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圆偏振光是光矢量端点轨迹为圆的光,它在传播时光矢量的大小不变而振动方向随相位而改变。通常,非偏振光首先通过偏振片转化为线偏振光,再通过λ/4波片分解为左旋或右旋圆偏振光。这一物理过程所获得的圆偏振光能量损耗一般超过50%。而通过构筑聚集诱导发光手性液晶分子直接获得圆偏振光,可以获得高的荧光量子效率和大的不对称因子,有效降低了能量损耗。因此,聚集诱导发光手性液晶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基团修饰手性液晶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以及手性聚集诱导发光分子体系掺杂向列相液晶这两类方法,综述了本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聚集诱导发光液晶分子结构设计和聚集态的形成对圆偏振发光和聚集诱导发光性能的影响,展望了这种新型光学材料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兼具高效发光和电荷传输特性的有机半导体是实现有机电泵浦激光的理想候选材料,但其分子设计与合成面临着巨大挑战。高载流子传输和高效固态发光效率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这是因为高载流子传输要求分子紧密堆积并具有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但这种相互作用会显著降低固态发光效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报道的兼具电荷传输特性和高发光效率的联苯衍生物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约20余种基于联苯衍生物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包括分子的设计策略、相关的光电性能及其在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为兼具高电荷传输特性和高发光效率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同时为发展与实现有机电泵浦激光奠定了材料基础。本文还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挑战、方向及机遇进行了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3.
硅基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硅是一种非发光材料,发展光电子集成技术必须大力发展硅基发光材料,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类与硅平面技术兼容的发光器件和集成电路。文章综述各类硅基发光材料、发光机制的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4.
媒体扫描     
单个分子的电致发光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已从单个分子中演示了电致发光。 该院的Robert Dickson说,“这是人们首次从单个分子观察到电致发光。我们所看到的是亚纳米尺度的光源,施加电场后便发光。这些分子发光强烈、持久”。 用一张氧化银薄膜,以约1A的电流处理,产生一种由2~8个原子的银团簇。在交流电的影响下,这些团簇出现电致发光,其发光的频率根据其尺寸而定。  相似文献   

5.
在光作用下恶性肿瘤发光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紫外光波作用下,蛋白质与原卟啉Ⅸ结合物的敏化荧光与部的发光特征基本相符,表明癌的发光并非潴留在其细胞组织中卟啉单一发光,而可能是癌细胞组织中的发光物质与卟啉之间的敏化荧光。探讨了癌发光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有机材料蒽和8-羟基喹啉铝(Alq3)在固态,溶解液态和镶嵌隔离态三种状态下的发光特性,发现随着有机分子密度的降低,即从高密度态向单体状态的变化过程中,其发光峰位出现蓝移,发光峰半高宽的宽度变窄,发光峰的对称性变好.  相似文献   

7.
在N2激光作用下,胃癌组织的发光的特征峰出现在λ=590nm左右。模拟实验表明这一发光与其内源性叶啉发光有关,探讨了癌发光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这些器件是由多层有机薄膜构成的。我们把这些器件分成三类,并从发光层电学性能的角度出发优化了 EL 器件的结构。三种 EL 盒中发射区的位置是由掺杂方法确定的。我们还介绍了与高亮度有机 EL 器件有关的两个重要的发光机理。我们认为,发光层内电荷载流子和分子激子的限制使 EL器件具有高亮度。此外,在双异质结构中,在分子尺寸的区域内,有效地实现了对电荷载流子和分子激子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ZnS:Er3+薄膜电致发光(EL)器件中,不同Er3+掺杂浓度的发光特性。发现,随发光中心Er3+的浓度增加而红色发光峰相对两个绿色峰有所增强,而两个绿色峰的相对强度却不变,在器件结构相同的情况下,浓度低于5×10-3克分子浓度时发光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两个绿色峰的亮度没有红色峰的亮度增加幅度大。当浓度大于1×10-2克分子浓度时,绿色发光峰的强度开始下降,红色峰的强度明显增强。说明,发光器件中存在交叉弛豫现象。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国际光谱学超快速过程讨论会上所报告的论文的结果,它们涉及分子和晶体中的微微秒过程、超快速弛豫和二次发光微微秒激光方法、生物分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结构中ZnSe薄膜电致发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的ITO/SiO2/ZnSe/SiO2/Al薄膜电致(TFEL)发光器件。在交流电压驱动下,其有2个发光峰,分别位于466nm和560nm。通过研究器件(PL)激发(PLE)谱、光致发光、EL发光以及EL发光强度随驱动电压和频率的变化发现,器件的发光来源于ZnSe的带边发射和自激活发光中心。器件的发光机理与一般的无机电致发光有所不同。这里,SiO2作为电子加速层,ZnSe作为发光层,电子在SiO2层中的高电场作用下被加速到很高的能量,然后直接碰撞激发ZnSe分子使其发光。这种发光现象被称为固态类阴极发光。  相似文献   

12.
张飒飒  万勇 《光电子技术》1998,18(3):243-245
研究了ZnS:Er^3+薄膜电致发光(EL)器件中,不同Er^3+拓杂浓度的发光特性,发现,随发光中心Er^3+的浓度增加而红色发光峰相对两个绿色峰有所增强,而两个绿色峰的相对强度却不变,在器件结构相同的情况下,浓度低于5×10^-3克分子2时发光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两个绿色峰的亮度没有红色峰的亮度增加幅度大。当浓度大于1×10^-2克分子浓度时,绿色发光峰的强度开始下降,红色的强度明显增强,说明  相似文献   

13.
胃癌的发光与原叶啉IX发光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N2激光作用下,胃癌组织的发光的特征峰出现在λ=590nm左右,模拟实验表明这一发光与其内源性叶啉发光有关,探讨癌发生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和揭示竹红菌甲素(HA)的宽带调谐发光物理机制,采用强激光激发的方法,主要研究了HA的强激发辐射效应,从一个侧而证实了激发态质子转移(ESIPT)的存在,同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并给出了HA分子能级模型.结果表明,对于HA分子需要舣光子吸收才能实现ESIPT过程.这一结果对进一步认识HA的发光物理机制是有...  相似文献   

15.
《光机电信息》2010,27(3):47-47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单分子物理化学研究团队将扫描隧道显微技术(STM)与光学检测技术相结合。首次展示亚波长尺度下的纳腔等离激元可以作为一种频率可调的近场相干光源,有效控制分子的发光特性,实现新奇的电光效应:电致热荧光、能量上转换发光和“彩色”频谱调控。该成果可望对点光源制作、高分辨成像、  相似文献   

16.
李继陶  朱自强 《激光杂志》1983,4(4):230-235,243
一、前言 现代研究表明,无论是天然光源或是人造光源,就其发光机制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量的原子或分子依靠加热、放电、化学反应或其它手段被激发到高能态,然后各自独立地、随机地跃迁到低能态,在这过程中自发辐射发光,这类光源统称为热光源;另一类是激光器,在激光谐振腔中的原子或分子通过受激辐射发光,即称谓激光。尽管激光源和热光源的发光机制极不相同,但它们的光场在振幅、位相和频率方面都共同存在着随机涨落这一特性。即使是最好的激光器,也不可避免自发辐射所引起的光场的随机起伏,以及由于谐振腔的振动和其它因素干扰所引起的激光辐射场的涨落。  相似文献   

17.
李文连 《液晶与显示》2001,16(4):289-293
描述了两种液态聚合物LED器件特性及发光机制,一种是溶液LED(SLED),活性层为溶液介质;另一种是凝胶介质,其中含有溶剂,二者发光机理都产生于电产生的化学发光(ECL)。前者载流子是带电的聚合物链,靠近阴极处被氧化的聚合物分子及靠近阳极的被还原的分子分别向对电极移动时复合产生辐射跃近;后者仅是在阴极处被氧化的溶剂分子,在凝胶中迁移时与在阳极附近被还原的高分子链相遇而产生辐射复合。它们与固体聚合物LED和EL发光机制有些不同。另外,描述了聚合物激光及Bell实验室研制的电注入激光现象。  相似文献   

18.
用脉冲腐蚀制备发光多孔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脉冲腐蚀方法,研究多孔硅的动态腐蚀过程,测定了动态电流和时间的关系,提出并讨论了动态腐蚀机理.用脉冲腐蚀制备得到发光多孔硅,与直流腐蚀相比较,脉冲腐蚀能得到均匀性更好、发光更强的多孔硅,而且PL峰位有一定的蓝移,我们认为脉冲腐蚀是一种更优秀的制备方法,并对此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将自聚发光分子四苯基乙烯(TPE)和聚集淬灭分子阿霉素(DOX)连接为荧光分子复合物(TPEDOX conjugate,TD),并通过荧光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结合的方法,对TD纳米聚集体中TPE和DOX的荧光淬灭机制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在TD分子内,TPE和DOX之间发生了"能量传递接力"的现象,即TPE通过荧光能量共振转移将能量传递给DOX,导致自身荧光发射淬灭;DOX由于TD纳米聚集体的形成,发生了聚集淬灭现象,致使TPE转移的能量和DOX自身的荧光发射均被淬灭,达到一个荧光双淬灭的效果。研究中采用荧光分析与电镜观察结合的方法,阐述了将两种具有相反发光性质的荧光分子在纳米尺度的荧光淬灭机理,为纳米尺度上的分子内荧光淬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真空电子技术》2010,(6):20-20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2月20日报道,德国、瑞士和波兰联合研究小组在一项新研究中首次观察到,碳纳米管中缺口间的分子在电流通过时能够发光,这种现象称为场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研究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