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分析空气层厚度与位置对织物热传递的影响,利用ANSYS建立3层材料热传递有限元模型。2种模型的空气层分别处于底部(模型1)和中间(模型2),空气层厚度为1~5mm,逐渐增加。对织物模型进行一维热传递的数值求解,分析不同条件下多层织物传热过程的温度分布和织物表面的瞬态温度值。结果显示:达到稳态之前,在相同时间点模型1的织物外表面温度要低于模型2;空气层的厚度对织物表面稳态时的温度有影响,随着空气厚度的增加,在相同时间点各模型外表面温度逐渐降低,且下降梯度逐渐变小。进一步通过恒温板实验验证,结果发现织物外表面温度的模拟值与实验值随时间变化的一致性较好,最大相对误差为5.65%。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防火服内热湿传递规律,首先根据织物结构内部热湿传递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物理学定律,考虑消防水对热传递的影响,在已有热传递模型基础上加入湿传递方程,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多层防火服-空气层-人体皮肤系统中的热湿耦合传递数学模型。然后利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该模型,得到防火服各层关于温度和水蒸气浓度的分布图。最后将热湿传递模型与皮肤烧伤模型相结合,通过计算烧伤积分值,预测了人体皮肤达到各级烧伤的时间。数值模拟表明:一定量的湿传递能够有效减缓温度上升的速度,延长皮肤达到各级烧伤的时间。该模型为高温高湿环境下防火服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合理地设计热防护服厚度可以降低烧伤危险、提高舒适性,是热防护服研发的重要问题.除防护服常用的三层织物外,将皮肤与第三层织物之间的空隙层看作第四层,将人体皮肤层到体内作为第五层,基于Fourier定律建立了一维有限长五层热传导模型.然后根据人体皮肤表面的温度要求提出了热防护服厚度反问题,并随着不同的要求做相应调整.一方面,利用有限差分法实现了模型的数值求解;另一方面,基于遗传算法求解反问题,确定了第五层的各项热学参数,同时求出满足要求的热防护服最优厚度,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反问题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此前研究,提出合理假设,利用有限差分法对织物能量方程、固相连续方程、气相扩散方程和皮肤生物传热方程分别进行求解,最终计算出人体皮肤二级烧伤时间,构建消防服多层复合织物与外界和皮肤间的热湿传递模型,为建立基于热防护性能测试仪(Thermal Protective Performance)的数字模拟测试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取19种不同成分与组织结构的阻燃隔热面料作为研究对象,对织物的基本参数进行了测试,并对织物经热防护性能测试后的升温时间和质量损失率作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阻燃高聚物纤维织物的热防护性能远优于经过阻燃后整理的阻燃棉及改性腈纶织物,说明纤维种类是影响织物热防护性能的关键因素;织物厚度与其热防护性能关系密切,厚度越厚,织物与火焰接触时升温时间越长,质量损失率越小,热防护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6.
根据服装热舒适性和热传递稳态模型,提出了纺织材料孔隙率决定反问题。把最优孔隙率的求解转化为一个稳定泛函的求极值问题,通过不动点定理证明了织物热传递模型解的存在唯一性。将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的定解问题离散后得到非线性代数方程组,通过拟牛顿法求解非线性代数方程组;通过斐波那契搜索算法求解函数极小化问题,从而得到孔隙率的最优结果。在数据有扰动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环境、不同织物类型和不同织物厚度下的人体着装进行数值模拟,数值结果表明孔隙率反演算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制备的新型有机磷水性聚氨酯对涤纶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后的阻燃性能及热降解过程,采用垂直燃烧法测试其阻燃效果,利用热失重法分析阻燃前后涤纶织物在氮气气氛中的热失重行为,及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织物的热降解动力学行为。采用Kissinger法和Flynn-Wall-Ozawa法两种动力学模型研究涤纶织物的热降解动力学参数,并对织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阻燃后的织物阻燃性能较好,能达到国家B1级水平;初始降解温度提前,分解温度范围变大,最大分解速率下降23.1%;降解阶段的表观活化能高于未处理织物,显示出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高温环境中,人体服装要反复经历吸湿(汗)——放湿——干燥过程.通过在高温环境中穿着不同材质服装的人体运动实验,测得了人体皮肤温度、微气候区的温湿度、人体代谢量、汗液蒸发率以及主观感觉值等诸多参数,并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与人体高温静立状态下服装的吸湿性对服装热湿舒适性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在高温运动状态下由于运动造成空气对流效应,织物的厚度和透气性对服装的热湿舒适性具有显著影响,此时应选择轻薄和透气性良好的服装.  相似文献   

9.
利用非卤素阻燃剂YRC-1对涤纶窗帘织物进行了阻燃整理,通过对焙烘工艺的改进和交联剂的使用对其耐久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了阻燃整理最佳工艺:阻燃剂质量浓度120g/L,焙烘温度180℃,焙烘时间3min。采用该阻燃整理工艺的涤纶织物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且使用交联剂也能提高织物的耐久性。热失重分析结果表明,阻燃处理后的涤纶织物在燃烧过程中生成碳层,残炭量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消防服用阻燃织物热防护性能评价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9种不同结构参数的消防服用阻燃织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FPT-30A火焰防护性能测试仪测试了织物在热辐射和热对流综合作用下,织物的热防护性能TPP值和二级烧伤时间t2.根据测试结果,应用SPSS软件分析了织物的厚度δ、面密度G、透气率Q和密度ρ等参数与织物的热防护性能TPP值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织物的热防护性能TPP值与织物的面密度G、厚度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与透气率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与织物的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在上述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织物的热防护性能TPP值与织物的相关参数之间的回归评价模型,并通过显著性分析验证了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计算机机构动画仿真的方法,对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机构双曲柄存在的条件,两连杆铰接点C的轨迹曲线可到达的区域及该轨迹曲线形状随机构结构参数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从而为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综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文安斜坡内带深层为研究对象,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等方法研究识别隐蔽油藏.通过兴隆1井地层重新划分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应用,将该区沙三、沙四段地层之间重新确定为不整合接触.在三级层序地层框架建立的基础上,刻画各体系域砂体展布特征,构建了坡折带控制沙四下自生自储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通过钻井实践,首次在霸县凹陷发现沙四下段含油层系及新的烃源岩层,实现了深层自生自储式油藏类型的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13.
数学优化方法在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种数学优化方法及新安江(三水源)模型的理论为依据,介绍了优化方法在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参数率定中的应用.将率定成果与API模型进行了对比,说明这3种优化方法在大宁河流域参数率定中应用效果良好,具有很好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主要借助螺线特性,对一类含间隙分布时滞的种群增长模型特征方程λ+c=d(1+λT)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浓度的纤维索酶和果胶酶混合液对红豆杉种子的胚进行了处理,采用3% 0.5%(m/v)的纤维索酶 果胶酶混合液效果好.得到了红豆杉胚原生质体;同时采用了B5、V-KM、MS3种培养基对所得到的原生质体进行了初步培养;实验结果表明.采用V-KM附加椰子汁(含天然植物激素)培养基培养胚性原生质体效果较好,并研究了植物激素的浓度和光照强度等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的影响,表明采用IAA和NAA对愈伤组织生长效果较好,光照强度在1000lx生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变截面梁变形计算的初参数法,运用该方法求密炼机转子的变形,并得到了精确的解。  相似文献   

17.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从而避免虚增企业利润。但在实务中,一些企业却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原则性,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达到操纵会计利润的目的,本文即是从企业滥用资产减值入手,以实例来揭示企业计提秘密准备的意图,以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高等学校的经济成分越来越复杂,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现行高校固定资产计价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设想,研究了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及会计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3种群相互作用构成的群落的Volterra模型,利用特征值法讨论正平衡点M的局部渐进稳定性,得到一个充要条件;同时构造V函数得到M点全局稳定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0.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从作者、评审专家、编辑、发文量和出版周期等方面分析产生论文时滞的因素,通过提高科技期刊编辑部工作效率、流畅稿件处理的过程加快论文发表速度,缩短稿件处理时间,进而缩短科学技术期刊的论文发表时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