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星海  梁明捷 《中国园林》2022,38(6):133-138
约园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中期常州典型文人园林的重要实例。以园主赵起所著《约园词稿》及赵景崇绘《约园图》为蓝本,挖掘清代赵氏约园“二十四景”历史源流,采用实地勘察与图文互证的方法,推导约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拓扑图,进而循证绘制出赵氏约园平面猜想图。总结归纳出赵氏约园“岛山绕水、南山涌翠”“建筑布陈、园中观园”“池石立峰、山水观游”的整体布局特征。深入考析了“东郊塔影”“城角风帆”“隔院钟声”“柳岸闻莺”“小亭玩月”等景象的观赏时机、位置及理景逻辑,以期逼近赵氏约园蔚然可观的园林盛况。从小园林到大社会,约园“二十四景”的复原考证研究是对清代中期园林文化意象的窥视,可为后续地域性文人山水园的保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园林是现存世界上最独特而优秀的园林体系之一,置石掇山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造园并非简单地利用或模仿自然界的原始状态,而是经过概括、提炼,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自然的人化"。置石掇山设计"有真为假"地在创作上以自然山水为原型,在自然的基础上,表现出"作假成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梁洁  郑炘 《建筑师》2018,(5):107-114
无锡愚公谷,是晚明江南盛极一时的一座名园,却在园主去世后不久,未及入清,即为他人占据,析作多个祠堂。该园现存史料相当丰富,而现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尚难以与之匹配。本文将澄清已有研究中与园主邹迪光生平及园林文献《愚公谷乘》相关的一些误会,随后通过检阅园林、祠堂相关文献记载,对照园址现存遗迹,展开晚明时期的愚公谷布局推测复原。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所谓"无石不成园",叠山置石是造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骨架。扬州园林起源于西汉,极盛于清乾隆年间,其中又以私家园林为主。因扬州地处平原,园林中本无山,但在南北交织的经济、文化熏陶下以及南北叠石匠师的相互交流中,扬州私家园林叠石艺术手法自成风格,有法无式,变化万千,自此扬派叠石与北派、苏派并列为中国园林掇山置石的三大流派。扬州何园有"晚清第一园"的美誉,关于何园的造景艺术分  相似文献   

5.
云光落茗杯:晚明文人尚茶之风对园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向频  刘源源 《中国园林》2012,28(4):101-104
瀹茗作为晚明江南文人闲雅园居生活的重要内容,对文人园林的物质空间、园居活动及精神意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大量涌现的晚明茶书、文人小品及日记为据,概述了江南文人的尚茶之风和造园情况,着重分析文人园林中专设茶寮、书斋茶寮、厅堂亭榭等饮茶空间的经营布置和不同品茗环境的营造选择,总结晚明文人茶艺与茶道"清""雅""趣""隐"的内涵,并论述了文人茶道与园林精神意趣的渗透和共通之处,揭示茶饮与园林之间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9)
中国的园林是现存世界上最独特而优秀的园林体系之一,置石掇山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造园并非简单地利用或模仿自然界的原始状态,而是经过概括、提炼,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自然的人化"。置石掇山设计"有真为假"地在创作上以自然山水为原型,在自然的基础上,表现出"作假成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岭南士人的群体性格探索明清岭南士人园林的理景 艺术特征。从设计营造层面对岭南传统士人宅园的布局、掇山、置石、 理水、借景、装饰等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岭南士人园林"空间融透、 庭庭印和”、"掇山置石、余情丘壑”、"规则水形、内隐自然”、 "园景因借、情景合一”和"纳福世俗,中西合璧”的理景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段建强  张桦 《风景园林》2018,25(11):29-32
豫园与寄畅园是两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两园造园各具特色,是明清两代交替时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中对两园园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座园林中的假山。本文通过对两园的掇山格局尺度、堆掇技法、造景逻辑3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我国古典园林假山堆掇在晚明清初园林营造中的若干艺术发展趋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畅 《古建园林技术》2023,(164):115-118
湖石是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理想山水的核心之物。以明清江南地区纸上园林中的湖石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园主、观游者等纸上园林作者对湖石园林环境描述的主位视角,从形貌特征、场景要素和空间图式三个方面提炼出明清江南文人在园记和园画中的集体湖石意象,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湖石景观在主观环境体验中的观、游和品题意趣,以便认知明清江南地区园林中湖石景观的物化之形和象外之意。  相似文献   

10.
王艳婷  彭长歆 《风景园林》2023,30(9):130-138
【目的】壶园在造园艺匠上延续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典型风格,在广州乃至岭南衙署园林中颇具代表性,其造园思想有待深入了解。【方法】以清末广州将军府长善壶园为例,通过考察长善之作《芝隐室诗存》,梳理他早年的园居历程,在对其营园思想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结合首都博物馆馆藏《清广东军署图轴》及一些中西人士的摄影照片,探讨广州将军府空间格局,进一步推测复原府内壶园布局平面及鸟瞰图,分析壶园的营造特色并梳理园中发生的交游活动。【结果】1)广州将军府壶园的营建遵循了中国传统“壶中天地”的布局模式;2)壶园以水池为中心,围绕水池布置着纷繁的石景、多处建筑及与早年池上草堂相似的林木花卉;3)壶园内呈现出多样化的交游活动。【结论】壶园与同时期岭南行商园林中西混合的艺术特征有所不同,而又因岭南早开风气,壶园表现出异于传统的开放性,反映出清末岭南园林变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湖石是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理想山水的核心之物。以明清江南地区纸上园林中的湖石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园主、观游者等纸上园林作者对湖石园林环境描述的主位视角,从形貌特征、场景要素和空间图式三个方面提炼出明清江南文人在园记和园画中的集体湖石意象,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湖石景观在主观环境体验中的观、游和品题意趣,以便认知明清江南地区园林中湖石景观的物化之形和象外之意。  相似文献   

12.
钱晓冬  沈旸 《建筑学报》2021,(11):23-28
以掇石何法来剖析静心斋现状的掇山意趣;以欺山何为来重构静心斋光绪时期对园山的增改;以造园何感来探讨静心斋乾隆时期对初衷的营造.对比南、北方园林在掇山营造方式及情感目的 上的异同,试图寻找传统园林在当下延续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正>1、中国传统园林掇山理法研究的现状与难点"掇山",出自中国明代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指的是在园林中修建假山,又称作"叠山"、"堆山"[1]。"理法"指规则、法则,即中国古典园林修建假山的制度和手法。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理水、建筑、花木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它既是一项技术和工艺,又是一类专门的艺术。古代将造园师称为"山子",如与建造家"样式雷"齐名的造园家"山子张",足见掇山对于园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周向频  吴怡婧 《风景园林》2020,27(6):121-126
晚明福州著名文人曹学佺的石仓园是当时福建地区最负盛名的园林之一,其设计营造既表达了晚明文人园林普遍的趣味与手法,又呈现出较为鲜明的闽中地区的造园特征。利用文献研究法及实地调查法,对曹学佺的诗集《石仓诗稿》及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园址现状地形的勘察,对石仓园进行考据和复原,尝试还原石仓园全盛时期的面貌,并在此基础上从营造历程、布局构成、景物配置等方面对其造园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晚明时期的石仓园整体上主要呈现追求山林幽境、因借天然山水及丰富的植物造景三大特征;山下以大水池为中心环池置景,山上景点建筑掩映在林木中,景点建筑质朴疏朗且融入自然,并十分注重巧借园外之景,包括四周的山川、寺庙、田园、村庄等。  相似文献   

15.
晚明的清课之风盛行,清课活动和园林营造互相影响,都成为文人自我实现的手段。晚明文人费元禄提出“抗志绝俗,玩物采真”,并在其营建的甲秀园中践行自己的理念。本文通过对费元禄甲秀园的历史文献解读,分析甲秀园的选址与空间特征、园林中的清课活动、园林清课与园林空间的互动关系,探讨晚明隐居文人的园林活动形式以及清课所体现出的园居思想。  相似文献   

16.
江阴名园适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园为江苏省江阴市古典园林,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几经战乱,保留至今。因历代园主均为诗画双全的传统文人,故堆山理水颇得诗情画意,可以称得上是典型的江南文人园。布局合风水及绘画空间经营之要,讲究远近高低、前后左右方位、山水结合、花木结合、四季有花和步步成景。景名典出历代名人之作,意蕴深潜,境界高远,处处引证据典,令人遐思。苦思冥想之后,豁然开朗,所得匪浅。古园饱经风霜,已显旧态。虽构筑朴素,然可鉴者不少,不失为古园佳作。  相似文献   

17.
晚明造园名匠张南垣以其独特的造园风格,引领了以吴中为中心的江南文人造园的新风尚,张南垣与其子一同形成的张氏造园风格对晚明乃至清代的园林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越地文人祁彪佳在建造寓园的后期,延请张南垣之子张轶凡为其改造寓园,并将此事记录在日记之中。这是如今发现的有关张氏在越中造园实践活动的唯一文献记载。在此以寓园为例,探究张氏造园之法对越中园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植物配置系列:园林植物与山石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生泉  郑丽蓉 《园林》2004,(11):16-17
园林中的山石因其具有形式美。意境美和神韵美而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被认为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在传统的造园艺术中。堆山叠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无论北方富丽的皇家园林。还是秀丽的江南私家园林。均有掇石为山的秀美景点。而在现代园林中。简洁练达的设计风格更赋予了山石以朴实归真的原始生态面貌和功能。  相似文献   

19.
南翔古猗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现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其留存至今,经手多代园主,又经历了抗日战争,见证了数百年变迁,承载着无数历史事件。1957年开始对于古猗园的陆续重建,有对原建筑的考古挖掘和复原,有南翔当地其他文物古迹的迁入,也有依据《古猗园记》记载恢复的建筑与景观。文章通过在这样一座少有图像资料,依据园记和遗址复原的古园中,结合园记和现状体验,来探求过去蕴藏古猗园中的造园思想和理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恰逢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徐州举办,是向公众展示徐派园林的好机会。【方法】徐派园林展园(即徐州园)设计以徐派园林发展的3个重要历史时段为切入点,展现出徐派园林的起源期、鼎盛期和定型期的造园艺术特色。【结果】总体设计采用三段式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台地城苑、汉代庭园、山水诗园3个叙事篇章:第一篇章采用高台筑园的形式来表现徐派园林起源于“台地城苑”的概念;第二篇章采用中国传统“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展现徐州汉代庭园堂榭高悬的景观特色;第三篇章以叠石假山结合摩崖题刻的形式,展现徐州宋代园林的天然与雅致之美。徐派园林展园造园艺术特色鲜明,园林建筑采用新汉风风格,叠石理水技艺高超、富于变化,植物配置古朴写意,园林小品极具徐文化特色。【结论】徐派园林展园旨在溯源徐派园林根脉,展示其不同时期的独特造园艺术特色。希望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徐派园林的研究中来,让更多的人知晓这类地域性代表园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