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新大楼为北京的中央商务区增加了一道标志性的都市风景,其建筑规模之大,功能之复杂堪比一座小型的城市.文章通过对央视大楼室内外空间的一系列解读,说明了设计者是如何把复杂的使用需求和逻辑关系转化为激动人心的建筑空间,并通过室内设计进一步强化了大楼的公共性与城市性,表达了这座“媒体之城”震撼人心的空间力量和都市理想.  相似文献   

2.
孟聪龄  赵姗 《山西建筑》2010,36(29):9-10
详细介绍了山西省地质博物馆的功能分区及布局特点,分析了该馆展示空间的形态特征和艺术特色,指出其展示空间具有独特性,创造了激动人心的空间效果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魔术盒”——上海世博会国家电网馆的概念来源于,客户希望创造出一个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角色,以及一个对于国家电网的全面的表达。因此,设计师Atelier Brockner创建了一个迷人的、激动人心的空间体验的壮观旅程。“魔术盒”不仅仅是一个全景媒体系统,它拥有一个占据立方体空间六个面的完整的超大尺寸空间屏幕,并且创建了一个真正的立体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4.
《洞》析     
冯果川 《新建筑》2008,(1):41-45
通过建筑师的视角对蔡明亮导演的电影《洞》进行解读,以实体空间和镜头空间的双重视角观察影片中物和空间的叙事。物和空间的表演取代了演员的表演,讲述了一个细腻的情感故事。通过这个分析练习,建筑师可以洞察电影空间和建筑空间的关联,更有趣的是,了解到日常生活中人物的性格、情感是怎样投射到物和空间上的,相反,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又是如何被物和空间所形塑的,以及人与人是怎样通过物和空间而不是语言和表情来进行交流的。  相似文献   

5.
《城市环境设计》2010,(4):164-169
设计理念 创造科技交流的展示舞台,营造激动人心的城市雕塑、展现光影交织的视觉盛宴。合肥国际科技创新成果展示馆的设计从强烈的视知觉探索开始,强调个体的视觉空间体验。其功能主要为城市提供一个高科技展示的信息平台。方案的设计灵感源自民间儿童游戏棒。长短不一的杆件通过搭接、组合,产生富有张力的抽象形式。利用模型与计算机的交互操作,研究形式自身的语言逻辑。  相似文献   

6.
隐·居     
正佰筑成立的初衷,在于通过营造能惠及所有人的一流品质、富于创新与激动人心的公共空间,改善我们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在公共空间的体验。我们是一家不设计传统建筑的建筑设计工作室。通过实验性的设计方式,佰筑致力于将我们现在所知的城市景观,转化成我们预见的激动人心的未来都市风景。我们专长于街区建筑与城市空间介入设计,通过创新的解决方案,鼓励社交互动。我们深信,"玩"是创造力最纯粹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将城市想象成市民的游乐场,无论年龄与社会地位,鼓励他们在游玩中有所学,促进社会交流与互动。佰筑深信,能够从事公共空间的设计是我们的荣幸。我们认为佰筑是一家以塑造未来城市为目标,致力于提供城市解决方案的创新实验室。  相似文献   

7.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公共空间面临总量不足、布局不佳和可持续性差的严峻形式,这与我国城市土地财政现象、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等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在复杂的环境中,城市中出现了一种兼有购物消费和公共休闲功能的新型空间——商业公共空间,并成为我国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空间类型、经济属性、市民消费行为特征和空间资源配置的角度,结合空间生产和新城市主义功能复合理论,对该类空间的界定、形成和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商业公共空间有助于解决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困境,能够通过空间收益的经济关系提高市民群体的社会地位,使城市空间更好的满足市民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8.
威利剧院     
方朔 《建筑技艺》2012,(4):206-209
达拉斯演艺中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Bill Lively说,"达拉斯演艺中心的创建是我们城市文化产业投资的一部分。演艺中心和表演公园会一道成为激动人心的全天候度假场所,这将会给达拉斯和整个地区带来活力。这个新的演艺中心将会让达拉斯及本地区的后代享受到来自于全世界的最好的音乐、戏剧、歌剧和舞蹈。"在传统的剧场中,与演出相关的附属空间的激增影响到了观演厅自身的空间,人为地在外部世界和演出  相似文献   

9.
村落公共空间自古以来就是村民日常社会生活、生产、交往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承载着生产与生活的主要功能,在村落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选取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和实地调研,应用空间句法理论建立公共空间模型,对现有的村落公共空间进行分类,并通过量化分析研究,探讨吐峪沟村公共空间的活力与其影响关系,提出相应的空间活力重塑策略,尝试为类似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的优化、更新提供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法国徒步行程中几个城镇中心区的肌理与空间形态的基础上,总结了四种可停留的公共空间:坡道、树廊、拱门和曲巷,通过对空间类型、功能配置及空间关系的解释,分析其可停留性。通过对于场所不同属性及其产生的不同社会关系的分析,揭示空间吸引力的深层来源。  相似文献   

11.
李婷婷 《建筑创作》2012,(2):176-180
蓬皮杜艺术中心设计思想的形成,受到了Cedric Price和Archigram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他们的思想与蓬皮杜艺术中心设计思想之间的联系,试图从"高技"之外的视角,重新探讨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设计思想与20世纪60~80年代的文化、社会思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牛角湾中华养生谷概念规划为例,探索"养老、旅游、地产"三位一体的复合化社会养老新模式,以期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For more than a decade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urban administration have been viewed as opposing camps in the city. This essay argues that their traditional enmity may be eroding, to be replaced by an alliance. The essay first traces the history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then explains how the recent evolution of urban administrators, and citizen groups may have caused both to see increasing advantages in cooperation over confrontation. The essay briefly considers those advantages, as well as some disadvantages, before concluding with a survey of the other symposium articles.  相似文献   

14.
张利 《世界建筑》2007,(7):16-19
本文回顾了笔者所带队参加的鹿特丹双年展国际大师班与现场设计竞赛及获奖过程,讨论在国际一流平台上竞争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历史和宗教文化的角度对土耳其,尤其是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进行解读,着重强调了伊斯坦布尔对历史建筑文化的混合与拼贴,并试图表现其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介绍实验室常用的通风系统设计方法和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对实验室的尾气排放、排风处理、能量回收作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7.
方海  程广宇  唐飞 《时代建筑》2005,(2):142-149
文章系统介绍了芬兰佩卡·萨宁建筑师事务所的创建过程,成员结构及设计特点,并着重介绍了拉合第歌剧院、玛丽亚音乐厅、赫尔辛基国际机场等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多个代表性项目.  相似文献   

18.
周俭  冯凡 《时代建筑》2005,(5):24-33
文章陈述了前后两次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国际征集的过程。并详细陈述了2004年第二次国际方案征集的十家方案的主要特点,并在大量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十家方案的核心理念和设计哲学产生的动因,指出影响各家设计单位对上海世博会理解的深层原因是设计团队的经验积累——即国家文化,世博经验和专业经验三个万面的影响,并具体剖析了每个征集方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开放建筑理论至今仍不时被提及。本文介绍了开放建筑理论以及中国基于此理论的早期实践,分析了这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理论中可能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The essay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in China as a measure of the global production of concrete against which can be estimated the extent of the consumption of water. The essay also reflects on concrete's alchemical becoming,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cement, aggregate, and water, a dynamically unified, although tragically irredeemable, material. The essay utilises a broadly quantitative methodology, although the data generates an aporia between statistical methods on the one hand, and imaginative projections on the other. The resultant ambiguity blurs the long-held distinction betwee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and the subjective/objective binary on which the distinction is b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