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还原敏感性材料是通过在高分子材料的主链、侧链或者交联结构中引入二硫键合成得到的。由于细胞内外谷胱甘肽等还原性物质的浓度相差较大,形成了巨大的还原势能梯度,还原敏感性材料作为药物输送的载体,能够在循环系统和细胞外液中保持稳定,而进入细胞后在高浓度的还原性物质作用下迅速降解、释放药物,从而显著提高核酸药物转染效率,降低高分子材料的毒性,有望作为理想的核酸药物载体。还原敏感性材料合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含有二硫键的反应物直接参与聚合物的合成或修饰反应,二是在聚合物中引入巯基,通过氧化反应,使巯基转变为二硫键。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还原敏感性材料应用于核酸药物输送的研究进展,并根据引入二硫键方法的不同分类讨论材料的合理设计与合成。  相似文献   

2.
为制备具有氧化还原和pH双响应性水凝胶,以甘蔗渣纤维素为原料,溶解在N,N-二甲基乙酰胺/氯化锂(DMAc/LiCl)溶剂体系中,然后在催化剂条件下,与乙酰乙酸叔丁酯(t-BAA)进行酯交换反应获得乙酰乙酸蔗渣纤维素(BCAA),然后与胱胺二盐酸盐(CYS)反应制得水凝胶.根据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已成功制备出具有烯胺键和二硫键的水凝胶.稳定性和保水性测试表明,水凝胶在生理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水性.以盐酸四环素作为药物模型,研究了在不同的氧化还原和pH条件下水凝胶的药物释放性能,证明了氧化还原条件和pH会影响水凝胶的药物释放.抗菌实验结果表明,该载药水凝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该氧化还原/pH双响应水凝胶在药物缓释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含有二硫键(S-S)的小分子二丙烯酰胺与氨基化合物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可以聚合成含有多重二硫键的聚氨胺(SS-PAAs)。由于主链上含有对细胞氧化还原环境具有响应性的二硫键,SS-PAAs能够被细胞内的谷胱甘肽降解成为小分子链段,从而在保持基因转染效率的前提下大大降低对细胞的毒性。因此,SS-PAAs有望成为新一代高效安全的转基因载体。本文综述了含有多重二硫键的SS-PAAs这一类新型载体的合成、表征、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蛋白质接头是指存在于含有2个或多个特定结构域的蛋白质分子中连接2个相邻结构域的短小氨基酸序列,对蛋白质的功能和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利用蛋白质接头将2个或多个特定功能的结构域连接在一起用以构建双功能或多功能融合蛋白的技术在生物制品研制和抗体偶联药物制备等领域备受青睐。作为融合蛋白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蛋白接头在构建具有稳定生物活性的融合蛋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将蛋白质接头分为柔性接头、刚性接头和体内可降解接头3大类。现就蛋白质接头的发现、分类、功能及其在融合蛋白构建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蛋白抗体聚集是影响药物质量的原因之一。体积排阻色谱(SEC)技术是蛋白质药物聚集体表征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制剂配方与SEC流动相较难完全一致,会引起蛋白单体非共价聚集分布,影响聚集体测定结果。本研究采用分析超速离心-沉降速率技术与体积排阻-多角度静态光散射技术以及动态光散射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单克隆抗体及抗体偶联药物在添加10%异丙醇的体积排阻色谱流动相体系中单体和二聚体百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异丙醇有助于消除单体间相互作用,降低非共价二聚体形成,并起到稳定蛋白单体形态及蛋白构象的作用,为体积排阻色谱法分析易聚集蛋白提供了更加准确的结果。在高盐添加10%异丙醇的流动相体系中,分析超速离心分析得到的分子质量、单体纯度、蛋白摩擦系数、水合半径、轴长比等水力学参数均可达到与制剂缓冲液一致的结果,说明流动相中添加低比例的异丙醇可以得到更高的单体含量,与实际治疗的制剂状态具有等同意义。本研究表明,将体积排阻色谱-多角度静态光散射与分析超速离心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分析抗体蛋白的纯度和聚集形态,是抗体蛋白质量分析及制剂筛选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6.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间苯氧基苯甲酸(PBA)为半抗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后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使用PBA与鸡卵清白蛋白(OVA)偶联物作为包被物,间接ELISA法筛选到4株特异性针对PBA的杂交瘤。其中两株细胞2F7和7B1制备腹水并用ProteinG柱纯化抗体,抗体效价均达到1:625000。单抗7B1用于间接竞争ELISA法,PBA检测下限为0.025μg·mL-1,IC50为0.57μg·mL-1,对溴氰菊酯、甲体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氰戊菊酯均有特异性识别,IC50分别为0.79μg·mL-1、0.74μg·mL-1、0.63μg·mL-1、0.8μg·mL-1,对联苯菊酯识别弱,IC50为99.7μg·mL-1。该单抗可用于多种菊酯类农药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通过酯化缩聚制备了含双硒键的聚合物聚乙二醇-缩-二硒二(十一酸)(PEG-SeSe-PEG),用核磁和红外确证了其结构。临界胶束浓度(CMC)结果表明,PEG-SeSe-PEG与两亲聚合物聚己内酯-二硫键-b-聚甲基丙烯酸二乙胺基乙酯/聚磺酸甜菜碱(PCL-SS-PDEA-PS)一样能够形成胶束,并且两者能形成混合胶束。用动态光散射和扫描电镜对胶束的粒径和还原敏感进行了研究。粒径变化显示混合胶束有双还原敏感性。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胶束对疏水性抗癌药物模型姜黄素的载药量(DLC)和包封率(DLE)。PCL-SS-PDEA-PS占80%的双还原敏感胶束(混合胶束E)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最高。体外释药结果显示,双还原敏感胶束在还原环境中的释药速率快于非还原环境。体外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双还原敏感胶束比PCL-SS-PDEA-PS胶束的细胞相容性好,而且载药E胶束能最好地抑制Hela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8.
具有特定臂数的星型聚合物通过分子内链末端偶联反应可以制备出不同形状的环状聚合物。文中以三臂含溴代异丁酸酯为引发剂(Tri-Br),通过先核后臂的方法制备出三臂星型聚苯乙烯(PSt_3)。然后将合成的三臂星型聚苯乙烯(PSt_3)在极稀浓度条件下,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偶合(ATRC)技术合成一端为大分子环状,一端为线型聚合物链的蝌蚪型环状聚合物(Tadpole-PSt_3)。最后在高浓度条件下,通过ATRC技术,使三臂聚苯乙烯未参与分子内偶联的线型链段进行分子间偶合制备出杠铃型环状聚合物(Barbell-PSt_3)。使用核磁共振、凝胶渗透色谱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纯度较高的蝌蚪型环状聚合物,同时进一步合成了中间为聚合物链段两端为大环的杠铃型环状聚合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直接缩聚制得的聚乳酸(PLLA)和聚丁二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SA)预聚物为原料,以1,4-苯基二噁唑啉(PBO)及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为双扩链/偶联剂,采用扩链/偶联法制备可生物降解多嵌段共聚物P(LLA-mb-BSA)。重点考察了反应条件对扩链/偶联反应的影响,并对共聚物的链结构、热转变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该法简便高效,可制得高分子量的多嵌段共聚物。P(LLA-mb-BSA)多嵌段共聚物的软、硬段不相容,PLLA硬段保持较好的结晶性,而软段当分子量较低时接近无定型结构,其力学性能可由组成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0.
叶酸受体在实体瘤组织细胞表面的过度表达使得叶酸介导的靶向释药系统成为治疗癌症的研究热点;纳米粒子能够逃避网状巨噬细胞(RES)的捕获并加强渗透和滞留效应(EPR)是其应用于药物控释系统的主要原因。以聚乳酸、氨基封端的聚乙二醇和叶酸为原料,采用活性酯的方法合成了聚乳酸-聚乙二醇-叶酸偶合物,并以此为载体,采用溶液挥发自组装的方法制备具有主动靶向性的纳米微粒。采用1 HNMR,对材料结构进行表征;采用荧光探针法对微粒的稳定性进行检测;采用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成纤维细胞(CCL-110)对微粒的细胞靶向选择性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成功合成材料的基础上,制备的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细胞选择性,和同类材料相比具有较好的稀释稳定性,有望成为叶酸受体介导的靶向药物控释系统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1.
徐秀  朱宏 《材料导报》2012,26(17):88-91,102
综述了以叶酸(Folate)为靶向配体,聚酰胺-胺(PAMAM)为药物载体,通过叶酸受体的介导作用,实现主动靶向药物输送的研究进展;概括总结了PAMAM偶联叶酸靶向给药系统偶联药物的主要方法,并简要概括了PAMAM偶联叶酸靶向给药系统在肿瘤治疗方面及其他医学方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聚乙二醇-纤维素接枝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化学偶联的方法,将聚乙二醇(PEG)分子接枝到纤堆素分子链上.运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对聚乙二醇-纤维素接枝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EG通过化学键偶联在纤维素分子的侧键上,形成接枝共聚物,PEG-CELL接枝物为固-固相变材料。  相似文献   

13.
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为模型,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将蛋白分子固定在金纳米粒子(GNP)表面的方法,制备得到一种高活性的辣根过氧化物酶-金纳米粒子生物偶联物。采用水溶性碳化二亚胺法制备了生物素化辣根过氧化物酶在柠檬酸根离子稳定化的金纳米粒子表面,通过静电吸附链霉亲和素。生物素-亲和素体系方便地制备得到高活性的HRP—GNP生物偶联物,单位酶活力提高了10倍以上。HRP—GNP生物偶联方法在制备高活性的生物探针和固定化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聚氨酯/淀粉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药物释放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预聚-扩链-中和-分散法合成聚氨酯(PU)水溶液,将PU与淀粉(ST)溶液按照不同质量比进行复合,采用凝聚相分离法制备PU/ST复合微球;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球进行表征,并以盐酸四环素为模型药物制备载药复合微球,初步研究了载药PU/ST复合微球的药物释放性能.结果表明,微球...  相似文献   

15.
从大量繁殖的D73杂交瘤细胞中提取制备其基因组mRNA,并以此为模板,经反转录途径获得基因组cDNA,随后将其插入到λgt11中,构建了马铃薯Y病毒小鼠单克隆抗体cDNA基因文库。经免疫原位杂交,从该基因文库中筛先出30个含抗体轻链基因和10个含抗体重链基因的阳性克隆,进一步将其插入到pGEM-7Z(+)质粒中,经酶切分析和电泳检测,证实在获得的轻链和重链阳性克隆中各有一个质粒具有较长的外源DNA  相似文献   

16.
从大量繁殖的D73杂交瘤细胞中提取制备其基因组mRNA,并以此为模板,经反转录途径获得基因组cDNA,随后将其插入到λgt11中,构建了马铃薯Y病毒小鼠单克隆抗体cDNA基因文库。经免疫原位杂交,从该基因文库中筛选出30个含抗体轻链基因和10个含抗体重链基因的阳性克隆,进一步将其插入到nGEM-7Z(+)质粒中,经酶切分析和电泳检测,证实在获得的轻链和重链阳性克隆中各有一个质粒(K6和G9)具有较长的外源DNA插入(分别为1Kb和1.6Kb),它们可能编码完整的抗体轻链和重链蛋白。  相似文献   

17.
以自制的琥珀酰化壳聚糖(SUCS)和羟甲基-5-氟尿嘧啶(5-FuOH)为原料,制备了壳聚糖偶联载药体(SUCS-5FuOH)。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 共 振(1H-NMR)、热 重(TG)和X粉 末 衍 射(XRD)等技术表征了产物的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和结晶行为。并 通 过 紫 外 光 谱(UV)分 析 了 产 物 对5-FuOH的接枝率及其体外释药行为。结果表明,SUCS和5-FuOH间通过酯键化学键合,接枝率(载药率)18.7%,在模拟体液和酶存在条件下均有良好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8.
用1,1,1-三羟甲基乙烷及2,2-二羟甲基丙酸为原料合成了树型分子R(CH2OH)6;然后以此树形分子引发ε-己内酯开环聚合,得到了六臂星形聚己内酯(Star PCL);再通过DCC使叶酸与星形聚己内酯各臂链端的羟基官反应,得到了链端接枝叶酸的星形聚己内酯(StarPCL-FA)。1H-NMR和FT-IR确证了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成功地制备了六臂星形聚己内酯-叶酸材料,它们有望成为一类新型的肿瘤靶向药物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9.
边慧娟  周少雄  梁新杰  李强  韩伟 《功能材料》2012,43(18):2527-2530,2535
以戊二酸锌为催化剂合成可降解聚碳酸亚丙亚乙酯(PPEC,MW=229.338kDa)并首次将其作为载药涂层材料进行研究。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显示分子链中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贡献与原料中两者配比相同,碳酸酯段含量为76.7%。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得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6.8℃。拉伸实验得到断裂伸长率为550%。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显示药物涂层中PPEC和雷帕霉素之间没有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球囊扩张实验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药物涂层支架表面完整光滑,没有剥落翘起的现象。药物洗脱支架在模拟体液(PBS,pH值=7.4)中药物释放时间超过60d,速率由快变慢。实验表明PPEC作为支架涂层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三聚氰胺人工抗原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戊二醛法将三聚氰胺(Melamine,MEL)偶联到牛血清白蛋白(BSA)上合成免疫原三聚氰胺-牛血清白蛋白(MEL-BSA).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法对三聚氰胺衍生化,再偶联到鸡卵清蛋白(OVA)合成包被原三聚氰胺-鸡卵清蛋白(MEL-OVA).对纯化后的合成抗原进行紫外扫描、红外扫描和SDS-PAGE电泳鉴定.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检测抗体的生成.结果表明,免疫兔血清的效价达到了1∶20 000,从而为进一步建立三聚氰胺的免疫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