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聚集区、水生态功能区,但是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消耗已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本文旨在探究以水资源要素为中心考量长江经济带的资源分配如何影响绿色发展效率,同时厘清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在其水资源要素影响绿色发展效率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论文基于2003—2020年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绿色发展效率,分析水资源总量、用水效率和水资源质量三重约束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并检验了产业结构调整的3个维度,即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产业结构软化的中介效应及其与水资源约束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1)水资源约束中用水效率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影响最大,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促进力度表现出上游>中游>下游的特征;2)从中介效应来看,长江经济带全流域主要是产业结构软化在用水效率影响绿色经济发展时发挥了中介作用,分流域来看主要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发挥了主要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上游地区水资源总量影响绿色发展效率时表现出了中介作用,在下游地区用水效率、水资源质量影响绿色发展效...  相似文献   

2.
利用SBM模型(slack based model)计算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并与传统的经济效率、环境效率测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然后分别利用Moran's I指数、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以期确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影响机制,为促进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利用与优化配置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上游、中游地区下降趋势明显;水资源绿色效率存在空间集聚效应;邻省的经济水平、环境规制、工业化水平、第三产业占比对水资源绿色效率有明显抑制作用,而邻省的对外开放水平、城镇化水平、资源禀赋、农业用水比重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建议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城镇化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大对环境治理的资金与技术投入。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依托于生态效率的改善,基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107座城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生态效率,并结合探索性空间分析与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探讨生态效率时空演化格局的内在规律, 实证分析生态效率驱动因素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2005—2016年经济带生态效率总体呈平稳态势,上、中、下游呈现“阶梯型”分布,下游依次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部分地区生态效率呈“两级型”分化趋势;城市间生态效率发展存在空间联动效应,与生态效率高的城市为邻,其正向溢出作用促进城市状态向高水平跃迁,而与生态效率低的城市为邻,其负向作用拉动城市状态向低水平发展;人口规模与产业升级对经济带不同流域具有异质性作用,其提升下游生态效率而抑制中游和上游生态效率,产业升级与生态效率存在“U”型关联,意味着产业升级在短期内并不能使生态效率状态改善,而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率向高水平状态演变。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区,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然而长江经济带也是我国水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实现绿色发展。以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引入空间地理因素探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溢出效应,对于认识当前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合理制定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以推动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首先分析和阐述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溢出效应理论机制,包括正向和负向两种影响路径,并对产业集聚与水资源利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其次,研究选取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区位熵测算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运用SE-SBM模型测算绿色水资源效率,在邻接空间权重下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将溢出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部分。结果显示: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且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大于区域内的溢出效应;研发投入强度与第二产业占比对绿色水资源效率有负向溢出效应,环境规制对周围区域的绿色水资源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最后,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旨在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加快区域协同发展,包括:加快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承接下游地区高技术产业转移的准备;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将产业集聚的“虹吸效应”转化为“辐射效应”;重视研发质量,提高研发转化率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资源,一直处于被过度开发利用的状态。文章对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水资源效率的内涵,引入环境污染等负面因素,对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重新界定,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内涵进行补充,其次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时空特征,以此来探讨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方法。文章在蓝水足迹与灰水足迹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解法,选择工业从业人员(劳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资本)、蓝水足迹(自然资源)作为投入变量,将工业增加值作为期望产出变量,将灰水足迹作为非期望产出变量,构建了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指标体系,并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9—2019年的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区域的蓝水足迹具有波动性,灰水足迹呈下降趋势。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后,发现环境因素对纯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规模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虽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化的因素在各个省份、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源于技术进步。因此建议长江经济带的不同省份可以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挥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通过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结合等方式来提高规模效率、加强区域合作,通过投入产出要素的优化提高效益、减少水污染。  相似文献   

6.
建立考虑非期望产出的EBM超效率模型测度2002—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以及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的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利用Kernel-Density估计方法考察该时段区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核密度曲线,最后,在通过面板数据适应性检验的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进行计量,并对其时空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在不同省市具有明显的空间差距,体现在下游地区的效率显著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2)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IGWRE)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省市均具有空间集聚特征;3)通过效应分解得知经济发展程度、工业发达程度、经济进步、环境规制、产业结构、社会投资、对外开放水平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7.
提升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保障能源安全是加快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以黄河流域36个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7-2019年能源效率投入产出指标的统计数据,采用C2R模型和SBM模型测算比较考虑环境污染产出和不考虑环境污染产出的能源效率值,并采用Tobit模型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影响力和资源开发程度方面分析考虑环境约束下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庆阳市、鄂尔多斯市、洛阳市、濮阳市、三门峡市、东营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榆林市外,黄河流域大部分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处于非有效状态;根据不同分类标准,成长型、油气类、下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水平最高;经济发展水平对全部和下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上游地区资源型城市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对上游地区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下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游和下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影响力对全部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开发程度对全部城市、上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鉴于此,建议各地市需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外商直接投资力度,提升政府影响力和加大加快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8.
我国磷矿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长江经济带的湖北、贵州、云南、四川和湖南五省。本文从长江经济带磷矿资源分布、储量特点,磷矿生产基地现状,磷化工产业现状,磷石膏利用情况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磷矿资源储量丰富,分布集中,以大中型的沉积型矿床为主,平均品位低,富矿少,地下开采为主,选矿复杂。长江经济带形成了湖北宜昌等8大磷矿生产基地和以磷复肥为基础的现代磷化工产业体系,磷石膏综合利用需进一步提升;面临着矿区与自然保护区冲突,磷化工造成总磷污染严重、磷石膏堆存量大且利用率低等生态环境问题。据此提出了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探索生态修复新机制等对策,以促进长江经济带磷矿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脊梁”,其碳减排效果将会影响我国发展全局。在“共抓大保护”背景下,利用广义迪式指数分解法考察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区2005—2016年碳排放演变的驱动因素及其贡献率,并采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模拟6种情景分别预测2017—2030年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峰值及达峰时间,并指出了减排路径与策略。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地区碳排放增加的首要因素,其贡献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能源消耗强度和产出碳强度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能源强度促降作用微弱,技术进步是促进碳减排的关键因素。中增长高减排模式是6种情景中实现减排目标的最优路径,在高减排模式下碳排放会提前达峰;若碳排放强度降速较慢,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则不能在2030年达峰。  相似文献   

10.
将产业集聚、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效率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聚焦长江经济带,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为我国在“双碳”背景下推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及长江经济带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参考。论文基于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面板数据,综合利用超效率SBM和区位熵法,构建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并进一步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个区域已形成“带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集聚平均水平随年份波动上升,上中下游产业集聚水平呈递增格局,水平差异较大且有逐渐增加趋势;2)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通过整合内部网络资源和提升外部整体能力,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3)产业集聚的发展通过竞争效应和合作效应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而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可以提升经济动力和效率,因而绿色技术创新在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具有中介作用;4)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上中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从...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工业经济因水而兴,但同时存在用水问题,水资源和水环境对经济发展约束长期存在。在“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水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注重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绿色发展是突破工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论文聚焦水资源和水环境对工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双重约束,探索在水资源与水环境约束下长三角地区工业绿色GDP及其发展效率变化趋势和地区差异,以此提出对策建议。论文以长三角3省1市为例,2006—2019年为样本,利用改进后的资源损失价值调整法核算工业绿色GDP,并以此为产出指标,并采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价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整体工业绿色GDP占比逐年上升,耗减经济损失和降级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水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逐步改善;2)从时间趋势看,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效率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与无约束下的发展效率差异逐渐缩小,从地域差异看,上海、江苏工业经济发展效率处于较高水平,浙江、安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始终低于有效状态,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依赖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减弱,但依旧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基于此,为降低资源耗费和环境成本,进一步减少工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依赖性,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出如下建议:加快资源利用与环保技术创新,实现从源头上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抑制水质下降;优化水资源定价模式,综合供需平衡、利用效率、循环利用率等因素,实施差别定价;建立水资源一体化综合管理机构,以强带弱,不断减少地方差距,全面实现联保共治。  相似文献   

12.
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是我国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基于绿色创新战略视角,聚焦我国长三角生态效率问题,揭示长三角生态效率的地区差异和演进特征,以此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以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08—2019年为观测期,利用SBM模型测度生态效率,并对无效率城市进行冗余度和不足度分析,使用Tobit回归模型识别影响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1)长三角地区整体生态效率较高,核密度分布主体在0.8右侧,但是整体生态效率呈波动趋势,且地区之间差距较大,两极分化相对严重,区域内有5个效率较低的资源型城市,有9个最优效率的示范城市,安徽省内中低效率城市比例占到了81.25%,高于其他省市;2)影响因素方面,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对其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环境保护投入和对外开放水平对生态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科技进步水平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建议加快构建长三角区域环境信息和技术资源的共享交换平台,加快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环境监测统一和环境监管执法统一;总结并推广长三角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引领和先行作用,加强示范区与追赶区之间的环境治理合作;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人才引进计划;拓展协调开放格局,发挥外商投资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发挥政府对社会资本的引导作用,完善对绿色创新的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产业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是否存在生态改善效应,以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33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度生态效率,将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扩展到生态效率领域,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验证产业升级与生态效率之间是否存在EKC曲线关系。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呈上升趋势,上游地区生态效率明显高于中下游地区;产业升级与生态效率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大部分城市的产业升级指数已经经过拐点,位于“U”型曲线右方;经济发展水平对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环境规制以及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有效提高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建议加强上下游地区间生态环境治理策略互动,继续发挥产业升级的生态效率提升作用,推动中上游地区产业升级,加强环境规制,合理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14.
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高度重视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现今长三角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依然严重,且水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其本身存在的外部性导致跨区域水资源保护机制无法顺利实施,如何解决水资源生态补偿问题成为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构建2008—2017年长三角双向水足迹生态补偿标准计量模型,并在引入中央政府“约束-激励”机制下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相关主体的博弈决策,从而实现最优的稳定均衡策略,最后从不同主体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为虚拟水进口地区, 其虚拟水净进口量及消费量在10年间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消费量达到1 586.2亿m3。从类别结构看,农业水足迹实际用水量最大,而贸易水足迹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且变化较大;从地区看,虚拟水消费量贡献最大的为江苏省,其次为安徽、浙江、上海。2)长三角三省一市生态补偿额度10年间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江苏省获得的生态补偿金额最多,年平均达到92.22亿元,其次为浙江、安徽、上海;但江苏省的年平均生态补偿额对于生态投入成本的占比最低,仅为63%,上海最高,达到78%。3)引入“约束-激励”机制后,当中央政府对单方面不履行义务时的处罚F与激励金额 B之和大于当地所获得的生态补偿P,且中央政府对双方同时不履行义务时的处罚Q与激励金额B之和大于机会成本C的2倍,小于所获得的补偿金额P时,长三角地区可以实现最优的稳定均衡策略(保护, 补偿),其中浙江省的激励惩罚范围在10年间变化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灰水足迹作为反映水污染强度的指标受到广泛的认可。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的灰水足迹进行测算显得十分必要。文章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的投入产出表,编制了长江经济带的灰水足迹投入产出表,并建立只考虑进口的行业灰水足迹模型,测算得到长江经济带各行业的灰水排放系数和灰水足迹。结果表明:1)2002—2012年长江经济带16个行业的直接、间接和完全灰水排放系数均呈现下降趋势;2)2002—2012年长江经济带16个行业中有12个行业的完全灰水足迹下降,4个行业的完全灰水足迹上升;3)2002—2012年4个完全灰水足迹上升的行业分别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石化工业和建筑业,导致这4个行业完全灰水足迹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行业规模的扩大,其中,建筑业规模扩大的环节在直接方面,其余3个行业规模扩大的环节在间接方面。  相似文献   

16.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其投资规模和投资形式对生态效率产生着重大影响。本文构建生态效率测度指标和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定了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生态效率水平,再利用Tobit模型量化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总量及各投资形式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得出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生态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一般,3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类型中的当年完成环保验收项目环保投资对生态效率影响程度最大且显著。  相似文献   

17.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其投资规模和投资形式对生态效率产生着重大影响。本文构建生态效率测度指标和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定了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生态效率水平,再利用Tobit模型量化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总量及各投资形式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得出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生态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一般,3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类型中的当年完成环保验收项目环保投资对生态效率影响程度最大且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