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轴承钢在轧制之前对钢锭进行高温扩散退火对消除碳化物液析、改善碳化物带状是极其关键的一道工序,以前对模铸轴承钢研究较多,而对连铸坯的高温扩散退工艺的研究比较少。此文针对连铸坯的高温扩散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与碳化物液析、碳化物带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合车间加热炉的加热能力,确定了比较合适的加热工艺制度:将加热温度调整到1200~1280℃,加热时间接近5小时,可使带状级别控制到2级以下,使碳化物液析得到消除,提升了产品的内在质量,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并对我国连铸轴承钢连铸坯的高温扩散工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用户对轴承钢线材碳化物均匀性的较高要求,线带厂高线生产线通过挑选坯料,控制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出钢温度,控制轧制温度和轧制形变量以及盘条在风冷线上的冷却速率,使得碳化物液析控制在0.5级以内,碳化物网状和带状控制在1.5级以内,提升了产品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3.
GCr15轴承钢控轧控冷生产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杭钢紫金棒材线GCr15轴承钢圆钢生产工艺,通过多次试生产,运用扩散退火和控轧控冷手段控制碳化物液析、网状级别。  相似文献   

4.
为了降低GCr15轴承钢碳化物液析,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采取优化加热Ⅰ段、加热Ⅱ段温度等工艺措施,使大规格轴承钢棒材的液析控制在1.0级以内.  相似文献   

5.
首次采用4.5t、3.7t大锭生产GCr15轴承钢,为消除大锭偏析和改善碳化物带状、液析,对大锭开坯加热工艺进行设计、试验探索,并不断地优化确立了较为合适的加热工艺,最后转化为正常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控制GCr15轴承钢液析碳化物超标,采用提高连铸方坯加热温度、延长高温保温时间和喷涂防粘钢涂料在钢坯表面等工艺,使GCr15轴承钢的液析碳化物得到了控制.新工艺下,GCr15液析碳化物≤2.0级,合格率达100%,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大断面轴承钢由于心部温度下降缓慢,容易引起碳化物成网状析出,破坏其使用性能。传统工艺中必须采用正火热处理加以消除。本文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相结合,利用计算机模拟给出了轴承圆钢轧后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提出合理的控轧控冷工艺,从而取代正火工艺,达到节能、优化生产工序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汽车、高铁、精密机床、风电等重大装备的应用与建设,对轴承提出了高品质、长寿命和高可靠性的要求。除了轴承结构设计、制造精度外,轴承用钢对轴承产品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基于目前高端轴承应用需求,分析了高铁、风电、盾构机等重大装备领域轴承需求现状和性能要求,介绍了国内外轴承钢的发展方向和钢种开发情况,并讨论了轴承钢质量控制原理和思路。轴承钢产品质量控制的目标可归纳为纯净化、精细化和均匀化。其中冶金和凝固过程通过窄成分控制、低有害元素含量、碳化物液析、元素偏析带状、结晶组织缺陷、夹杂物控制等以获取洁净钢。后续轧制锻造工序通过控轧控冷实现组织的均匀化和精细化控制,以满足后续热处理等工序的加工性要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轴承钢加热中存在的问题,对轴承钢的加热工艺进行了优化,对加热设备进行了改造,杜绝了热应力裂纹的产生,控制了碳化物液析和带状级别,提高了加热效率。  相似文献   

10.
《特殊钢》2017,(4)
试验研究了终轧905~930℃,空冷,终轧905~930℃,穿水返红至675~707℃,终轧845~870℃,穿水返红至661~698℃对Φ36 mm GCr15轴承钢棒材网状碳化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轧后空冷的GCr15轴承钢棒材的网状碳化物级别较高为3级;轧后棒材经穿水后返红温度为661~707℃时,网状碳化物为1.5~2.5级,能满足冷加工用途GCr15轴承钢的要求(网状碳化物≤2.5级);低温精轧和降低终轧温度能明显改善GCr15轴承钢热轧材的网状碳化物。  相似文献   

11.
就新钢钒"转炉+连铸"GCr15 200方+连轧生产过程中,以适当的在线的高温扩散克服连铸坯轧材碳化物液析问题;通过在线控轧控冷改善轧材的碳化物带状、网状问题进行了生产工艺的初步摸索探讨,对攀长钢公司该类产品生产开发与产品质量提升有十分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杨洪波  朱伏先  马宝国  刘相华 《钢铁》2009,44(10):66-66
 通过提高GCr15轴承钢φ10mm线材预精轧温度的工业试验,得到了网状碳化物少的细片状珠光体组织,利用实验室热模拟的方法对工业试验现象做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当预精轧温度为944℃时,试验钢网状碳化物的析出时刻全部处于快速冷却阶段,球化退火后渗碳体颗粒均匀细小,网状级别可降低至1.5级,布氏硬度为202.72,强韧性能均较高,满足GB/T18254-2002《高碳铬轴承钢》和实际生产对GCr15轴承钢退火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硫印、热酸侵蚀、原位分析和SEM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分析J55钢级石油套管铸坯中心元素的偏析,研究加热温度、终轧温度、未再结晶区变形率、终轧后冷速及卷取温度等因素对消除或者减轻带钢中带状组织影响规律。结果表明:Mn元素偏析是引起热轧带钢带状组织的直接原因,采取提高加热温度、终轧温度、未再结晶区大变形率、终轧后冷速及降低卷取温度等措施,可以减轻或者消除由于铸坯中心偏析引起的带状组织。  相似文献   

14.
左锦中  何西  赵阳  周苑  陈廷军 《特殊钢》2022,43(6):60-65
利用热膨胀仪、热模拟试验机、金相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测定了100Cr6轴承钢的CCT曲线,试验研究了热压缩及控轧控冷对网状碳化物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道次压缩温度从850℃降低至700℃时,奥氏体再结晶细化向未再结晶转变,二次碳化物逐步由晶界封闭网状向半封闭条状、短杆状再向沿拉长的奥氏体晶界链状转变,750~800℃内变形碳化物细小、分散;Φ10 mm 100Cr6线材采用910℃降至770℃温度控轧+快速冷却工艺,其热轧态、球化退火及淬回火后碳化物分布均匀性逐步提升,奥氏体晶粒由8.0级细化至10.0级,晶界碳化物由封闭网状向断续条状转变,平均厚度从0.54μm降低至0.11μm,网状级别由3.0级占比33%降低至≤2.0级占比100%,可缩短球化退火时间及提高轴承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5.
GCr15轴承钢连铸坯冶金质量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分析了结晶器电磁搅拌、钢水过热度和轧钢工艺对连铸GCr15轴承钢180方坯轧材中心疏松、碳偏析、碳化物液析等缺陷的影响,结果得出连铸时采用电磁搅拌和降低钢水过热度可减轻铸坯碳偏析,铸坯在1210℃均热60min可减轻甚至消除钢中碳化物液析。  相似文献   

16.
为降低轴承钢碳化物液析级别,检测分析了两种生产工艺生产的轴承钢碳化物液析分布情况,认为轴承钢液析级别与初轧变形量有一定关系,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加大粗轧道次变形量可有效降低碳化物液析级别。高温、大变形量有利于熔融态碳化物分散,可通过改变铸坯形状提高粗轧机组压缩比。  相似文献   

17.
终轧温度对GCr15轴承钢网状碳化物析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终轧温度(750~900℃)和成品规格(Φ12 mm和Φ5.5 mm)对GCr15轴承钢网状碳化物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轧制规格为Φ12 mm、终轧温度为800℃时,碳化物网状级别最低,为1.5,终轧温度降至750℃时,碳化物网状级别增加至2.0;当轧制规格为Φ5.5 mm、终轧温度为850℃时,碳化物网状级别最低,为1.5,终轧温度在800℃时碳化物网状级别又升高至2.5。小规格轧材终轧温度过低,不利于网状碳化物析出的抑制,最佳终轧温度与轧制规格有关。  相似文献   

18.
石钢二轧厂为进一步控制GCr15轴承钢碳化物液析,采用150mm×150mm坯型、两种加热工艺制度生产〈φ38mm、≥φ38mm规格钢材,使轴承钢的液析得到了控制,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连铸轴承钢缩孔、碳化物液析和显微孔隙缺陷,主要决定于连铸、加热时的高温扩散和轧制初始的变形量。将连铸过热度控制在20~30℃范围内,使用末端电磁搅拌并确保其在理想的位置,保持加热温度为1180~1220℃,连铸坯150mm×150mm断面的轧制节奏控制在1.0支/min,180mm×220mm断面的轧制节奏控制在2.0支/min,控制压缩比≮12,且将初轧7道次的轧制压缩比控制在5.0以上,可减轻或消除缩孔、碳化物液析和显微孔隙。  相似文献   

20.
连铸轴承钢缩孔、碳化物液析和显微孔隙缺陷,主要决定于连铸、加热时的高温扩散和轧制初始的变形量。将连铸过热度控制在20~30℃范围内,使用末端电磁搅拌并确保其在理想的位置,保持加热温度为1 180~1 220℃,连铸坯150mm×150 mm断面的轧制节奏控制在1.0支/min,180 mm×220 mm断面的轧制节奏控制在2.0支/min,控制压缩比≮12,且将初轧7道次的轧制压缩比控制在5.0以上,可减轻或消除缩孔、碳化物液析和显微孔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