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Wi-Fi无线定位网络能够满足相关应用精度需求的室内导览方法,该方法使用智能手机自身处理能力实时进行信号强度概率分布以及位置指纹匹配计算,使用基于动态权值的方法来对室内环境进行建模,引入加权线性公式组合推荐算法实现基于优化A星算法的路线规划。本文同时给出了该方法应用于构建博物馆个性化导览系统的应用示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推荐准确率。本文所提室内导览方法具有通用性好和组网成本低的特点,能够较好满足博物馆等室内导览系统应用需求,具备进一步进行商业化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作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科学的场所及传播者,在当今社会的文化教育、旅游观光活动中地位举足轻重,而以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博物馆导览系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博物馆导览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用户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移动端导览系统用户认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移动端博物馆导览系统吸引用户使用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系统设计与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将传统的博物馆数字化可采用多种方式,提出了一种新的尝试。深入分析了基于PDA的博物馆电子导览系统的业务流程,阐述了整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及系统中几项关键技术(如RDA、RFID、Wi-Fi等)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游客的参观过程提供个性化导览服务,使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拍照的方式获取展品的相关资讯.提出一个基于移动视觉搜索技术的博物馆导览系统.针对手机性能的差异性,提出一种改进的移动视觉搜索系统的框架,使得系统既能在服务器端对海量展品进行识别,又能在手机端对特定区域内展品实时识别;并基于这一框架实现了一个原型系统.与现有的导览系统相比,文中系统的交互方式更加人性化,提供的展品信息更丰富、全面,且无需在馆内安装任何辅助设备,能够更广泛地适用于博物馆导览.实验结果证明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是传达讯息的一种媒介方式,“云”看展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对虚拟全景的理论研究,数字博物馆导览跨越了时空界限,对于分流看展、提前获取信息大有裨益,是受众互动体验设计活动的平台。文章对虚拟技术与计算机在辅助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设计案例进行研究,采用类似用户在真实三维世界中漫游的视角来展现博物馆的展品,这种互动体验设计活动基于虚拟平台,其沉浸式体验设计感更贴合用户,可多渠道地获取馆内信息。  相似文献   

6.
虚拟博物馆     
《程序员》1999,(6)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http://www.bmy.com.cn/ 大事年表、博物馆导览、秦始皇帝陵、秦俑坑概况、秦陵铜车马、典型文物。没有去过古都西安的人,在这里就可看到兵马俑。中国历史博物馆 http://www.bmy.com.cn/ “中国通史陈列”是历史博物馆的主要陈列,内容从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起,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止。按历  相似文献   

7.
基于无线电通信的高精度室内人员定位系统能够提升博物馆观众参观体验及增强博物馆管理效率。采用分布式终端-集中数据管理的构架设计, 由一个服务器机柜(包含导航服务器、导览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信息发布服务器、票务服务器、监控服务器)、一台管理计算机、多个监控终端、多台人工票务终端、多个现场交换机、若干无线AP以及若干智能导览终端组成。运用高精度人员定位系统和无线通讯技术实现人员定位, 利用智能导览终端设备和实时数据库信息,进行展品信息推送、馆内游览路线导航、馆内设施使用及区域人流密度情况查询等.设立多台自动化票务终端,实现自助退换票、票务信息统计、网络票务预约、票卡运营及维护等功能。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合作开发形式的主流,大致有"博物馆+博物馆""博物馆+高校""博物馆+企业"这三种主要模式。文章通过对这三种模式的逐一分析后认为,它们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博物馆文创的发展,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仍然无法避免博物馆文创开发步入瓶颈阶段。面对产品的文化内涵把握不准确、创意性不足、落地生产的局限性等问题,仍然需要博物馆发挥主体作用,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在"博物馆+"这一基本模式下将合作领域扩大范围,将合作方式优化创新,突破当前瓶颈。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出版刊物是博物馆公共教育职能延伸的必要手段,作为博物馆文化资源传承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拓展社会教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受众非正式学习的阅读习惯。文章通过研究国内博物馆出版刊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出版刊物的重要价值,采取制定"非学习型的大众读物""多学科共建视觉语言"及"三方共同参与刊物制定"这三方面的新思路,对现代博物馆出版刊物的设计策略进行探讨,以最终实现博物馆出版刊物向大众喜爱的读物转化。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模式在我国博物馆文创产业中应用广泛,常见的有"博物馆+影视""博物馆+餐饮"和"博物馆+品牌"三种模式。文章以两岸故宫博物院为例,分别通过对上述三种模式的应用逐一分析得出:"博物馆+"模式可以增加博物馆曝光度、提升观众体验感、扩大受众范围;可考虑将博物馆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开展"博物馆+时事"的新思潮,更好地实现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文博系统数字化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现阶段数字化博物馆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而且博物馆各种系统管理分散,业务处理落后耗时,安全存在隐患。针对这些情况,本文引入Web Service实现SOA和RFID无线传输、管理方便的概念与技术,基于J2EE架构和博物馆业务设计了一套数字化博物馆集成系统。本系统具有"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两大亮点、九类应用"的建设特色,良好运行结果表明,实现了提升用户体验,加强博物馆研究与交流的目的,设计方法与模式为数字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博物馆进行陈列展出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宣传讲解的工作可以令人们更加了解展览的内容。但是传统的宣讲的形式过于单一,工作效率也不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场馆以及陈列室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大多会采用语音导览系统,这一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宣讲的效果,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本文重点对语音导览系统在博物馆陈列室以及场馆中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希望可以为今后的宣讲工作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因人的需要而设,也因人的发展而显得生机勃勃。博物馆的发展应该以展品为主到以观众为主,从"请勿触摸"到"欢迎参与"的转变。博物馆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知识的传播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要在观众和博物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让观众参与到博物馆的展览中,从单方的接收信息到主动的去回收信息,创造一种新的服务方式,提供一种新的鉴赏体验,从而真正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Cardboard平台的虚拟博物馆"模型动态加载"模块的开发过程,其中包括了Cardboard与Unity、模型数据文件的设计、模型动态加载几个步骤,可将组织好的模型资源文件动态地添加到虚拟博物馆程序中,实现动态的布展.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数字博物馆人机互动定位系统。该系统具备人员区域定位、人流量分布监测和人员移动轨迹的追踪功能,满足了博物馆的管理应用需求。在实现人员移动轨迹追踪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合RFID定位技术的人机互动游戏应用方案,并将该方案应用到博物馆中。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博物馆文化和信息传播方式也发生重大改变。借助移动智能的优势,博物馆信息传递从单向的向互动性信息交流方式迈进。文章根据智能终端APP的特点,探讨利用APP进行博物馆信息传播的原则和方法,建立基于用户体验的博物馆APP设计的基本架构,为新时代博物馆形象推广、开展公众教育及更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现状与走向出发,简要论述了博物馆展示形式的历史变化,分析了设计思维方法的基本结构及其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运用,结合博物馆展览的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互动性等特点,列举实例阐释了博物馆展示设计思维方法的程序,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示设计为例表明博物馆展示设计可有多种变换与延展方法,指出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应灵活运用多种设计方法,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18.
韩肖华 《信息与电脑》2023,(5):197-199+212
基于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在避暑山庄景区数字化导览和展示系统的设计建设为实例,以Unity3D为开发工具进行数字化内容的创作,将景区建筑实景、博物馆藏品宣传设计和App结合,设计出可人机交互展示虚实融合场景的系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我国博物馆展陈设计与室内设计同质化、设计师创意不足等问题,探讨基于视觉形态学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以及视觉形态学理论对博物馆展陈设计实践的指导作用,并论述了当代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技博物馆的展览是否有结构上的要求?需要什么样的结构?本文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结构理论并结合科技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实践,对展览结构和教育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展览结构是关系到展览设计水平、质量和展示教育效果的重大问题,并影响到基于展览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因此,展览的基本概念结构是依据展览主题建立起来的,是设计展览的出发点,直接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