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道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居民生态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以安阳城市绿道为研究对象,基于绿道与城市中央公园关系的调查分析,对安阳生态绿道与城市中央公园的结构与特点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并对其构建与规划提出建议,为提升绿道与城市中央公园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及更好地满足使用者需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程智鹏  陈茜  梁立雨  郝佳 《风景园林》2022,29(6):115-120
绿道网络建设已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焦点,而绿道网络综合评价是绿道网络提升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过程。深圳市是中国第一批建设绿道的城市,在绿道建成10年后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对于城市绿道网络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地调研,从城市绿道基本功能、空间品质和系统连接3个维度,构建深圳市福田区的城市绿道综合评价体系,对已建成绿道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田区绿道系统可达性较高,但整体通畅度不佳,基本功能有待完善;绿道整体安全性较低,使用体验有待改善,空间品质有待提升;绿道对于城市重要开放空间及文化节点设施的连接度不够,主题不够鲜明,未能作为文化承载媒介发挥效益;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在中心城区,且多以绿道连接线的形式出现,正线建设比例较低,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不高。基于评价结果提出:1)需强化绿道骨干网络,加强紧密连接群众生活的社区级绿道以及公交微枢纽的绿道建设,提升绿道系统整体运行效率;2)注重绿道设计的空间体验;3)加强绿道与自然、文化、生活的连接融合,充分发挥绿道系统的复合功能,为未来福田区乃至深圳市的绿道网络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健 《室内设计》2019,(6):73-78
对绿道规划方法的研究已成为景 观生态学、城乡规划学以及风景园林学等多 个学科的研究热点。在现有对绿道规划研 究过程及成果中,重点聚焦于对绿道的历史 及发展、旅游及休憩功能以及绿道使用者行 为与需求的分析,对于绿道对城市生态功能 的影响关注较少。当前,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中,过度的开发建设活动使得城市的生态本 底不断破碎化,进而导致城市的生态功能退 化严重;城市绿道是重塑城市生态本底,提升 城市生态功能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成都市为 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技 术方法,以城市发展导向变更的时间段为节 点,分别从2000年、2008年以及2016年对成 都市的生态本底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以提升 生态功能为导向的绿道规划方法,探索构建 同步提升城市美观与生态服务功能的规划路 径,其研究结论对于综合型、多目标、市域尺 度的绿道系统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系统及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绿道也是创新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近些年的城市绿道建设大多文化特色不足、功能单一。该文基于洪湖绿道项目,以文化植入为出发点,挖掘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文化特性,探寻文化要素在城市绿道规划中的表达途径,以充分发挥绿道在生态景观、绿色出行及户外休闲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绿道的不断兴建,人们对城市绿道的景观环境质量与特色文化氛围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避免城市绿道的设计出现千城一律、缺乏自我特色,探索科学合理、环境宜人、富有文化内涵及主题特色的绿道设计,对建设特色绿道景观风貌与城市宜居环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台中市知名的城市特色绿道——草悟道进行研究,分析了行草文化主题下绿道景观空间的设计特点,探讨了城市特色绿道景观空间的设计内容,为设计具有主题特色与文化氛围的城市绿道景观,提供有价值的启发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摘要:园林景观路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城市道路沿线进行景观绿化工作,使其更好地展现城市绿化状况和整体风貌。进行生态绿道景观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品质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生态绿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对进行景观建设的重要必要前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因此,要做好生态绿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促进城市绿道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上海黄浦江绿道的建设效果,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黄浦江绿道的复合效益进行评价。首先从滨水绿道的景观性、舒适性、通达性和生态性4个方面,选取了选线合理性、水陆贯通性、环境改善程度和保护开发程度等24个评价因子,建立了超大城市滨水绿道复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选择黄浦段、虹口段、徐汇段、杨浦段、浦东1段、浦东2段等6条样段作为评价地段。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提升策略,为超大城市滨水绿道的建设路径、人性化设计及多样性绿化设计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绿道是绿色开敞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居民生态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以南京市环紫金山绿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绿道使用者的问卷调查,基于SPSS软件平台,采用卡方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绿道使用者的属性、使用需求、使用特征及满意度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环紫金山绿道空间优化的具体建议,为提升绿道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和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供重要的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江丽  戴忠  廖婧  何力 《城市勘测》2013,23(5):26-28
城市绿道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都贯穿着三维技术,城市绿道的功能展示也是绿道使用价值提高的重要手段,因此建设一个城市绿道三维互动展示系统很有必要。本文针对增城市绿道三维虚拟景观建设的需求,设计了一种绿道展示宣传的三维建模方案,可较好地控制建模质量,并结合3DGIS技术实现了绿道乃至整个市域场景的三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10.
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模式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是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道一直是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在对绿道概念和规划发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区域-城市-场所"三个规划层面,并选取其中关键的城市层面进一步研究.探讨了适合城市绿道系统的规划方法及模式,对未来绿道系统规划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探索绿道系统规划发展趋势,研究一套具有实际可操作和参考意义的城市绿道系统规划的具体模式,为将来城市绿道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生态多样性维护工作是提升环湖 绿道景观空间视觉质量的重要内容。以环太 湖绿道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究生态多样 性在维护景观空间视觉质量方面的功能和作 用,研究选用无人机进行航空摄影,采用图 像学分析和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环湖绿道中捕 捉到的视觉信息进行处理,探究生态多样性 与景观空间视觉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解析 了景观空间生态成分和时间生态成分的内在 因素,提出了环湖绿道景观空间的视觉生态 恢复力对稳定绿道区域的生态系统与周边区 域的各项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完善生态 服务功能与提升景观空间视觉质量目标相结 合的景观规划目标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珠三角三级绿道网络规划构建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昉  高阳  锁秀  叶枫 《风景园林》2011,(1):66-71
目前作为景观都市主义集大成者的珠三角绿道网已经实现全面贯通,初步完成了预期的首年任务.而在珠三角绿道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珠三角绿道网生态容量的计算,发现只有进行珠三角三级绿道网络构建,实现城市和社区绿道网的合理规划布局、棕地再利用、不同功能组团转换,才能将珠三角绿道网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申世广  唐欢  邱冰 《风景园林》2018,25(11):46-51
绿道步行友好性评价丰富了绿道的研究内容,评价结果可为绿道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为例,在梳理步行友好的绿道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评价了各段绿道的步行友好程度。结果表明:环紫金山绿道整体步行友好程度虽然较高,但各区段之间差异较大。另外,在绿道建设质量较高的前提下,步行爱好者更关注绿道的可达性、线路的安全性、清晰的标识系统、舒适宜人的服务设施以及绿道沿线高质量的视觉景观等几方面,而对绿道本身功能性要素并不是太在意。因此,规划建设城市休闲绿道时,在满足步行功能的前提下,应将行人的步行感受放在首位,而不是过度注重绿道本身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绿色、低碳是小城镇建设发展道路上的重中之重。生态网络规划可有效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控制城市无序增长,日渐成为国内外城市规划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以新疆昌吉州阜康市北部新区为研究对象,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切入,运用α、β、γ生态指数对规划区生态绿道网络进行评价。从定量到定性对阜康市北部新区进行绿道慢行系统规划从而提升城市生态效益和城市活力,以期为其他城镇绿道慢行系统的构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董雯  朱逊  赵晓龙 《风景园林》2021,28(12):93-99
社区绿道作为社区生活圈中的绿色线性空间,是高密度城市建成区居民进行日常体力活动的重要场所。以深圳市已建成的167段社区绿道为研究对象,探讨社区绿道建成环境特征与体力活动强度的关联性,旨在推动城市社区更新并提升公共健康水平。首先,将深圳市社区绿道按照周边用地性质分为绿地景观型、商业服务型和生活休闲型3类,基于POI数据爬取和实地测量方法,从临近性、连接性、场所性3个方面提取建成环境特征数据,采用行为观测结合《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编码表》的方法获取绿道体力活动强度数据。其次,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识别关联性建成环境特征因子,并比较显著影响因子的影响强度差异,结合散点图明确其适宜值范围。结果表明,在临近性和连接性特征中,3类社区绿道的显著影响因子与影响强度各不相同,而在场所性特征中,绿道载体宽度与绿视率是3类绿道体力活动强度的共同偏好因子,但其适宜值域范围有所差异。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深圳社区绿道的规划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当今社会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因素。对铜芜路两侧绿地进行现状调研和研究发现,道路自身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但是现状功能复杂,缺乏有机梳理。通过分析铜芜路绿道改造的难点以及铜陵市绿道系统建设的要求,基于场所性、贯穿性、联系性以及包容性的思想理念,提出塑造铜芜路绿色柔性空间的目标。运用"岛"的理念、场所的营造、慢行系统的贯穿、注重文化保留的四个设计策略,打造出景观优美,交通便利,充满活力的铜芜路绿道,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质,也为绿道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曾玲玲 《山西建筑》2014,(21):214-215
阐述了绿道服务于城市新区、方便居民生活、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旅游的功能,分析了绿道建设的必要性,并以瓯海绿道网规划设计为例,探索了其规划定位、结构、景观特色等设计思路,以营造舒适的新兴城区绿道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比较山水城市理念和景观都市主义理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然主义城市这一理念,既作为山水城市理念的延续和发展,同时突破了景观都市主义理念的局限。主张采用地域性、人本性、生态性、经济性这4个方面作为量化评价自然主义城市绿地系统的标准。以千岛湖珍珠半岛绿地系统项目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阐述了自然主义城市理念在当今城市建设中的实践过程,以期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许艳萍 《江西建材》2014,(11):194-19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绿色的渴求与日俱增。以城市道路网状绿化系统为核心的城市绿道景观工程成为了城市绿化者正在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以福建厦门地区集美田塘绿道建设为例,对城市绿道景观工程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华北地区山地城市的扩张,浅山区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暴露出许多生态、经济等方面的问题,逐渐被纳入规划建设的范围内。浅山区绿道作为一种绿地系统中的线性景观空间,近年来在一些城市得到实践和运用,其生态修复、功能连接、景观延续、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属性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可能。笔者针对华北地区浅山区绿道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首先总体分析浅山区的自然基址与城市的发展演变特征,得出浅山与城区的关系;其次结合绿道的功能特征与属性研究得出浅山区绿道的发展重要性与建设目标;最后以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规划设计项目为例,阐述华北地区的浅山区绿道在生态、功能、景观、文化等方面的营建策略与设计成果。希望为相关浅山区绿道的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