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负极片冲裁、弯曲成形工艺,介绍了排样方案、级进模总体结构。采用倒冲弯曲模结构解决了制件向上弯曲问题,采用补偿法及弯曲校正工序达到了控制制件弯曲回弹的目的。实践证明:模具结构可靠,加工质量好,生产效率高,对此类零件的级进模设计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管夹上、下卡的结构特点和成形工艺,设计了一副集冲裁、压字、弯曲、翻孔、压筋、压凸于一体的级进模,解决了单工序冲模生产导致的零件两端压弯高度不一致,翻孔壁厚不均匀问题。实际生产证明:模具结构紧凑,冲压过程平稳,生产的零件质量稳定,可为类似零件的级进模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航空座椅连接件的形状、尺寸、材料以及生产要求,对其进行冲压工艺分析。设计了由4个冲裁工位、4个弯曲工位、2个翻边工位、1个压型工位、1个切断工位和2个空工位构成的排样方案。该排样采用单侧载体,步距为50 mm,材料利用率为45.1%,提出采用多工位级进模进行生产。由于该工件的结构中弯曲成形较多,回弹不易控制,对其材料的回弹角进行了仿真,在弯曲成形中考虑了回弹量并进行模具补偿。为了便于维修和拆卸,采用直通式异形凸模,采用悬挂式销钉固定;圆孔冲裁凸模采用阶梯台肩固定,凹模均采用镶块式结构;并采用定位销进行定位,保证了模具精度。经过试模生产,多工位级进模的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满足零件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碰珠座零件的冲裁、弯曲生产工艺,介绍了其特殊级进模总体结构.论证了其冲压工艺方案选择的正确性,分三次弯曲,解决了盒形件成形问题.采用补偿法达到了控制件弯曲回弹的目的.实践证明:该模具结构合理、可靠,加工质量好,生产效率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汽车安全性及减轻车身重量,高强钢板结构件在汽车制造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某汽车底梁加固件的材料为高强钢GMW3032M-ST-S-CR340LA,其结构复杂、精度要求较高。针对该零件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冲压成形工艺分析,确定了采用中间载体、双排排样的12工位级进模冲压工艺方案,并对级进模的总体结构和关键结构进行了设计。部分冲裁凸模采用单峰斜刃结构,能有效降低冲裁力;采用压弯拉深复合成形模具结构,可以减小级进模的工位数;设计了吊装式斜楔机构,能够简化加工工序、方便工件的取放。试冲结果表明,使用该套模具生产的制件满足尺寸精度要求,生产效率高。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款汽车内饰配件的多工位级进模设计。通过Dynaform板料分析软件对产品的冲压成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准确预测出该零件的成形缺陷。根据零件不同位置和角度的弯曲成形特征,本设计增设了两次成形中间过程,利用多次弯曲的方法,将各冲压成形区域在冲压方向上完全开放,使其不发生干涉,最终确定了包含冲裁、弯曲等工艺的11工位排样设计。通过企业生产验证,所设计的多工位级进模结构紧凑合理,产品成形质量稳定,生产效率高,可以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对离合器从动盘总成零件中的减振盘进行冲压工艺分析,将原工艺的4道工序减少为3道工序,并阐述了减振盘冲压工艺特点及模具设计要点。通过对减振盘冲裁工艺的优化设计,解决了零件位置精度差的问题,在翻边模设计中对不同尺寸要求的位置设计不同成形间隙,以满足零件尺寸要求,成形模上、下成形板型面设计为斜面,以补偿成形过程的回弹。经生产验证,优化后成形的减振盘零件尺寸和位置度均满足要求,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8.
联接片多工位级进模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茂良 《模具工业》2009,35(12):23-25
分析了零件的冲压工艺,确定了零件成形方案,设计了冲孔、翻边、落料、弯曲和整形于一体的多工位级进模。模具采用可快速更换的小孔凸模、合理的弯曲和整形结构,条料通过侧刃和导正销精确定位,达到了快速、高效的冲裁效果,生产的零件质量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9.
《模具工业》2017,(3):24-28
通过对汽车开关接触片的冲压工艺进行分析,提出了冲孔、切口、多次拉深、切边、冲槽、十字处凸台成形、整形、切断等成形工艺,设计了排样图及模具结构,还介绍了冲裁拉深级进模的结构特点和主要零部件的设计。经实际生产证明:模具结构布局紧凑、结构合理,拉深成形的零件质量可靠,生产效率高,对类似零件的级进模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某炉具燃烧器零件结构复杂,需经冲裁、拉深、整形、冲孔、翻边、弯边、预弯、压平等多道工序完成。通过对该炉具燃烧器的零件结构、冲压成形工艺性和工艺方案进行分析,确定了采用14工位级进模进行制件成形的冲压工艺方案,并设计了排样图;分析了级进模整体、斜楔压弯和包边压平等装置的结构特点,并对主要零部件进行了设计改进。生产试验表明,该级进模设计合理、工作可靠、生产效率高,能够满足炉具燃烧器零件的大批量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电机前后支架级进模的设计与制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尚林  武晓红 《锻压技术》2011,36(2):100-102,106
研究了四周成形的零件在多工位模中的载体设计和多工位模制品成对冲压的出件方式,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对成形零件的多件冲压级进模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介绍了电机前、后支架零件的级进模连续冲压的工艺设计、模具结构设计与制造要点.通过成对冲压和采取降低冲裁力的措施,充分挖掘设备潜力,零件的生产效率可提高两倍,同时省电一半,对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12.
智能卡板的冲压工艺与级进模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介绍了智能卡板零件的冲压成形工艺,及智能卡板的冲裁设计,确定了该钣金工件的生产工序及工艺方案.同时,还介绍了多工位级进模总体结构设计、排样方案和成形特点,以及关键部件的设计与计算方法.实验表明,该模具生产的零件符合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3.
8工位冲裁弯曲级进模设计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了零件的冲压工艺性,设计了1副集冲裁、成形、弯曲于一体的多工位级进模,并在排样设计时合理安排了交叉弯曲工位。实践证明,设计方案可行,模具生产效率高,操作方便,生产的产品质量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了支撑架零件的结构特点和冲压成形工艺的基础上,介绍了冲裁、多次弯曲、切断级进模的排样设计、模具总体结构设计和主要零部件设计,确定了级进模设计方案。并采用Pro/E软件及其外挂PDX实现了支撑架级进模的零件及组件的3D参数化设计,提高了设计效率,缩短了级进模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15.
刘占军 《锻压技术》2008,33(2):84-86
分析了双角片件的冲裁、弯曲和拉深生产工艺,介绍了其特殊级进模总体结构.论证了其排样方案选择的正确性,在进行拉深工序前,先将成形两侧冲出槽孔,解决了材料局部流动问题.采用补偿法达到了控制制件弯曲回弹的目的.实践证明:该模具结构详细、清晰、可靠,加工质量好,生产效率高,对此类零件的级进模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汽车防尘盖零件的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利用板料分析软件,对该零件的成形工艺进行模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多工位级进冲压工艺方案能很好地满足生产需求。零件成形过程包括冲裁、拉深、局部成形和翻边等。结合级进模的排样特点,本次设计最终确定了8工位的模具结构,各工位的工序内容为:冲定位孔和工艺切口、冲裁外形1、冲裁外形2、空工位、整体拉深及局部凸筋成形、冲圆角矩形孔、翻边及冲孔、零件落料及载体切断。料带选用单斜排排列,保证了材料的利用率,并采用双侧载体、导正销钉定位、浮升销和承料块的浮料装置,保证了送料的精度。经过实际生产验证,该模具使用性能稳定,产品质量良好,满足了大批量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汽车灯具部件里的梅花形卡簧的冲压工艺进行分析,提出了冲孔、切边、切口、成形、拉伸、整形、切断等加工工艺,设计了排样图及模具结构,介绍了冲裁-成形级进模具的结构特点和模具主要零件的设计要点。大批量生产实践证明:该模具布局紧凑、结构合理,冲裁成形的制件质量可靠、成本降低、生产效率高,对类似制件的级进模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环形弹簧片结构特点,介绍了排样设计载体的选择及模具总体结构的特点,解决了零件取件的难题,设计了间歇冲裁级进模。实践证明,模具结构合理,满足零件的成形要求,对此类零件的级进模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史双喜 《锻压技术》2015,40(1):94-98
介绍了电机转子铁芯自动叠铆的原理、铁芯自动叠片形成的过程及其关键技术。以某电机转子为例,分析了电机转子结构特点和其冲压成形工艺方案。结合生产要求,提出采用级进模自动叠铆技术制作电机转子铁芯。通过4种排样方案对比,选出材料利用率最高的排样方案,并进行级进模工位设计。然后完成冲裁力、压力中心、模具工序尺寸等方面的冲压工艺计算。确定模具主要零件的结构形式,设计了模具总体结构并给出模具装配图。结果表明:电机转子叠片采用一套自动叠铆级进模成形,可连续进行冲叠铆点、落料、叠铆工序,实现高精度和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20.
针对音频接口零件尺寸小、精度要求高、卷圆结构复杂的特点,分析了冲压成形工艺性,确定了级进模冲压生产工艺方案.比较两种常用的卷圆成形结构,选定并改进了分步卷圆成形工序.与传统的分步成形方案相比较,避免了多次定位误差与操作安全系数低等缺陷,提高了零件冲压成形的可靠性,降低了开发成本.同时,根据制件结构特点合理安排工序顺序,设计了圆弧过渡接刀,避免二次冲裁.依据合理的排样方案,优化设计模具结构.应用精密导向和支撑结构、可调压力的卸料装置以及浮动导正销套等机构,保证了模具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此类零件的级进模设计有一定的参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