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牛庄洼陷-八面河油田油气运移规律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为研究牛庄洼陷到南斜坡八面河油田的油气运移成藏规律,对原油进行饱和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物、咔唑类、酚类等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牛庄油田原油以来自沙三段的成熟油为主,王家岗油田原油为成熟油与低熟油的混源油,而八面河油田以来自沙四段低熟油为主,并混入部分沙三段成熟油。油气运移的方向为自洼陷中心向周边呈“离心”式运移,以沿砂体横向运移和沿断层垂向运移结合的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2.
辽河双南油田原油中性氮化合物的分布与运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含氮化合物定量分离分析技术,研究了双南油田原油中中性氮化合物的分布、组成与浓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原油中烷基咔唑系列呈现富和贫C-1位烷基取代2种模式,这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中烷基咔唑系列较好的可比性。依据原油甾萜烷成熟度参数、含氮化合物浓度和运移参数的变化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清水凹陷是双南油田的主要油源区。油气的运移方向是从双201井向双110-1井和双202井推进。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稠油咔唑类化合物分布及运移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原油咔唑类化合物分布特征是研究油气运移、成藏规律的有效手段,但对于降解稠油而言,咔、唑类化合物能否用于油气运移规律研究的报道目前很少。因此,通过大量的样品分析探讨了影响稠油中咔唑类化合物分布的因素及稠油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原油咔唑类运移参数与原油降解程度和源岩成熟度关系相对较小,主要反映油气的来源和油气运移特征;原油咔唑类化合物参数揭示的油气运移特征是西部斜坡区原油总体处于同一运移系统并呈现由东向西的运移趋势,直线运移距离近100km;油气运移途径可分为2个方向、2种通道,优势运移通道对油气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最后,提出了下一步在西部斜坡区进行油气勘探的3个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4.
油气运移研究对油气勘探与开发至关重要,受原油黏度、复杂化学组成及潜在的多种地质因素影响,原油运移方向与路径的确定难度较大。分子地球化学参数是研究油气运移规律的有效方法之一,实际成藏过程中的这些参数受其形成、相对组成以及演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可实现单一因素控制下的分子参数效应,采用室内驱替模拟实验的方法,在填砂管上进行油驱水实验,利用C18固相萃取柱分离与富集不同运移距离吸附油中的咔唑类化合物,考察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的运移示踪规律。结果表明,咔唑类参数1-/4-MCA、1,8-/1,7-DMCA、1,8-/2,4-DMCA、1,8-/2,5-DMCA、1,8-/2,7-DMCA比值均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增大,特别是全屏蔽型与全裸露型异构体比值1,8-/2,4-DMCA和1,8-/2,5-DMCA的增长幅度可达63.97%和35.50%,这些参数具备作为良好的运移示踪参数的潜质;而参数苯并[a]/[c]咔唑所表现出的运移示踪规律与前人部分实际油藏运移研究不符,可能是苯并咔唑类化合物的运移受其本身构型和其他地质条件的影响,建议该参数在应用到油气运移示踪...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田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咔唑类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探讨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田的油气运移与运聚特征。生物标志物的组成显示狮子沟上第三系原油均具高伽马蜡烷含量和低姥鲛烷与植烷比值,暗示其单一盐湖相源岩特征。原油样品均检出丰富的咔唑类化合物,其总浓度在油区范围内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从东南至西北依次降低;咔唑类运移参数也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性的变化预示了该油田原油的运移与聚集特征,这一特征也得到了原油成熟度规律性变化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为了给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进一步勘探决策提供油气运移方面的依据,根据对该油田延长组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研究探讨油气运移问题。结果表明,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在平面和剖面方向均存在着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但是长。油层组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的绝对丰度和异构体参数值变化较小,说明该油层组油气经历了短距离运移。根据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分馏特征认为,平面上长s油层组油气主要从北东方向注入并向南西运移,部分原油从南部西33井地区注入并向北部运移;纵向上长s油层组油气由上向下运移,研究区西部长8、长3和延8油层组油气则自下而上从长。油层组向延s油层组方向运移。这种油气运移方向与研究区流体压力的指向一致。依据油气运移途径推断,该区油气主要来自长7段油源层。图5表2参10  相似文献   

7.
二甲基咔唑在惠流构造脊油藏中的分布具有规律性。在惠流构造脊西段 ,上部油藏原油中 1,3 和 1,6 二甲基咔唑的丰度相对较高 ,而下部油藏原油中 1,4 和 1,5 二甲基咔唑的丰度相对较高。这一特征不是运移分馏所致 ,可能反映惠流构造脊西段存在上、下两个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系统。惠流构造脊东段流花油田的原油中 ,1,4 和 1,5 二甲基咔唑具有较高的丰度 ,这可能反映流花油田的原油是通过下油气运聚系统聚集成藏的。  相似文献   

8.
含氮化合物在东濮凹陷西斜坡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东濮凹陷西斜坡胡-庆油田不同部位油藏中原油含氮化合物的对比研究表明,含氮化合物具有十分明显的分馏效应。它表现为处于同一运移路径上的油藏,随着运移距离的加大,咔唑和甲基咔唑的相对含量、1-甲基咔唑/(2-甲基咔唑+3-甲基咔唑)、咔唑/二甲基咔唑和甲基咔唑/二甲基咔唑比值降低,而三甲基咔唑的相对含量、1,8-二甲基咔唑/3,4-二甲基咔唑、1,8/2,5-二甲基咔唑、1,8/2,6-二甲基咔唑和1,8/2,7-二甲基咔唑比值明显的增加。咔唑和甲基咔唑的相对含量与三甲基咔唑的相对含量变化具有反相相关关系。根据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参数认为研究区油气运移从南东向北西运移。  相似文献   

9.
中性含氮化合物在酒西盆地石油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石油在运移过程中,最可能与岩石中的矿物和水发生相互作用的成分是具有官能团的、能与强酸、强碱或氢键相互作用的那些化合物,如酚类、咔唑类。咔唑属于中性氮吡咯类化合物,目前国内实验室能分析出来的吡咯类化合物主要有咔唑类与苯并咔唑类。石油中这些吡咯类化合物成分的变化,可以比常规参数更好地指明石油运移的方向。酒西盆地是我国油气勘探历史最长的盆地之一,基本地质特征相当清楚,地质学研究指出盆地南部老君庙背斜带分布的油田油源来自青南凹陷,原油从西向东运移,经鸭儿峡、老君庙到石油沟油田。采用7 项中性含氮馏分运移参数,对取自5口井的5 个原油样品进行运移判别,从地球化学角度证实了这一地质推论。这对加深酒西盆地油气聚集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作用,也进一步确定了中性氮分析技术在石油运移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图5 表2 参4(熊英摘)  相似文献   

10.
咔唑类化合物是原油中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是研究油气运移的有效指标.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咔唑类与围岩发生作用而被吸附;苯并咔唑比苯并咔唑运移速度快;C3-咔唑的极性相对于C2-咔唑的较小而运移较快.因此,随运移距离增大,原油中的咔唑类化合物的含量将不断减少,苯并咔唑/苯并咔唑比值增大,C2-咔唑/C3-咔唑比值变小.塔里木盆地的第二期油气成藏发生在海西晚期,阿瓦提凹陷在海西期不断沉降,为塔里木盆地主要的生油凹陷,寒武系—下奥陶统源岩此时处于大量排烃期,根据上述几项含氮化合物指标的研究可知,排出的油气从生烃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运移,在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晚海西期运动时被抬升至地表形成现今广泛分布的干沥青.   相似文献   

11.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双台河口地区油源及运聚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霞  田世澄  张占文  黄毅 《特种油气藏》2006,13(2):36-39,42
在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河口地区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剖析及油源对比研究基础上,依据平面上不同井原油成熟度参数变化趋势,油藏剖面上不同原油舍氯化合物绝对浓度及不同极性烷基咔唑类化合物异构体比值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了本地区主力油源区、油气运移方向和有利油气聚集区带。结果表明,油气从双201井向双110-1井方向运移,油源区位于东南部位双201井下倾一侧的沉积凹陷沙三段源岩层,在该凹陷的上倾方向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2.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运移关系的研究,认为:a)油气物理性质可以宏观地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b)原油轻烃、生物标记物和含氮化合物可以较好地反映油气运移方向,饱和烃生物标记化合物反映了相对轻质原油的油气运移方向,含氮化合物则主要反映了相对早期原油的运移方向;c)塔河油区存在着早期由南向北、晚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油气运移充注过程.   相似文献   

13.
应用含氮化合物探讨油气运移和注入方向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组成和绝对浓度的变化,结合烃类生物标志物指标研究,该文探讨了我国渤海海域曹妃甸及临近地区的油气运移特征和注入方向.结果表明,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较好地指示了该区的油气运移效应.随着运移作用的加强,含氮化合物绝对浓度下降,"屏蔽"型与"暴露"型或"半屏蔽"型化合物的比值增加.沙垒田凸起油气运移方向是自东向西,注入点在凸起东侧.沙东南构造带油气存在2个运移和注入方向,即北东方向和西南方向.石臼坨凸起及倾没端油气是从西北方向运移和注入的.这与烃类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变化所揭示的油气运移和注入方向相一致,也与该区油气分布和勘探实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张波 《石油实验地质》2022,44(6):981-988
为明确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孤北潜山下古生界油气运聚特征,指出下步油气勘探方向,利用钻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该区油气来源、输导体系及油气运聚方式进行了研究。孤北潜山下古生界油气来自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断层与下古生界风化壳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其中北东向断层与东西向盆倾断层活动时期与渤南洼陷生烃期一致,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之一;下古生界潜山顶面风化壳厚度大,物性好,渗流能力强,可以作为油气远距离横向运移的良好输导层。原油主要充注方向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西排山与渤南洼陷通过孤西1号断层对接,渤南洼陷生成的油气可直接运移到西排山中聚集成藏;而对于中排山和东排山,油气首先沿埕东断层和孤北断层向东运移至潜山低部位,然后沿下古生界风化壳向高部位运聚成藏;同时中排山油气也可以沿东西向盆倾断层F1或F2走向运移进入东排山。西排山中部、中排山北部埕东断层上升盘及整个东排山是研究区下一步重点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5.
哈拉哈塘地区是塔里木盆地主要的含油区带,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油气富集规律预测难度大。为此,基于地震资料解释,对哈拉哈塘地区热瓦普区块深层碳酸盐岩的断裂展布、成藏期古构造进行系统研究。储层展布及产能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次级NE—SW向、NW—SE向及近SN向分支断裂对油气进行二次调整运移,在其上倾倾末端储层发育终止区富集成藏;油气沿优势运移方向,长期处于古构造鼻状隆起区及局部构造高点叠合区的储层利于油气保存。基于断裂及古构造分析,结合储层特征,建立了“X”型走滑断裂由南向北疏导油气,其伴生的次级分支断裂对油气进行二次调整运移,沿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在多期古构造隆起或局部构造高点叠合的储层发育区油气富集的成藏模式。研究结果可为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塔北隆起雅克拉凝析油气田油气充注途径示踪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依据原油的三萜烷Ts/(Ts+Tm)、咔唑类含氮化合物总量、1,8-/2,4-DMC与4-/1-MDBT等分子参数,示踪塔北隆起雅克拉凝析油气田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油气充注途径。研究表明,雅克拉凝析油气田原油运移分馏效应显著,原油运移具有主、次两条油气运移与充注成藏的途径;主要充注途径以油气田东端S7-YK13井区为充注点,油气平行轮台断裂,顺沿背斜长轴,从NEE向SWW方向充注成藏;次要充注途径则从油气田SE翼沿NW方向,往构造轴部充注。上述油气运移充注途径受到雅克拉凝析油气田南侧轮台断裂的制约,后者堪称塔北隆起一条重要的油源通道。  相似文献   

17.
灰色关联分析在高台子油田开发调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把油藏中注水开发井组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油水井间建立了灰色关联。以高台子油田高20—39井区为例,借助油水井生产动态数据,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油层的连通情况及油井主要来水方向,并提出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油井进行优势分析,研究油井生产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达到优化产液结构和协调平面关系的目的,力图使油田动态分析更加科学和准确。实例证明,油藏开发调整后,见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轮南地区奥陶系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但油气的分布十分复杂。通过对该区奥陶系石油地质特征、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藏形成机理的研究,认为该区黑油主要来自中-上奥陶统油源岩,天然气则来自寒武系烃源岩的高温裂解。油藏的成藏期是在中新世吉迪克组沉积晚期-康村组沉积早期,气藏的成藏期是在上新世库车组沉积期。原油沿奥陶系顶面的不整合面向北运移,天然气则沿桑塔木和轮南断垒两组背冲式大逆断裂向上运移,在有利的圈闭中成藏。指出油气运移的几条有利路线,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油藏中原油的成分经常是非均质性的,这种现象在低渗透油田更为明显。它可起因于原油的充注效应和运移过程,亦可源于原油在油藏中的次生化学变化。芳烃馏分和中性含氮化合物运移参数的分布表明,该油藏原油是自东而西注入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探讨了塔中地区志留系可动油的运移方向。对塔中地区志留系可动油的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参数的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志留系可动油侧向运移分馏效应不显著,具有近源性特点。志留系可动油主要来源于满西地区和塔中北斜坡的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向南东-南的方向首先进入塔中47号构造,然后依次向塔中11、塔中12-50及塔中16号等构造侧向运移。垂向上,志留系可动油有自下而上运移的趋势。油气运移过程受区域构造控制,运移方向与志留系主要断裂走向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