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划分为断阶带、深凹带和斜坡带3排构造带,受溱潼凹陷构造带的控制,油田呈条形分布特征,北汉庄油田分布在外斜坡带。通过对北汉庄油田的原油和烃源岩的分子生物标志化合物相关参数与浓度的分析,结合常规的地质-地球化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溱潼凹陷的北汉庄油田的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北汉庄油田的原油可以划分为2类:第一类原油分布于垛一段与阜三段,主要来源于深凹带阜二段烃源岩;第二类原油分布在阜一段,主要来源于深凹带阜一段烃源岩。含氮化合物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分析表明,油气沿砂体自深凹带向北汉庄油田运移,运移趋势明显,再根据深凹带烃源岩生排烃史、断层封闭史以及油气成藏期次分析,阜二段烃源岩在戴南组末期开始生烃,新近纪达到生烃高峰,与油气成藏期有较好的匹配关系,三垛组运动以后,断层垂向封闭性较强,阜二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阜三段的砂体自深凹带横向运移至北汉庄地区聚集成藏,形成了以岩性构造油气藏为主的圈闭。  相似文献   

2.
苏北盆地阜三段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阜三段成油气组合是苏北盆地近年增储上产的主要目的层系.该盆地阜二段中下部半咸水相优质烃源岩是阜三段成藏的主力烃源岩,有利储层则位于阜三段上砂组及阜三段下砂组的上部,与阜二段中下部烃源岩之间夹着厚层生烃能力极差的湖相泥岩,使其生储盖配套性较差,必须依靠断层沟通.受此控制,阜三段油气成藏具明显部位性,主要发育于继承性鼻状隆起带及同生断裂或大型晚期断裂附近.有利的构造格式类型、沉积体系与构造格局、圈闭体的有机配置则是形成阜三段油气藏的必备要素.阜三段油气成藏模式表明,在生储配置不利的区块,应重点围绕继承性隆起带及同生断层或大型晚期断层开展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3.
高邮凹陷陈堡及陈堡东地区断层封闭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复杂断块地区.断层封闭性的研究对于确定油气藏的分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断层两盘的岩性配置关系、泥岩涂抹分析、断层活动期与生排烃期的配置及断面力学性质等影响封闭性的因素,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陈堡及陈堡东地区主要断层进行封闭性分析.最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各断层在三垛组沉积期封闭性较差,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凹陷内生成的油气在此时期可沿断层向上运移,在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三垛组沉积末期至今.断层封闭性较好,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图6表3参9  相似文献   

4.
高邮凹陷西部控油断层封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断块区断层封闭性的研究对于确定油气藏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高邮凹陷西部地区主要控油断层剖面的岩性配置、泥岩涂抹因子、断层活动期与生排烃期的配置,以及断裂带泥质质量分数等,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断层封闭性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各断层在戴南组沉积期较三垛组封闭性差,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凹陷内生成的油气在此时期可沿断层向上运移,在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三垛组沉积末期至今,断层封闭性较好,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5.
苏北盆地管镇次凹陷阜四段烃源岩属低熟烃源岩(R0≤0.7%)。在重建该套烃源岩埋藏史和地热史并应用其干酪根C/S原子比确定其有机质化学动力学类型和相应的化学动力学参数的基础上,对该套烃源岩的生烃史和排烃史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阜四段烃源岩分别在始新世中晚期和渐新世早期进入了生烃期和排烃期。综合地质、油源地球化学资料的研究表明,阜四段低熟烃源岩含油气系统为一个未完成的、目前仍处于持续阶段的含油气系统。该含油气系统的原油具有低熟油的特征。阜四段烃源岩的低成熟和低含油饱和度,且进入排烃期后未经进一步的压实作用,导致该套烃源岩的排烃效率较低,进而造成该含油气系统的油源不足。此外,该区主要断层(管镇断裂)对油气运移起隔挡作用,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短,因此,该含油气系统受管镇断裂的控制,其区域展布局限在管镇断裂靠油源的东南一侧。  相似文献   

6.
宝饶构造带位于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中部,是凹陷的主力含油构造带。宝饶断层是控制该构造带油气纵、横向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地震剖面追踪解释显示,宝饶断层顺走向断面形态由平面式到铲状最后到坡坪式变化,上盘在反向调节断层作用下形成铲式扇正断层连锁系统,下盘在地层掀斜作用下形成一个大型鼻状构造。该断层形成于腾一段沉积早期,主要活动期为腾一段、腾二段沉积期,赛汉塔拉组沉积以后,由于区域挤压发生了正反转,第三系沉积早期,再次活动,多期的活动造成了宝饶断层断面形态的多样性。宝饶断层控制了宝饶构造带的油气运移与聚集,断层活动期与油气运移期的匹配是其控油的前提,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是其控油的基础,断面所受的应力状态是其控油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断层是车排子地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也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油气藏,断层封闭性的研究对于确定研究区油气藏的空间分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定性分析断层活动期与生排烃期的匹配关系以及断层特征,定量评价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泥岩涂抹及断面正应力等控制封闭性能的各个要素,对车排子凸起东北部F1和F2两条主要断层进行封闭性分析,最终应用模糊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F1断层和F2断层封闭性具有“纵向上分期,平面上分段”的变化特征,纵向上分为白垩系、新近系沙湾组一段、沙湾组二段和沙湾组三段4期。其中,白垩系断层封闭性平面上整体好,仅F2断层的南段封闭性差;沙一段地层F1断层的封闭性具有北段好、中段差、南段较好-较差的变化特征,F2断层封闭性整体差-较差;沙二段地层断层封闭性整体好;沙三段地层断层封闭性整体差,仅F2断层中段封闭性好。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处油气富集程度,在烃源岩、断裂和盖层配置及油气聚集机制研究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活动期、烃源岩排烃期和泥岩盖层形成期,建立了一套源断盖配置下的油气聚集期的预测方法,并利用其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内油气聚集时期。结果表明,沙三段烃源岩排烃、南大港断裂开启和沙一中亚段区域性泥岩盖层形成,均为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三者配置关系良好且时期较长,有利于沙三段烃源岩排出的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聚集成藏,预测结果与勘探成果吻合。  相似文献   

9.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构造与油气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其沉积和构造特征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性质.盆地中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发育,具有多套储盖组合,是塔里木盆地重点勘探地区之一.研究表明:(1)断层活动与生烃、排烃时期是否匹配是确定断层封闭性的关键,断层活动期,断面具有较强的输导能力,断层停止活动,断层对流体有较强的遮挡作用;(2)断层相关褶皱是最有利的构造圈闭;(3)突破断层对油气藏主要起破坏或改造作用;(4)导油构造缺乏是深部勘探失利的关键.在构造与油气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中的北部背斜油气聚集带和拜城阳霞向斜北油气聚集带是目前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构造与油气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4):297-303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其沉积和构造特征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性质.盆地中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发育,具有多套储盖组合,是塔里木盆地重点勘探地区之一.研究表明(1)断层活动与生烃、排烃时期是否匹配是确定断层封闭性的关键,断层活动期,断面具有较强的输导能力,断层停止活动,断层对流体有较强的遮挡作用;(2)断层相关褶皱是最有利的构造圈闭;(3)突破断层对油气藏主要起破坏或改造作用;(4)导油构造缺乏是深部勘探失利的关键.在构造与油气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中的北部背斜油气聚集带和拜城阳霞向斜北油气聚集带是目前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1.
永安镇地区油藏丰富,断层不仅控制着构造带的形成,而且对油气的运聚成藏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对大量地震及岩心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主干断层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断层活动速率及断层不同部位在不同地质时期封闭性的模糊综合评价,对主干断层不同部位的油气输导能力进行分析,明确研究区断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永3断层东段和永41断层东段的活动时期与生、排烃期相匹配,但封闭性好,不利于油气的侧向输导;永3断层西段、永41断层西段及永67断层的活动持续时间长,与生、排烃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且封闭性差,可以为油气的侧向运移提供运移通道,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主干断层的组合方式及其输导性和封闭性的差异使研究区油气藏的分布层位由南向北依次变浅,形成了阶梯状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断裂在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尔逊凹陷断裂发育较多,断裂呈条带状分布且具多期活动的特点。研究发现,乌尔逊凹陷深部发育的大断裂是深源无机CO2向上运移的主要通道控制着CO2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断裂活动时期与源岩大量排烃期的匹配关系控制着乌尔逊凹陷源岩的油气聚集量,凹陷断裂第二次活动时期与南屯组源岩大量排烃期匹配关系较好,有大量南屯组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沿晚期与长期继承性断裂运聚成藏;平面上延伸较远的大断裂在乌尔逊凹陷中对油气侧向运移.起到了通道作用;良好的断层垂向封闭性控制乌尔逊凹陷油气的聚集与分布:较好的断层侧向封闭性是乌尔逊凹陷断块、断鼻和断层遮挡三种圈闭类型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吐哈盆地七泉湖断裂位于七泉湖构造带南部,断层的封闭与开启对七泉湖和玉果2个油田的形成起关键作用。通过断裂封闭性的研究和原油地球化学参数的分析,证实七泉湖断裂具有分期、分段性封堵的特点,白垩纪末—古近纪断层封闭性较差的部位即为下盘油气向上盘运移的充注点,由于下盘烃源岩成熟并大量排烃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断层封堵性的逐渐增强导致油气充注作用减弱,而断裂开启和油气充注主要发生在古近纪。七泉湖断裂的分段性封堵以及充注时间较短,是导致该地区侏罗系油气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敖古拉断裂带位于松辽盆地北部,由北部小林克断裂、中部敖古拉断裂和南部他拉海断裂构成。选取过断裂带的5条地震剖面,利用对接概率方法研究了敖古拉断裂侧向封闭性和断面压力法研究了敖古拉断裂垂向封闭性,结果表明,敖古拉断裂带在主要目的层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一段和二段的侧向封闭性良好,垂向封闭性中等到较好;敖古拉断裂带对齐家—古龙凹陷西运的油气起遮挡、转向和汇聚作用,使断裂带以西的油气呈线状分布。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气藏可分为火山岩烃类气藏和火山岩CO2 气藏。在研究两种气藏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气源岩排气期、断裂活动期和盖层封闭能力形成期研究 ,以及包裹体均一温度资料分析认为 ,火山岩烃类气藏主要形成时期为泉头组沉积末期—青山口组沉积期 ,火山岩CO2 气藏主要形成于青山口组沉积期 ,其次为嫩江组沉积末期。成藏模式分析认为 ,火山岩烃类气藏为源岩内天然气沿裂缝短距离运移聚集于火山岩圈闭中形成 ,火山岩CO2 气藏为幔源CO2 气沿深大断裂长距离垂向运移聚集于火山岩圈闭中形成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中西部奥陶系油气资源类型多样,纵向整体含油,成藏过程极其复杂。从多元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动态配置关系角度出发,综合典型油藏解剖、烃源岩热演化生烃史、古构造演化、成藏期和输导体系等研究,以古构造与走滑断裂叠加控储、控藏、控聚的思路重新认识塔河油田中西部油气成藏动态过程,建立了复式成藏模式。研究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烃源岩长期生排烃、多期充注成藏及混合改造、古构造控制运聚方向、走滑断裂垂向输导与侧向调整、多类型缝洞储集体大规模发育。油气成藏动态过程具有早期"垂向输导、侧向汇聚、古隆控富",晚期"原地烃源、纵向运聚、断裂控富"的特征。不同期次、不同性质的油气混合成藏,造就了奥陶系现今复杂的油气面貌。重质油区以早期成藏为主,与加里东中晚期古构造高部位有关,后期充注较弱;而轻质油区以晚期成藏为主,主要受走滑断裂垂向输导和近距离侧向调整控制,在NNE向断裂带及与NNW向断裂的交会部位最为富集。   相似文献   

17.
根据测录井、试油等资料,利用断面正压力法对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古近系控藏断层的垂向封闭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①通过油气藏的埋藏深度、上覆地层平均密度、断层倾角等数据可计算出油气藏的现今断面正压力。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古近系油气藏的现今断面正压力值为13.3~56.0 MPa,成藏期断面正压力值为3.8~13.1 MPa,表现为“古开启-今封闭”的特征,因断层面所受压力越大,断层越紧闭,从而形成垂向封闭,反之则开启。②将研究区已知油气藏现今断面正压力值的最小值13.3 MPa定义为岔路河断陷垂向封闭的临界值,并进一步确定了控藏断层现今临界埋藏深度为2 262 m。③断面正压力与断层紧闭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控藏断层的垂向封闭临界压力值、临界埋藏深度和断层紧闭指数等参数可定量评价研究区控藏断层封闭性。④断层既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又可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遮挡作用。岔路河断陷西北缘C43油气藏的控藏断层在成藏期表现为垂向开启,与油气大量生排烃时期相吻合,具有沟通油源、运移油气的作用;C43—C48井区的控藏断层现今处于垂向封闭状态,可有效封堵油气。  相似文献   

18.
延吉盆地断层侧向封闭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延吉盆地勘探过程中,多数圈闭上钻井有油气显示,但见工业油气流井甚少,究其原因,盆地中圈闭大多是断块、断鼻和断背斜,断层封闭性是圈闭是否成功的关键。利用断层两盘砂泥对接概率计算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延吉盆地大拉子组一、二段断层的侧向封闭性,认为延吉盆地大拉子组一、二段断层侧向封闭性是很复杂的,盆地边界的断层侧向封闭性较好的断层较少,只有盆地的边界断层较好,东区断层的封闭性明显好于西区。断层侧向封闭控制了天然气的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of fault belts, the fault belts in the Laoyemiao Oilfield of the Nanpu Sa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units, a crushed zone, an upper induced fracture zone and a lower induced fracture zone according to the log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The upper induced fracture 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pervasive fractures and has a poor sealing or non-sealing capability. It therefore can act as pathways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The lower induced fracture zone consists of fewer fractures and has limited sealing capability. The crushed zone has a good sealing capability comparable to mudstone and can thus prevent lateral migration of fluid. Through physical modeling and comparing laboratory data with calculated data of oil column heights of traps sealed by faul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ault-sealing capability for oil and gas is limited. When the oil column height reaches a threshold, oil will spill over from the top of reservoir along the lower induced fracture zone under the action of buoyancy, and the size of reservoir will remain unchanged.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fault-sealed reservoirs in the Nanpu Sag indicated that the charging sequence of oil and gas in the reservoir was from lower formation to upper formation, with the fault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The hydrocarbon potential in reverse fault-sealed traps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sequent fault-sealed traps. The reverse fault-sealed traps are favorable and preferred exploration targ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