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形核白细胞 (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PMNLs)在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及其进程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PMNL s主要通过释放不同的化学性介质 (如蛋白酶类、活性氧等 )对脑组织产生破坏性作用 ,而其中所释放的超氧化物 ( Superoxide,O- 2 )占有重要地位。本实验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中 ,以我们新发现于大白鼠 PMNLs内的碱性磷酸酶 ( alkaline phos-phatase,ALPase)阳性颗粒能够产生 O- 2 细胞毒性为突破口 ,用在我们以往实验中已证实的、可激活或抑止该颗粒信号转导机能的细胞化学因子处理动物 ,观察不同实验条件对脑缺…  相似文献   

2.
应用免疫金双标记技术对免疫毒素在细胞内传递途径进行了亚显微形态研究。采用5nm胶体金颗粒标记羊抗鼠、15nm胶体金颗粒标记兔抗蓖麻毒素以及免疫毒素(由抗CD_5、CD_2、CD_8及抗金T细胞的单抗DS27、JN205、P218、P81和蓖麻毒素构成),对免疫毒素与Molt-4细胞(人T淋巴细胞系)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动态观察及超微结构定位。电镜下,在不同时期的实验动态观察中,两种不同粒径的金颗粒相伴随,共同定位于细胞膜及其突起表面、细胞膜被膜小凹(Coated pit)中,随后进入细胞内,定位于内吞小体(endosome)及其所属小管、小泡、多泡小体及溶酶体,并迅速到达跨高尔基氏复合体网状系统(trans-Golgi network)。实验中还观察到细胞膜表面有分布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时间培养添加有不同剂量TiO2、掺铁TiO2纳米粒的HL60细胞,研究TiO2、掺铁TiO2纳米颗粒对HL60白血病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对比分析细胞在接受可见光照射和不接受光辐照的情况下细胞的活性,探讨基于TiO2、掺铁TiO2纳米颗粒作为光敏剂PDT灭活肿瘤细胞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对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毒性作用,培养时间越久、纳米浓度越大,抑制/毒性作用越明显;添加了纳米颗粒的PDT灭杀效率比不加纳米颗粒的PDT灭杀效率高,但交互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TN一051 2004041216低频调制磁场对脑电节律的影响机理/王学民,(2{郭明霞,马舜尧,王明时(天津大学)11天津大学学报,一2004,37(3)一278一281神经细胞CaZ十内流及脑内5一HT、NE、DA等神经递质的变化影响了神经细胞放电速率,从而影响脑电节律.为揭示低频调制磁场对脑电节律产生影响的微观作用机理,检测了Wistar大鼠脑内神经递质的释放,电镜下观察了其神经突触形态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低频调制磁场作用引起大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一轻色胺(5一HT)释放显著增加(P<0 .05),并观察到大鼠神经细胞内钙颗粒及释放神经递质的…  相似文献   

5.
纳米TiO2-xNx对ALA-PDT体外灭活HL60效果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在基于氨乙酰丙酸(ALA)的光动力治疗(PDT)法中添加适当N掺杂纳米TiO2-xNx对体外灭活白血病HL60细胞的效果影响,采用MTT分析法测试了各种实验条件下HL60细胞的相对存活率,从而研究了纳米TiO2-xNx对HL60细胞生长的影响、添加不同浓度的纳米TiO2-xNx后PDT对HL60细胞存活的影响以及基于ALA或TiO2-xNx或ALA和TiO2-xNx的PDT对HL60细胞的存活影响.实验结果表明:50~250 μg/mL浓度的纳米TiO2-xNx溶液对HL60细胞具有较强的灭活作用,其中150 μg/mL浓度的纳米TiO2-xNx溶液对任意接种浓度的HL60细胞均具有很好的灭活效果.添加纳米TiO2-xNx再进行PDT,HL60细胞的相对存活率均低于同浓度纳米TiO2-xNx颗粒单独作用后HL60细胞的相对存活率.在ALA的基础上添加纳米TiO2-xNx后进行光辐照,对HL60细胞的灭活效果最佳,当添加ALA浓度为1 mM/mL、纳米TiO2-xNx浓度为150 μg/mL和HL60细胞接种浓度为7.5×104/mL时,HL60细胞的存活率为25%,即基于添加合适浓度的ALA及纳米TiO2-xNx的PDT对HL60细胞的灭活效率达75%.  相似文献   

6.
胶体颗粒絮凝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不同环境条件下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对絮凝起着重要作用.采用聚苯乙烯胶体颗粒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实验方案,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测量不同电解质溶液中颗粒间相互作用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验值和扩展的胶体稳定性(XDLVO)理论值吻合.液相环境中测量聚苯乙烯胶体颗粒间相互作用力的技术为测量具有复杂形状的胶体颗粒间相互作用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光敏剂亚细胞定位与诱导细胞死亡的信号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韶山  王齐  岳武 《应用激光》2003,23(5):307-310
光动力疗法 (PDT)是一种能诱导细胞坏死和凋亡的细胞毒性治疗方法 ,光动力反应过程与许多信号途径有关 ,而光敏剂亚细胞定位是影响光动力杀伤效应的重要因素。光敏剂亚细胞定位后 ,在激发光作用下 ,通过各种信号途径诱导细胞坏死和凋亡。如 :光动力 -线粒体损伤 -细胞色素C释放 -caspase (白细胞介素 1 (转换酶 ) 3激活途径、光动力%D溶酶体原发损伤%D酸性鞘磷脂酶 (aSMase)活化%D神经酰胺 (Ceramide)释放 -细胞凋亡途径、光动力作用%D膜稳态失衡%D钙超载%D细胞死亡途径。目前 ,PDT引发的信号途径还未完全阐明 ,以往许多实验是以不同的模型和不同光敏剂为基础的 ,并且大多数实验是在体外进行的 ,许多共性的观点有待进一步确定 ,而一些信号途径实验依据较充分 ,在光动力诱导细胞死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际上 ,这些途径常常综合起作用 ,体现了光动力作用机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脑组织血管外常有大量含脂褐素颗粒的吞噬细胞[1] ,并发现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脑组织的许多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都含有脂褐素颗粒[2 ] 。我们用HFRS病毒抗原和相应抗体在体外制备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 (IC ) ,注射到正常BLAB C小鼠体内 ,已经证明可溶性IC对小鼠有致病变作用[3 ,4] ,但注射IC后 ,动物组织细胞中脂褐素颗粒的变化情况还未见报道。本实验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脂褐素在实验动物肝脏和肾脏的组织分布及其亚微结构改变。材料和方法本实验所用动物为健康的雄性BALB c小鼠 2 0只 ,8周龄 ,体重 2 …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了猴艾滋病D型逆转录病毒(SRV—1)接种实验猴前后,有相同形态学特征,描述了培养细胞内外,有五种形态的病毒颗粒;(1)偏心位置核心病毒颗粒;(2)锥形或棒形核心病毒颗粒;(3)等电子密度圆形病毒颗粒;(4)圆环形核心病毒颗粒;(5)带尾形病毒颗粒。同时描述了病毒出芽释放连续过程和细胞内A型颗粒形态。带尾形病毒颗粒,以前未见有报导。  相似文献   

10.
富氧氮氧化硅薄膜退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红外吸收(IR)谱和X射线光电子谱(XPS)对富氧氮氧化硅(oxygen-rich SiOxNy)及其在600、750和900℃下退火后样品的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中除观察到N、H的释放外,首次发现退火会导致SiOxNy中O的释放,同时还发现退火温度不同,H、O、N元素的释放量以及微结构的变化都不相同,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了5个化学反应过程并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1.
利用红外吸收(IR)谱和X射线光电子谱(XPS)对富氧氮氧化硅(oxygen-rich SiOxNy)及其在600、750和900℃下退火后样品的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中除观察到N、H的释放外,首次发现退火会导致SiOxNy中O的释放,同时还发现退火温度不同,H、O、N元素的释放量以及微结构的变化都不相同,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了5个化学反应过程并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2.
在激素分泌调节过程中,内分泌细胞中发生了激素的合成、释放和降解的速率改变。溶酶体是细胞内降解功能的执行者,溶酶体在激素分泌调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在分泌蛋白质和肽类激素的细胞中,已知存在分泌自噬(crinophagy)的机制,即在激素分泌减少时,溶酶体与细胞内分泌颗粒融合、将激素降解清除掉。为了了解在类固醇激素分泌调节中溶酶体作用如何,本实验用地塞米松造成大鼠肾上腺皮质索状带细胞分泌抑制,对该细胞中的溶酶体及自体吞噬泡作了超微结构观察,CMP酶细胞化学定性和形态计量研究。本实验结果显示,当地塞米松造成肾上腺皮质索状带细胞分泌皮质酮减少时,该细胞中自体吞噬活动明显  相似文献   

13.
血管缺氧再灌注损伤时过氧化氢的分布周武雄钟慈声顾玉东(上海医科大学生物物理学教研室,上海200032)(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手外科)缺氧再灌注损伤时有大量自由基产生,本实验采用电镜细胞化学方法,以CeCl3为捕捉剂对血管缺氧再灌注损伤时产生的H2O2...  相似文献   

14.
ALA-PDT破坏K562和HL60白血病细胞实验条件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在5 -氨基乙酰丙酸( 5 -aminolaevulinicacid ,ALA)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DT)灭活K5 62和HL60白血病细胞株的实验中,光敏剂的浓度、暗室孵育时间、光源波长及ALA -PDT后继续培养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 0 .5、1、1.5、2mmol/L)的ALA避光孵育细胞不同时间( 1、2、4、6、12h) ,给予不同波长( 4 10、5 77nm)光源照射后,即刻处理或继续培养,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ALA 光照能对白血病细胞产生灭活作用。细胞存活率随ALA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细胞密度为2×10 5个/ml,ALA浓度2mmol/L ,暗室孵育4h细胞存活率最低,光源波长为410nm时细胞存活率低于偏离此波长时的存活率。PDT后2 4hK5 62细胞的存活率较PDT后即刻的升高,而HL60则进一步降低,ALA -PDT对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外周血干细胞存活率影响不大。结论ALA -PDT能够灭活K5 62和HL60白血病细胞。较理想的实验条件是2mmol/LALA避光孵育2×10 5/ml细胞,4h、光源波长410nm ,PDT后2 4h。在此条件下,K5 62细胞对PDT的反应不如HL60细胞敏感,对PBMC无灭活作用,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肾上腺髓质细胞在刺激分泌耦联过程中 ,胞质内游离 Ca2 + 浓度升高是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原因之一。胞内 Ca2 + 浓度升高的原因 ,可以是质膜上钙离子通道开放 ,导致细胞外 Ca2 + 内流 ,也可以是细胞内钙库向胞内释放 Ca2 + [1] 。本实验通过激动剂作用于分离的肾上腺髓质细胞 ,以引起离体细胞的刺激分泌耦联过程 ,运用电镜 X射线显微分析技术测量用药过程中颗粒内钙含量的变化 ,并对嗜铬颗粒数进行形态计量 ,结合测量细胞悬液中的肾上腺素含量以反映细胞的分泌水平 ,进而从肾上腺素分泌和颗粒钙含量二者变化关系来探讨激动剂…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以感染复数大约为3的HSV—3(333株)感染兔婴肾细胞,以不同的时间间隔将细胞固定制作标本供扫描(SEM)及透射电镜(TEM)检查。感染后1小时,SEM显示在整个细胞的表面或细胞的部分表面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吸附,多数为大的,其直径约为200nm(有囊膜)的病毒,少数为小的,其直径为100nm(无囊膜)的病毒。颗粒均匀分布或积集成簇。这种分布状态在感染后2小时及4小时的标本上均可见到。但是在感染4小时已经变圆的细胞的核上区仅有少量散在的颗粒,而在其核周区则见大量颗粒。在感染16小时的细胞表面膜出现大小及形状均不规则的孔洞,说明细胞遭到破坏,许多细胞及其胞核甚至解体成为碎片。有少量的病毒颗粒出现在孔洞的边缘或碎片之间或附着在破碎的细胞膜上。TEM亦见到两种病毒颗粒,有膜的(多数)及无膜的(少  相似文献   

17.
用溶胶-凝胶法制得了In2O3纳米颗粒与Eu3 共掺的SiO2薄膜.使用X-射线衍射证实体系中形成了In2O3纳米颗粒,其数密度可以通过改变铟的掺杂浓度来进行良好的控制.在薄膜的光致发光光谱中观察到Eu3 离子的5Do-7FJ(J:O-4)特征发射峰,In2O3纳米颗粒的掺入使Eu3 的光致发光得到显著增强.通过光致发光激发光谱的测量进一步研究了In2O3纳米颗粒对Eu3 的光致发光增强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细胞内的某些细胞器含有较高浓度的Ca~(2+),被称之为细胞内钙库。而细胞的不少活动有赖于钙库释放钙。本研究项目目的在于探讨心房特殊颗粒释放心房肽是否也与其钙的释放有关。为此必须首先了解心房特殊颗粒是否含有高浓度钙。本工作应用x射线显微定量分析技术及Ca~(2+)——ATP酶细胞化学技术进行研究,证实心房特殊颗粒中含有高浓度钙。材料和方法:用成年Spragul Dawfey大鼠,心房样品按以下几种方法制备:1)常规超薄切片制备法;2)磷钨酸乙醇特殊染色法<1>;3)Ca~(2+)——ATP酶细胞化学定位<2>;4)新鲜快速冷冻心房及冷冻超薄切片;5)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应用link公司Quanten/FLS定量分析软件~*。结果和讨论:在磷钨酸乙醇特殊染色的切片上,不能清楚辨认心房细胞的超微结构,但能清楚识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水热法成功地制备出超细氧化铁(Fe2O3)纳米颗粒及其再组装纳米饼和纳米环结构。通过X线衍射(XRD)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氮吸附(BET)和UV Vis分别对样品的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超细Fe2O3纳米颗粒的平均直径约为5.5 nm,比表面积高达256.2 m2·g-1。通过控制反应时间等实验条件,可将Fe2O3超细纳米颗粒三维定向组装为饼状结构,经腐蚀镂空可进一步演化为纳米环状结构。这些结构表面由超细纳米颗粒相互联结,能够提供大量的活性位点。可见光照射下的罗丹明B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Fe2O3纳米饼状再组装结构具有优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且性能稳定,易回收。这些特性使得Fe2O3超细纳米颗粒及其再组装结构材料在光催化领域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叶酸修饰硒化镉掺杂二氧化钛(FA-CdSe-TiO_2)的纳米颗粒体外光动力(PDT)灭活HL60细胞的作用效果,探讨了叶酸修饰增强CdSe-TiO_2纳米颗粒PDT效果的作用机理。利用水解沉积法制备CdSe-TiO_2,采用表面修饰方法制备FA-CdSe-TiO_2纳米颗粒。通过透射电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对纳米颗粒进行结构和光学性质的表征;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利用荧光探针标记技术分析细胞内活性氧水平,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FA-CdSe-TiO_2纳米颗粒对细胞暗室毒性相较于CdSe-TiO_2没有大幅变化;而在光照条件下,FA-CdSe-TiO_2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相比于CdSe-TiO_2有较大提升,其中叶酸比例为1.0时,在18J/cm~2光剂量辐照下,PDT效率达84%;叶酸表面修饰提高了HL60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摄取效率,使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提升,进而增强了对HL60细胞的PDT灭活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