲钢力学性能和抗弹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钢的强度、塑性、硬度和韧度随回火温度变化遵循中碳合金结构钢的变化规律。在500℃回火时,试验钢的硬度为399HB,冲击韧度Cv=42J(25℃),具有最高的背面强度极限。  相似文献   

17.
分析制定了60Si2CrVAT弹簧钢合理的热处理制度,利用正交实验极差分析的方法并结合金相及回火后析出相的分析,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参数对60Si2CrVAT弹簧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其最佳热处理工艺。结果表明,回火温度和回火时间对强度的影响较大,回火温度和淬火保温时间对塑性影响较大,60Si2CrVAT弹簧钢最佳热处理工艺为:(900℃+25 min)油淬+(400℃+40 min)回火,水冷。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12Cr-2W—Mo—V—Nb—N—B钢的热处理工艺与组织结构和强塑性能的关系,分析了正火温度和回火温度对金相组织、亚结构、强度、塑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钢经正火回火后获得了回火板条马氏体与块状铁素体聚合型双相组织,晶粒尺寸不随正火温度的升高而长大,回火时马氏体发生多边化回复而不出现再结晶。正火回火后钢的强度和塑性优良,575℃的持久强度试验证明钢的热稳定性优良。  相似文献   

19.
通过显微硬度测量和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研究了非晶态Fe96-xSi4Bx(x=16.1,16.3,17.1,17.9或27.2)及Fe86.38-1.062xW0.62+0.062xSi3B10+x(x=0,5,10,12,13,14,15,16,18,20或22)合金系的显微硬度随合金成分及结构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此两合金系的显微硬度均随类金属成分增加而增加。热处理后其结构的变化亦引起显微硬度的变化。在等温退火过程中,随着退火时间增加,显微硬度值均出现峰值,这和析出相的类型、尺寸相关,其峰值的大小随着退火温度升高而增加。在等时退火过程中,均在一定温度时出现峰值,这和样品的晶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离心浇铸制备外层为碳钢Q235,内层为高铬铸铁的双金属复合管。在不同温度(950、980℃)及不同冷却方式(空冷、水冷、风冷)下对复合管进行热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温度下,空冷、水冷、风冷方式都可消除Q235钢铸态组织中的魏氏组织;水冷可提高复合管的硬度,但复合管出现严重畸变甚至开裂。合理的热处理工艺为950℃×1 h,空冷+450℃×3.5 h回火+350℃×3.5 h回火,可使复合管达到较高的硬度(60~63 HRC),满足标准DL/T 680—1999《耐磨管道技术条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