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酰胺酶能将牛乳中抗生素残留量降到限量标准,基于该原理,出现人为向乳及乳制品中加入β-内酰胺酶,营造“无抗奶”的假象,增加乳品行业的安全风险。而β-内酰胺酶杯碟法被认为是较为可靠的方法,但牛体本身会产生β-内酰胺酶及牛体本身感染某些抗性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体内不断表达分泌β-内酰胺酶类,致使出现假阳性现象。为准确控制生鲜牛乳的质量、提高检测准确性,需对生鲜牛乳中β-内酰胺酶杯碟法进行优化研究。在β-内酰胺酶杯碟法的基础上增加检测牛乳内源性β-内酰胺酶方法,排除内源性β-内酰胺酶的干扰,旨在为加强我国乳制品中的抗生素监测、解决乳品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的污染是影响乳制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主要以空气为媒介污染原料乳进而影响乳制品安全。本文概述了原料乳中微生物的来源、种类;空气中微生物的采集方法、检测方法以及如何控制原料乳中微生物。原料乳中可能污染的微生物有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链球菌属、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和腐败菌、真菌。空气微生物的采样方法有自然沉降法和微生物采样器采样法,比较而知采样器采样法具有稳定、不受气候影响的优点;同时比较了固体和液体微生物采样器的优缺点。原料乳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加工乳制品,乳中微生物指标成为制约原料乳卫生指标的关键因素,该指标一直倍受乳品厂家及消费者的关注。因此,保证原料乳的安全是保证乳品安全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乳及乳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其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同时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和程序对我国部分乳及乳制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状况,季节性变化及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鲜牛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平均污染率为37.2%,其中混装奶桶罐中污染率为58.8%,高于奶牛个体直接挤出的鲜乳(39.0%)。生鲜乳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数为10^1 ̄10^4cfu/ml,乳制品的污染率为6.3%,污染菌数为10^1 ̄10^2cfu/ml。6 ̄9月  相似文献   

4.
乳制品具有丰富的营养,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品,同时乳制品也属于天然的微生物培养基中的一种,极易被微生物污染,当乳制品中微生物含量超出标准规定的范围时,则会对产品的质量和保持期带来较大的影响,还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基于当前日益严竣的食品安全形势,乳品企业需要配备快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以此来确保乳制品的质量,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的乳品。  相似文献   

5.
2010~2011年间从四川省部分牛乳生产企业采集生产环节(生鲜牛乳-车间半成品牛乳-成品牛乳)牛乳样品893份,用GB 4789.10~2010方法结合科玛嘉显色培养基,从中分离鉴定出19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样品总检出率为21.4%(191/893),其中生鲜牛乳检出率(26.4%)高,生产车间半成品牛乳(7.1%)次之,成品牛乳未检测出。利用多重PCR方法对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肠毒素基因(SEA、SEB、SEC、SED)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2.3%(27/121)菌株携带肠毒素基因,7.4%的菌株携带两种及两种以上肠毒素基因。其中,生鲜牛乳源、中间过程牛乳源及成品牛乳源菌株肠毒素基因携带率分别为23.9%(27株)、0.0%(0株)及0.0%(0株);1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EA、SEB、SEC、SED基因的总检出率分别为13.2%(16株)、10.7%(13株)、5.8%(7株)、3.3%(4株)。研究结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机制研究与乳品质量安全控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牛乳是营养丰富的天然食品,被营养学家誉为"最完美的食品"、"白色血液",是自然界赐予我们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之一。而原料乳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加工乳制品,乳中微生物指标成为制约原料乳卫生指标的关键因素,所以该指标一直倍受乳品厂家及消费者的关注,如何快速检测出原料乳的微生物数量及来源问题则更加突出。文中主要讨论了与原料乳质量密切相关的几项微生物指标的鉴定方法,包括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多重PCR检测技术、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微生物荧光光电检测技术、DNA探针技术及生化反应快速检测试剂盒等,并提出了建立原料乳质量追溯体系,控制原料乳从被挤出到加工前各个环节上可能对原料乳造成微生物污染的因素,从根本上控制原料乳质量,保障原料乳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7.
张进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11):136-138
乳与乳制品出现的质量问题,对乳品的生产和消费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非常不利于乳品业的发展。乳制品质量安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鲜牛乳(原料乳)质量安全状况,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一种利用乳品快速分析仪可以快速检测掺假生鲜牛乳的方法。该方法是利用红外光谱技术鉴别掺假乳,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α-溶血素基因(hla)、β-溶血素基因(hlb)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中的分布情况,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治及追溯提供依据.方法:以分离自人化脓组织、生牛乳以及生鲜肉等8类不同来源的37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技术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36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被检出含有溶血素基因.总检出率为97.07%,其中α-溶血素基因总检出率为95.21%,β-溶血素基因的总检出率为73.93%.结论:各来源间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的检出率不同.且同一来源的菌株的hla和hlb检出率也不同,表明不同来源以及不同溶血素的基因型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林柏玲  庞广昌  范莹 《食品科学》2006,27(11):462-466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影响原料奶质量的微生物之一,它能产生高温灭菌被破坏的肠毒素。近年来,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本研究是利用黄色葡萄球菌金标特异性单克隆检测试板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验测试片对天津周边地区及上海共84个原料奶样品进行检测和调查。结果表明,原料奶市场的微生物污染状况不容乐观。通过本研究确定金黄色葡萄球菌金标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快速检测试板是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检测产品,值得在原料奶市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原料乳生产中空气源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及 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原料乳中微生物的来源、种类;空气中微生物的采集方法、检测方法以及如何控制原料乳中微生物。原料乳的安全性直接影响乳制品的安全,乳中微生物指标成为制约原料乳卫生指标的关键因素,因此该指标一直倍受乳品厂家及消费者的关注。保证原料乳的安全是保证乳品安全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原料乳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来源追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原料乳微生物污染的来源,2011-2012年间,研究者对北京市原料乳产地的牛乳、牛体涂抹、挤乳设备涂抹等及生活用水、卧床土壤、饲料等进行了大量采样分析和调查,并针对采集样品中分离出的目的菌株进行了生化鉴定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原料乳中的特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后期加工乳品质影响较大的微生物种类为嗜冷菌和芽孢杆菌属.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对原料乳和其他来源样品中的这三种菌利用16S rRNA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了目的菌株来源系统发育树,以此来进行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确定了原料乳中这三种菌的主要来源,为有效减少和控制该地区原料乳污染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鲜乳是乳制品行业发展的主要原料,是决定乳制品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在乳制品方面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不法分子通过在生鲜乳中掺入虚假物质以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已经成为严重的安全问题,对人们健康以及整个乳制品行业造成不良影响。指纹图谱技术是对通过一定的分析工具产生的图像进行判别的一种检测技术,可以对生鲜乳的掺假进行更灵敏、准确和快速的检测。本文通过对生鲜乳的安全现状进行剖析,总结了电泳法、光谱法、色谱法和电子感官技术法4种指纹图谱技术在牛乳掺假检测中的应用,比较了4种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提高生鲜乳的品质与安全以及保证消费者健康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牛乳具有与母乳相近的营养价值,是工业生产乳制品的主要原料,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尤其是牛乳中富含的钙元素更是补充人体内钙的主要来源。牛乳中元素检测是乳品行业安全把关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婴幼儿奶粉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介绍牛乳中多种主要元素的检测方法,并从检测原理、特点和应用3个方面分别对每种方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外由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乳品中毒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对乳制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来源、种类以及微生物污染控制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乳制品中微生物污染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乳品生产链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a)的污染及耐药情况,从部分乳品生产企业采集乳样(生鲜牛乳、生产车间半成品牛乳、成品牛乳)523份,按照GB 4789.10-2010及PCR方法分离鉴定Sa菌株1;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Sa分离株对12种抗生素的药敏性,并利用多重PCR方法分析Sa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与其耐药相关基因(mecA、blaZ)的关联性。结果显示,乳样Sa总分离率为24.9%(129株),其中生鲜牛乳、中间半成品牛乳及成品牛乳Sa污染率分别为37.5%、7.1%和0.0%;受试Sa分离株对青霉素的耐药率(97.7%)最高,其它依次是氨苄西林(95.4%)、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61.9%)、阿莫西林/克拉维酸(61.7%)、红霉素(39.7%)、四环素(36.6%)、盐酸林可霉素(35.2%);所有菌株均对苯唑西林、头孢噻呋、氟苯尼考敏感;多重耐药Sa分离率为69.8%,主要对青霉素类、磺胺类、大环类脂类、林可胺类及四环素类表现出多重耐药;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129株测试Sa的nuc、blaZ、mecA阳性率分别为100.0%、60.5%及0.0%;不同生产环节乳源Sa携带blaZ基因与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表型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乳品生产链Sa污染及耐药现状已不容乐观,应引起重视,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兰会会  胡志和 《食品科学》2010,31(17):467-471
电子鼻能够分析识别和检测复杂风味及成分,检测具有快速、客观、准确等特点。本文介绍电子鼻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综述其在乳品货架期测定、不同工艺乳品分类、原料乳掺假检验、乳制品中特定成分的测定、乳中微生物分析、不同产地牛乳的区分等乳品生产过程与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建立了一种实时荧光单引物等温扩增(RF-SPIA)技术以检测牛乳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热核酸酶(nuc)基因设计引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结果为阳性,而其他17株非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RF-SPIA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纯培养物的灵敏度为2.0×101 CFU/m L,检测人工污染牛乳的检出限为6.0×101 CFU/m L。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够实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时、快速检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生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半定量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上海市生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风险。方法按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程序,应用半定量风险评估软件(risk ranger)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微生物检测等。结果上海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性食物中毒列报告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暴发事件第3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性食物中毒的严重性中等、全人群易感;4—6月上海市生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率为72.0%,乳及乳制品日均消费量达86.60 g/人;假设生乳在加工前金黄色葡萄球菌超过105 CFU/g的概率为1/1 000,则每人每天因食用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乳及乳制品引起食物中毒的概率为2.5×10-7,每年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乳及乳制品食物中毒病例数862人,风险等级49。结论上海市生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风险程度属于中等,需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9.
原料牛奶在整个生产环节中,如牛乳房微生物、挤奶环节、储存过程等都有可能发生微生物污染事件,在初始阶段乳烃素的作用下存在一段抑菌周期,经过抑菌期后原料牛奶就会出现变质现象.原料牛奶是整个乳制品供应链中的最上游,其质量安全直接影响下游的终端乳制品,是整个乳品行业能保持健康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原料牛奶的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  相似文献   

20.
<正>乳制品安全严重影响着消费者健康,近年来,我国乳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严重打击了国内消费者对乳制品安全的信心,同时也使得乳品行业受到打击。保证乳品安全的前提是保证原奶的质量安全,需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把控乳制品的质量,政府要加强对乳制品监管的力度,加大对向牛奶中掺假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以生鲜牛羊乳及其制品为主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