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诱变筛选得到一株具有高活性L-Asp-β-脱羧酶的菌株PseudomonasNX-1,对该株酶形成和酶反应的条件进行了详细研究,该株可以高效地转化L-Asp生成L-AIa,转化4~5山每L培养液可转化L-Asp量高达1400g左右,生成L-Ala浓度高达90%以上,摩尔转化率近100%。  相似文献   

2.
Al—Fe—V—Si(Nd)合金纳米晶粉末的制备及相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Al-Fe-V-Si(Nd)合金粉末,球磨状态下得到合金粉末由铝固溶体组成,经适当的热处理后,得到α-A112(Fe,V)2Si粒子弥散分布的合金末,加入稀土后,合金粉末的组织得到细化,并出现非晶化的趋势。利用DNMA方法可以直接得到具有α-Al13(Fe,V)3Si粒子弥散分布的合金粉末,并观察到α-Al13(Fe,V)3Si 转变为准晶的现象,从而证实了准晶相与αAl13(Fe,V)3Si之间的强烈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溶胶-凝胶法制备无机复合膜催化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正硅酸乙酯(TEOS)、硝酸铁和银酸铵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Si-O和Mo-O溶胶,通过浸渍-提拉法,分别制得了Fe-Si-O薄膜(以载玻片为基板)和MO-Fe-Si-O薄膜(以多孔α-Al2O3为基质材料).考察了制备工艺条件对Fe-Si-O成膜的影响,采用DTA、XRD和SEM等技术研究了热处理条件对Mo-Fe-Si-O薄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胶粘度、衬底材质、浸渍时间、提拉速度等是影响Fe-Si-O成膜的主要因素;溶胶-凝胶法制备的Mo-Fe-Si-O/α-Al2O3无机复合膜热处理温度达到650℃以上,即能形成比较明显的结晶相,薄膜经高温焙烧(700℃)-冷却反复5次,膜表面没有出现剥离和开裂现象.  相似文献   

4.
Fe-Mn-Si-Cr-Ni-C系形状记忆合金时效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SEM分析,研究了时效后不同成分Fe-Mn-Si-Cr-Ni-C系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效应和微观组织,在1123K时效时,超低碳合金1的形状回复率随时效时间的增加一直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含碳0.18%合金2的形状回复率随时效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300min达到最大值后将随时间的进一步增加而缓慢下降,SEM分析发现在合金2的晶界和晶内析出富铬,富锰和富硅的合金碳化物,而合金1仅在晶界有第二相析出,且第二相成分不同于合金2中的,合金2中第二相粒子的长大速度显著高于合金1中第二相粒子的长大速度,且数量也多得多,通过时效强化奥氏体基体,可显著提高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  相似文献   

5.
W,P对Ni基非晶镀层耐蚀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沉积Ni-P,Ni-W和Ni-W-P非晶态合金镀层的阳极化曲线表明,添加类金属P使镀层的腐蚀电位向正移动,添加高熔点金属W使维钝电镀密度降低,此外,对Ni-W和Ni-W-P合金镀层进行印化处理,可显著提高镀层在Na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6.
电沉积RE—Ni—W—P—SiC—PTFE复合材料的耐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元复合电沉积技术,沉积含有弥散硬质及自润滑减摩组分PTFE的复合镀层,研究了热处理条件对RE-Ni-P-SiC-PTFE复合镀层的硬度及磨损损率的影响,确定400℃,2h的热处理条件能使复合镀层具有最佳磨擦学特性,硬度最高,磨损率最低,试验发现,复合支中添另PTFE,会使镀层的硬度有所降低,但却能显著降低磨损率,大大提高镀层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7.
电沉积RE-Ni-W-P-SiC多功能复合材料的抗高温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RE-Ni-W-P-SiC多功能复合材料高温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在高温氧化过程中,纯镍镀层、Ni-W-P、Ni-W-P-SiC和RE-Ni-W-P-SiC复合镀层的氧化膜质量和氧化时间的关系呈混合型曲线,即直线和曲线复合的规律。在氧化时间小于60min时,氧化膜的增长规律近似于直线方程;而在氧化时间大于60min时,氧化膜的增长规律近似于直线方程;而在氧化时间大于60min后,它的增长规律可以用幂函数方程表示。4种镀层氧化速率的大小顺序是Ni〉Ni-W-P〉Ni-W-P-SiC〉RE-Ni-W-P-SiC。Ni-W-P、Ni-W-P-SiC和RE-Ni-W-P3种镀层的氧化膜质量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而呈指数型增加。RE-Ni-W-P-SiC复合镀层与Ni-W-P合金层相比,它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可以提高2~3倍  相似文献   

8.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Li-Ni-O、Li-Mn-O体系及Li-V-O、Li-Ti-O等体系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合成方法及其对性能的影响,并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比较归纳,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卢占化  赵宪钟 《工程数学学报》2001,18(4):121-123,28
引入了г-左零半群和г-左群的概念。讨论了г-左群的一些性质。利用г-群,给出了г-左群的分解,证明了г-半群M是г-左群当且仅当M是г-群的г-左零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室温拉伸试验,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Al-Li-Cu-Mg-Zr合金不同时效状态下的拉伸性能和断裂行为。结果表明,该合金的力学性能与主要强化相δ'(Al3Li)的尺寸有关,其断裂行为决定于位错的共面滑移程度和滑移与晶界沉淀相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志杰  张卫 《功能材料》1998,29(5):506-508
激活温度和衬底温度是低压人造金刚石制备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的温度参数,激活温度决定着制备过程中一些重要激活粒子如超平衡氢原子和超平衡氧原子等浓度,而衬底温度对能否 生长金刚石也有重要作用。采用合理的理论计算可以预测温度对金刚石生长条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非平衡力学硝模型计算了C-H、C-O和C-H-O体系不同激活温度下的金刚石生长相图,研究了激活温度和衬底温度对金刚石生长区的影响规律。本研究结果将对金刚  相似文献   

13.
机械合金化Zr-Al-Ni-Cu-Ag非晶合金的晶化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机械合金化非晶态Zr65Al7.5Ni10Cu7.5Ag10合金的晶化过程,由于存在扩散不均匀区,机械合金化非晶合金在深过冷液相区的退火组织不同于快淬合金,在深过冷液相区退火,析出二十面体准晶相及一些知相:在靠近第一个放热峰的温度退火,近出Zr2Cu相:第二个放热峰对应残余非晶相及准晶相向Zr2Ni,Zr2-Al3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整体L─矩阵     
本文研究了SNS-矩阵和S-矩阵以及S-矩阵和m×(m+2)整体L-矩阵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个判别S-矩阵能否扩充为m×(m+2)整体L-矩阵的时间复杂度为0(m)的算法。所得结论对市场经济分析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Fe—Mn和Fe—Mn—Al奥氏体合金的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楚树成  马永庆 《功能材料》1991,22(6):334-337
用透射电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对Cu-Al-Ni-Ti合金的微细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合金的微观组织为Zig-Zag形态,并且在条状结构上存在更精细的亚结构。确定了富Ti相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时效工艺对Fe-14Mn-5Si-8Cr-4Ni-0.2C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时效工艺对Fe-14Mn-5Si-8Cr-4Ni-0.2C合金形状记忆效应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变形后再时效对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提高比不变形直接时效的显著得多,变形后时效将合金的形状回复率提高了190%,而直接时效只提高了83%,经SEM和TEM分析发现,同样时效时间下,与直接时效相比,变形后再时效一方面不仅减少了碳化物的析出数量,抑制了碳化物粒子的长大;另一方面还使第二相粒子主要在晶界上析出,而不是在晶内,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变形后时效对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提高比不变形直接时效的高得多。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Na-α’-Sialon,并研究了它的生成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发现Na-α’-Sialon不稳定,易发生分解,分解产物为β’-Sialon、AIN和15R等;在Na-α’-Sialon的生成过程中,发现一个不稳定的过渡新相:Na-O’-Sialon,并给出了它的点阵常数.  相似文献   

19.
测量了快凝Al-Fe-V-Si-Nd合金在648K热处理前后的穆斯堡尔谱。依据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计算了快凝Al-Fe-V-Si-Nd合金中Al8Fe4Nd相的介电子结构,并建立了Fe与近邻原子的空间键络。通过与α-Al3(Fe,V)3Si相中Fe原子的价电子的价电子结构的比较分析,从键络的微观角度出发初步探讨了Al-Fe-V-Si-Nd合金在相变前后穆斯堡尔谱参数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