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如雪 《山西水利》2023,(12):22-24
为评价汾河中游(祁县)段河道治理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在确定生态环境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云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即采用云模型计算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获得指标隶属度,确定治理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等级。经计算,河道治理工程综合效益指数为9.244,汾河中游(祁县)段河道治理工程生态环境整体效益较好,其中权重大小顺序为:防洪效果>治污效果>除沙效果>景观效果>生物多样性效果。  相似文献   

2.
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水事矛盾加剧等问题,选取黑河中游地区6个子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该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物元理论和可拓集合论建立了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对区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态势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仍有一定的潜力。评价结果与传统评价模型相比较,验证了物元可拓模型在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胁迫关系,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建立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和交互胁迫模型分析了黄河流域9个省(区)2007—2017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研究时段初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状况处于严重失调状态,后期整体处于良好协调状态,整体上越来越协调;在空间格局上,研究时段初期黄河上中游省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协调程度高于下游省份的,后期黄河上下游省份的协调程度高于中游省份的,黄河中游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调整;经胁迫关系验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交互胁迫关系,研究时段前期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大于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后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大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4.
杨俊  李争  宋振江  王津 《人民长江》2016,47(2):11-14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中,内陆城市开放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对长江中游城市带的10座中心城市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和响应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工业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是城市生态系统产生压力的主要来源;2长江中游城市带中大部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处于良好以下水平;3加强污染治理项目投资、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和绿地面积对减缓城市生态系统压力具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汉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水能资源蕴藏量丰富,然而水电梯级开发与流域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汉江流域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评估汉江水电梯级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已成为学者广泛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水电梯级开发生态环境影响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专家评分法对指标进行量化,对汉江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汉江干流梯级的逐步建成,汉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综合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利用SPSS将标准化后的各个水电开发阶段的压力指数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综合指数进行拟合分析,得到以诱发地震等级、河流断面宽深比等为因素的汉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方程。该方程可为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机理与灾害链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分布广、类型多、突发性强,且往往灾害链生、后果严重,威胁人居安全与社会稳定,制约区域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亟待从根本上厘清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机制,深化对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群发机理及链生效应研究。为此,立足于分析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问题,详细梳理了与之有关的山洪成灾规律、崩滑流灾害群发机理、水土灾害链效应、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作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探讨了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研究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未来水土灾害研究亟须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基于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提出了相关研究建议。在复杂地质条件、极端气候变化和强烈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群发机理与灾害链效应研究的主要方向有:极端降雨作用下山洪成灾规律,地貌-气候耦合作用下崩滑流灾害群发机理,考虑生态影响的水土灾害链放大与消减效应,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作用机制。亟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有:从耦合联动孕灾角度揭示地质、地表、气候过程与土水灾害群发响应机制,从致灾效应角度揭示水土灾害链动力学过程与致灾效应评价,从地质安全与生态安全角度建立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理论,进而提出基于水土灾害与生态环境互馈效应评价的生态减灾技术。研究建议: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从"地、域、河"空间尺度阐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的区域模式、动力学机制、灾害链生与生态环境互馈效应,从人地协调观角度建立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与防控理论。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底泥质量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长江中游底泥的质量现状,选取干流和湖泊点采集底泥样品,对主要指标(重金属、总P、总N及有机质)进行测试分析,采用NOAA泥沙质量标准和背景值质量标准对底泥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从总体上看,中游干流底泥质量较好,而湖泊点底泥质量不容乐观。中游干流八处采样点中七处底泥质量良好,城陵矶莲花塘底泥质量最差,对水体环境存在一定有害风险;中游五处湖泊采样点中监利天鹅洲白暨豚保护区和洪湖深水区两处底泥质量良好,洞庭湖和武汉东湖质量一般,而梁子湖底泥质量较差。为维护长江的水生生态环境,应有效控制进入长江(尤其是邻近湖泊)的点源及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8.
一、充分认识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关系 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与恶劣的生态环境直接阻碍了山西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  相似文献   

9.
根据大凌河中游段朝阳站以及大城子站1970-2013年实测流量资料,运用最小生态径流法和适宜生态径流法计算大凌河中游段适宜的生态需水量,并采用Tennant法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平水期75%、枯水期80%、丰水期45%的保证率下的适宜生态径流作为大凌河中游适宜生态需水,将使得大凌河中游段生态环境到达一个极佳状态,有利于河流自身的生态健康和河流周围生物栖息地的保护。研究结果可为大凌河中游段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客观评价黑河流域5 a调水及3 a近期治理工程对黑河中游地区农民节水意识的影响程度,对该区农民节水意识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评价结论.结果显示,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工程对中游农民节水意识的提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农民认识到节水是利人利已的好事.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淮河流域环境流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洪泽湖鱼类栖息地的生态影响,以淮河中下游河段为研究区,采用IHA法,将蚌埠水文站1950—2015年径流序列划分为2002年蚌埠闸扩建前后两个时期,采用5种流量事件筛选出32种环境流评价指标,分析了水文变异条件下5种环境事件的生态效应;以鳜鱼为洪泽湖指示鱼类,综合考虑栖息地限制因子,运用PHABSIM模型得到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流量曲线,计算了鳜鱼产卵期的生态流量。结果表明:淮河中下游环境流组成趋于单一化,大洪水事件减少,枯水流量增大,高脉冲流量持续时间缩短,出现次数增加,对下游生态环境不利;洪泽湖鳜鱼4—6月产卵期的最小生态流量为300 m~3/s,适宜生态流量为550 m~3/s;需合理调控环境流,增加鱼类补充和物质循环,并采取湖泊生态修复等措施,维持洪泽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干流水资源问题与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河流域气候极端干旱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近些年来对干流开发利用缺乏全面规划 ,上、中游水资源利用浪费严重 ,加上源流来水量减少 ,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塔里木河干流治理要以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绿色走廊、保护生态平衡为目标 ,采取必要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 ,加强节水工程建设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控制上、中游耗水 ,增加下游生态用水 ,逐步恢复下游生态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河道生态流量基本理论方法,针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实际情况,选取宜昌站和汉口站作为控制性断面,采用改进河道湿周法计算长江中下游各河段最小生态流量,进一步根据鱼类产卵繁殖所需流速,估算了长江中下游各河段的适宜生态流量,并利用Tennant法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计算结果为,宜昌、汉口站断面的最小生态流量为2315m3/s3、124m3/s,分别占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的16.7%、13.8%;宜昌、汉口站断面的适宜生态流量为8154.7m3/s1、6663m3/s,分别占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的65.7%、73.6%。该研究结果为长江中下游的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科学配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视野下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提出了区域生态承载力新内涵,创建了人地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及状态空间模型,从生态支撑力、资源能源消耗压力以及环境污染排放压力3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视野下长江中下游湿地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并选取2010年数据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1)研究区德安县、湖口县、南县以及永修县4个县市为超载失调区,新建县等10县市为可载失调区,进贤县及武汉等10个县市为可载较协调区,安庆县等15个县市为微超载较协调区;(2)生态承载力超载失调区域全部位于洞庭湖湿地区与鄱阳湖湿地区,而可载失调区域则比较分散,基本位于长江干流湿地区以及鄱阳湖湿地区东部;(3)利用SEPI模型分析,洞庭湖、鄱阳湖湿地区、江汉湖群湿地区以及长江下游干流湿地区县市经济社会压力的特点都是偏重环境污染。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提出在汉江流域中下游开展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的构想并编制了规划纲要。试点规划提出汉江流域中下游建设水利现代化的标志是防洪除涝安全、资源配置优化、生态与环境优良、体制机制健全,并由此提出了建设目标和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东江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东江流域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建立东江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东江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江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呈现中上游高、下游低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评估长江中游地区的用水效率,从综合、工业、农业、生活和生态用水5个方面遴选出13个评价指标,构建基于MCW-灰色TOPSIS的用水效率评价模型,采用G1法、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交叉融合的混合交叉赋权法求得指标权重,将TOPSIS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相结合评价2015-2019年长江中游地区3省用水效率情况,并从5个方面分析长江中游地区3省用水效率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用水效率在时间序列上呈现较稳定上升的趋势,在空间序列上,湖南、湖北两省在评价期内的用水效率较高,江西省用水效率偏低,且3个省份在5个方面的相对贴近度表现差异很大,通过分析其原因揭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存在的主要用水问题,可为区域用水效率研究及节水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点敏感生态区和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和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在分析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明确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异基础上,综合采用GIS分析、聚类分析和专家集成等方法,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按三级分区的等级体系将三峡库区划分为4个自然生态区、6个生态亚区、9个生态功能区;并探讨了各生态功能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功能定位及生态环境建设措施与重点,以期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为例,基于黑河流域水生态区划,以"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为基础,构建了涵盖13个指标的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分析评价了流域内8个水生态区的健康状况。评价表明:黑河流域水生态区中,上游区域水生态健康状况较好,中游次之,中下游极差,下游较差。主要是因为上游地区受到外在污染最轻、人为扰动相对最小;中游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农业活动等外在扰动相对较多;中下游地区处于荒漠地区,河流、湖库等水体缺乏;而下游地区虽然人口数量少、水体受外来污染影响较小,流域水生态健康性压力相对较轻,但来水量相对不足、水生态系统栖息地条件极为脆弱,致使水生生物栖息地安全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