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对基于802.11p的车联网传输协议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有序评述,提出了一种车联网VANET网络体系结构参考模型.以分层模型为线索对车联网传输协议研究的关键问题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包括移动性模型、路由算法、及拥塞控制3个方面.在分层模型的指导下指出了车联网传输协议研究的几个切入点,并作出了一定的深入分析,同时给出了相应的研究思路.该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进展将有助于车联网网络技术走向实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陈浩  叶青  吴国田 《微处理机》2014,(1):22-24,28
随着社会进步及车辆增多,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城市环境下车联网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真实数据的分析和验证,可以得到城市不同区域的车联网网络度分布服从广义的幂律分布,即网络是无标度网络。根据此性质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建立车联网网络模型,通过分析和仿真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车联网(VANET)数据转发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数据转发策略和路由选择技术。首先,采用了软件定义车联网的分层控制结构,由局部控制器和全局控制器组成,实现数据转发和控制分离,可灵活控制数据转发的方向;然后,设计了单条路段的车辆路由机制,该机制预测车辆节点位置并采用贪心策略,实现数据的稳定传输;其次,设计了多个需求间的路段路由机制,该机制采用广度优先搜索(BFS)算法和边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多个需求间路径不相交,缓解带宽瓶颈问题;最后,通过仿真验证,对比无线自组网按需平面距离向量(AODV)路由,所提出的数据转发策略和路由选择算法在数据分组接收率上提高40%以上,平均延迟时间降低60%左右。实验结果表明,软件定义车联网的数据转发策略和路由选择技术能够提高数据转发效率,减少平均收包延时。  相似文献   

4.
车联网是能够对车用信息进行采集、识别、传输、融合和利用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本文通过介绍车联网的基本概念以及国内外车联网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了车联网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并对车联网技术典型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5.
车联网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信息交互感知主体,通过建立车-云-路-人消息互联传输体系,实现智慧交通智能管理、高效控制和及时调度.然而非法网络入侵与攻击导致车联网多通信场景存在安全隐患,为了解决通信各端身份识别问题和复杂通信场景下消息安全传输机制,身份认证技术成为车联网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综述了国内外车联网研究现状和成果,说明...  相似文献   

6.
随着汽车工业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获取高质量的交通信息在车辆紧急情况中至关重要。在车联网中车辆的高速移动性会导致信息传输面临中断的风险,同时随着车辆数目的增加,有限的频谱资源为车联网的功率分配带来了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采用单频网络技术,通过资源分配策略来降低信干噪比的中断概率,最小化单频网络中每个路边单元的传输功率。该优化问题被建模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并采用基于好奇心驱动的DQN(CDQN)资源优化算法来求解。大量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在满足较低中断概率的前提下最小化传输功率,所采用的算法与基准算法相比,在学习速度和稳定性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车辆、用户及第三方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日益成为刚需,由车辆、用户、路边单元等通信实体之间构建的网络车联网应运而生,而车联网的高移动性和网络拓扑多变性使其更容易遭受攻击,进而导致严重的车联网用户隐私泄露问题。如何平衡数据共享和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车联网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近年来,学术界针对车联网隐私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然而,目前缺少对这些方案从隐私属性方面进行分析。为此,本文首先从车联网的系统架构、通信场景及标准进行阐述。然后对车联网隐私保护的需求、攻击模型及隐私度量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从车联网身份隐私、匿名认证位置隐私和车联网位置服务隐私三个方面出发,介绍了匿名认证、假名变更、同态加密、不经意传输等技术对保护车联网用户隐私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讨论了方案的基本原理及代表性实现方法,将方案的隐私性从不可链接性、假名性、匿名性、不可检测性、不可观察性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最后探讨了车联网隐私保护技术当前面临的挑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去中心化的车辆身份隐私技术以保护车辆身份隐私、自适应假名变更技术以支持匿名认证、满足个性化隐私需求的位置服务隐私保护技术,以期望进一步推动车联网隐私保护技术研究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异构车联网中安全应用消息的低时延高可靠传输,针对基于DSRC/LTE的异构车联网,设计了一种面向安全应用消息传输的网络选择算法。该算法从安全应用消息传输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需求出发,综合考虑了安全应用消息传输QoS的多项参数指标,包括端到端时延、丢包率、传输速率。算法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安全应用消息传输QoS各个参数的权重值,然后分析了各个候选网络支持安全应用消息传输QoS的能力,最后确定了安全应用消息传输QoS的满意度。采用双向耦合、实时交互的车联网仿真平台Veins LTE对面向安全应用消息传输QoS的网络选择算法进行了仿真实现和性能验证。仿真结果表明,面向安全应用消息传输的网络选择算法可以根据安全应用消息传输的不同QoS需求,合理地分配网络资源。一方面,与仅使用已经实现的QoS-oriented TDMA协议相比,同时使用QoS-oriented TDMA协议和面向安全应用消息传输的网络选择算法的异构车联网,在高速场景和市区场景中安全应用消息的接收概率分别提高了13.7%和10.4%,传输时延分别减少了8.6%和11.5%。另一方面,面向安全应用消息传输的网络选择算法在高速场景和市区场景中,与匹配博弈网络选择算法相比,安全应用消息的接收概率分别提高了11.6%和7.5%,传输时延分别减少了13.2%和15.3%。  相似文献   

9.
车联网是一种通过在车辆、行人、路边单元等通信实体之间构建一个网络拓扑来提供高效、安全的信息服务的网络,车联网能够有效满足人们对交通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但由于车联网具有移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容易遭受攻击。在众多的威胁中,车联网用户的隐私泄露可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车联网的隐私保护被研究者广泛关注。针对车联网的隐私保护问题展开研究,根据车联网的体系结构总结出车联网需要具备的四个基本性质,并对现有的车联网攻击模型加以分析;通过对近些年车联网隐私保护方案的调查总结对现有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加以归类,然后将车联网的隐私保护研究依照保护对象分为三类,并对各方案进行了分析评价。最后对现有研究的看法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给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用户数据的隐私问题成为了车联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车联网聚合方案的研究现状,对当前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首先,系统地介绍了车联网中主流系统模型和车联网中常见的攻击模型;其次,对当前国内外应用在车联网中的聚合方案的安全性、效率和优劣进行分析总结,分别从签名阶段聚合方案、用户数据收集和传输阶段聚合方案和云平台处理数据阶段聚合方案三方面对其进行讨论;最后,阐述了车联网聚合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展望了车联网聚合方案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针对车联网(IoV)环境下消息传输效率低下、网络资源开销较大等诸多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城市交通场景下基于车辆节点认知交互的路由算法。首先,依据信任理论提出节点认知交互度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车联网中的车辆节点进行分类,赋予它们不同的认知交互度初值;同时还引入车辆节点交互时间、交互频率、车辆节点物理间隔距离、间隔跳数以及消息生存时间等影响因子,进而构建了车辆节点认知交互评估模型。基于该模型计算并更新节点的认知交互度,并通过比较对应车辆节点间的认知交互度值来选取认知交互度相对较高的邻居节点作为中继节点进行消息转发。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Epidemic和Prophet路由算法相比,所提路由算法有效提高了消息投递率并降低了消息投递时延,同时显著降低了网络资源的开销,有助于提升车联网环境的消息传输质量。  相似文献   

12.
轨迹隐私保护对车联网(IoV)的发展至关重要,归纳和分析现有研究方法有重要意义。车联网轨迹隐私保护思想有轨迹模糊、假名更换和轨迹加密等3类,实现方法分别有基于用户真实轨迹的方法和基于哑元轨迹的方法、基于混合区域的方法和基于路径混淆的方法、基于私密信息检索(PIR)协议的方法和基于空间转换的方法。首先,介绍和归纳了研究背景和常见攻击等车联网轨迹隐私保护关键问题;然后,从方法思想、科学问题、方法演进等方面详细综述了现有车联网轨迹隐私保护方法,并阐述了需深入研究的难题;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代表性方案的隐私保护度、抗攻击性、复杂度等性能指标;最后展望了车联网轨迹隐私保护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车联网(IoV)安全标准是保障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压舱石。为了让研究者全面清晰的了解IoV产业的安全需求,基于IoV的“云-管-端”三层体系架构,从IoV安全标准视角出发,统计分析了IoV的安全标准和政策文件,对比分析了国际和国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oV安全标准的侧重点、总结了各层的安全需求、防护技术和安全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给出了IoV安全标准的发展趋势和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完善车联网信任评估机制并建立车辆间的信任关系,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车联网安全通信策略。利用椭圆曲线加密算法进行车辆身份注册与验证,结合基于Beta分布的直接信任值与基于PageRank算法的推荐信任值求得车辆综合信任值。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对车辆综合信任值及交互信息进行管控,实现车辆综合信任值的上链、更改与更新。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有效抵御车联网内部与外部攻击,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且满足车联网车辆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的高吞吐量及低时延通信需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车联网(IoV)中存在大量的车辆卸载任务计算需求,而本地端边缘服务器运算能力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移动边缘计算分层协同资源配置机制(HRAM)。所提算法以多层式的架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移动边缘计算(MEC)服务器的运算资源,减少不同MEC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多跳转发时延,并优化卸载任务请求时延。首先构建IoV边缘计算系统模型、通信模型、决策模型和计算模型;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多因素综合考虑以确定卸载任务迁移的目标服务器;最后提出动态权值的任务路由策略,调用整体网络的通信能力以缩短卸载任务的请求时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HRAM算法相较于任务卸载单层式资源分配(RATAOS)算法和任务卸载多层式资源分配(RATOM)算法,分别降低了40.16%和19.01%的卸载任务请求时延;且所提算法在满足卸载任务最大可容忍时延的前提下,能够满足更多卸载任务的计算需求。  相似文献   

16.
现有无线联邦学习框架缺乏对实际的分布式高速车联网(IoV)场景的有效支持。针对该场景下的分布式学习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网络拓扑模型的分布式训练算法——分簇式无线联邦学习算法(C-WFLA)。首先,该算法基于高速公路场景下的车辆分布情况设计网络模型;其次,该算法考虑了用户端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的路径衰落、瑞利衰落等因素;最后,该算法设计了基于分簇式训练的无线联邦学习方法。利用所提算法对手写体识别模型进行了训练与测试,仿真结果表明:在信道状态较好、用户发射功率受限较小的情况下,传统无线联邦学习算法与C-WFLA在相同的训练条件下损失函数均能收敛至相近的数值,且C-WFLA收敛更快;而在信道状态较差、用户发射功率受限较大的情况下,C-WFLA损失函数收敛值相较于传统的集中式算法可以降低10%~50%。可见,C-WFLA更有助于高速IoV场景下的模型训练。  相似文献   

17.
车联网边缘计算是实现车联网系统低时延和高可靠性的关键技术,但现有方法普遍存在场景趋同和系统建模局限的问题,同时包含复杂的训练过程并面临维灾风险。通过结合云计算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边云协同卸载方案。依据随机几何理论计算卸载节点覆盖概率,对车辆节点与卸载对象进行预配对。利用线性Q函数分解方法反映每个智能体多效用因子与任务决策间的映射关系,通过云端协同机制将智能体决策记录作为经验上传到云端,并在云端将训练更完备的神经网络反馈到边缘节点。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在功耗和延时方面性能优于单一固定边缘的计算策略,且算法复杂度较低,能够有效提升边云协同卸载能力,实现低时延、高可靠的任务卸载。  相似文献   

18.
黄辰  曹建农  王时绘  张龑 《计算机应用》2020,40(4):1209-1214
针对车联网(IoV)环境下,单车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不足以满足时间敏感的行车安全应用需求,需要通过多车协作增强车间信息共享和信道接入能力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协作反馈控制算法的行车安全动态强化模型。首先,提出虚拟车队协作模型,提升交通信息的采集精度,扩大采集范围,建立车间的稳定协作关系,在形成协作虚拟车队的同时降低信道拥塞;然后,实现一个针对消息传输和驾驶控制的联合优化模型,通过异构交通数据的深度融合最大化IoV的安全效用;最后,在对车流量时空变化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提出自适应的反馈控制模型实时调整驾驶安全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行车安全动态强化模型在各种车流分布模型下,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性能指标,可以有效支持驾驶辅助控制系统,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同时降低信道拥塞。  相似文献   

19.
杨雪婷  李重 《计算机工程》2021,47(1):129-138
车联网中传统基于密码学的身份认证方案可满足车辆身份认证的基本要求,但其作为静态防御机制不能有效解决车辆身份盗用和认证低时延问题。在基于移动边缘计算框架的软件定义车联网体系结构下,提出一种基于车辆行为预测的身份认证方案。在车辆历史行为数据的基础上,使用前缀树确定认证基站,采用决策树算法和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提前对车辆到达站点和时间进行预测,并通过对比车辆到达站点和时间的真实值与预测值实现车辆身份认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利用软件定义网络的集中式全局控制能力和移动边缘计算的分布式计算能力对车辆身份认证任务进行管理和分配,可在保证较高车辆认证准确率的同时满足车联网的低时延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