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针对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顶层设计为指导,以分类培养目标为依据,本着课程支撑能力培养的原则,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优化研究,分别构建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突出了分类培养的特点,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2.
我校从2008年开始实行"三个导向(就业、考研、出国)"的办学理念,全面修正电气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依据培养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构造了电气工程专业实验大平台方案,初步完成了基于"三个导向"的教学体系与实验实习环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同时将专业建设、科研创新和教学改革的系列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电气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立足点、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体系构建原则入手,探讨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校企合作开发高职课程体系的方法,并给出了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相似文献   

4.
陈明 《电子测试》2016,(7):96-97
高职人才培养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职业岗位技术技能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美国8所著名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这些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美国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口径宽泛,重视通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重基础,重视数字系统和计算机相关知识。独具特色的专业导论课,为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打下良好基础。他们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实践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确定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为主线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我院从2011年起,依循“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实行全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根据学生志愿以及选拔考试,组建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方向的“电气平行班”和“弘深电气班”,以及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方向的“建筑电气班”。本文阐述了人才实施分类培养的必要性,对比了上述三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勾勒出电气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探讨了与此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阐述了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是实现21世纪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整合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是优化知识结构的前提;加强实验与实践环节,强化综合能力培养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等观点。在此指导思想下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更新。  相似文献   

9.
结合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改革工作,在分析了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时代发展对高素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重点介绍了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以学科实力、团队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教学与科研实验平台对接等几个基础条件为保障,创建校内高水平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平台;依托校董事会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工程教育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11.
根据新时代新工科人才需求特点和电工学课程特点,分析非电专业学生的电类实践需求,提出构建电工学课程为核心的电工电子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改革、构建教学资源体系和进行教师队伍建设,使我校电工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满意度增加、一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新工科背景下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提出的培养计划方案,创新性地开发出电子系统综合实训课程,该课程运用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全方位地改善传统课程设计存在的弊端,突出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本校的教改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交流电机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为了加强对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工程教育理念,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电机研究前沿和热点有机结合。设计一系列科研能力训练工程项目——满足某些特定性能要求的交流电机及系统的仿真与设计,并在3轮教学中顺利实施。实践证明这种科研能力训练教学模式对培养和提高工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其团队合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电工实训是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实训课.本文分析了传统的电工实训考核模式的局限性,研究了一种新的"过程考核"模式.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各环节的掌握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了电机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讨论了两个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根据学时减少和知识更新的要求进行了新教材的修订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安排;采用分阶段、分层次的考核制度,确保"电机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本科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本文以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为例,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以电力系统综合实验为例,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研究构建实验教学系统;提出以生为本的递进式实验项目内容设计,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研究充分考虑到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普遍性与推广性,对其他学科和专业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Digital circuits are rapidly replacing analog circuits in many area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s reflected these changes by including more course work in the digital area. The availability of low cost integrated circuit logic elements and minicomputers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provide a digital system laboratory program that allows the student to undertake the design of realistic digital syste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ganization of such a laboratory program and the facilities needed to carry out this program.  相似文献   

18.
“数据结构”课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相关资源和平台。分析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现状,打造面向实践的数据结构课程信息化平台。平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根据课程重难点构建关键知识点应用分析;第二层根据知识点应用分析引导算法设计实践;第三层以典型数据结构为导向,构建系统式闯关型工程实训项目。信息化平台构建为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切实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针对原有教学体系存在的弊端,以大力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抓手,有计划地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强化实践,开展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探索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具体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初步构建了贯通课内、课外,融汇主要教学环节的地方高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