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赵晨伟 《中国油脂》2020,45(7):114-117
异己烷因其毒性低、沸点低、馏程窄而备受关注。通过异己烷在5 000 t/d膨化大豆浸出生产线上应用实践,评价毛油残溶、湿粕残溶、蒸汽消耗、溶剂消耗、成品粕氮溶指数以及毛油磷脂含量的变化,并与正己烷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异己烷在膨化大豆浸出生产线的毛油残溶、湿粕残溶、成品粕氮溶指数、毛油磷脂含量及蒸汽消耗均优于正己烷,年均溶剂消耗与正己烷基本持平。建议加大对异己烷在浸出法制油中的推广应用力度。  相似文献   

2.
原有混合油碟式汽提塔下塔体空间结构太小易发生结垢且结垢后无法清理,结垢后碟盘组难以从中心轴上拆卸而无法清理,单孔直接蒸汽喷嘴的表面积小,喷射阻力大压力高,喷射蒸汽量不足,从而出现浸出毛油残溶高等问题,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及生产成本,因此对汽提塔的下塔体、塔体中间段、碟盘组的装配结构、单孔直接蒸汽喷嘴进行了改进设计。结果表明,通过全面的改进和实践不仅清理很方便,而且汽提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浸出毛油残溶由97 mg/kg以上降到56 mg/kg以下,明显地降低了溶耗和成本。  相似文献   

3.
左青  吕瑞  张新雄 《中国油脂》2014,39(3):90-92
在大豆浸出过程中,有效地控制豆粕、毛油、废水、尾气残溶可降低溶剂消耗。依据国储大豆低水分的特性,对浸出器和湿粕脱溶机提出改进结构的要求,在操作中降低处理量、调整膨化机的直接蒸汽量、增加浸出时间和延长沥干时间,保持湿粕(膨化料)含溶在25%~30%,减少湿粕脱溶机的进料量,增加直接蒸汽量,保证豆粕残溶在500 mg/kg以内。  相似文献   

4.
油料中油脂经过溶剂浸泡后得到混合油.混合油的主要成分为油脂和溶剂。为了得到较高质量的浸出毛油.需要对浸出混合油进行过滤、蒸发和汽提等工艺处理。在混合油的处理工序中.汽提塔是关键性的设备之一.它对于提高浸出毛油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汽提塔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浸出油的残溶率。合理的汽提塔结构,不仅可以提高浸出毛油的质量,还可以降低浸出车间溶剂消耗。汽提塔有多种形式.目前大部分浸出油厂使用的是层碟式汽提塔,针对这种层碟式汽提塔的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作了如下改进。改进后脱溶效果比改进前更加理想。  相似文献   

5.
正浸出法制造食用植物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食用植物油中浸出油溶剂残留量是质量检验主要检测项目之一,本文结合实际检验介绍了用气相色谱仪(附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食用植物油中浸出油溶剂残留量的方法。食用植物油中浸出油溶剂残留量的测定原理将植物油样品放入密封的气化瓶(顶空瓶)中,在一定温度下,使残  相似文献   

6.
低温萃取葡萄籽油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号溶剂低温浸出葡萄籽油的方法及其工艺过程进行了介绍,并将4号溶剂浸出粕和毛油与6号溶剂浸出粕和毛油质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4号溶剂低温萃取葡萄籽油,其浸出产品残溶低,产品质量好,而且可节约大量溶剂和蒸汽,降低了油脂加工成本.  相似文献   

7.
董季 《粮油加工》2007,(11):64-65
油料中油脂经过溶剂浸泡后得到混合油,混合油的主要成分为油脂和溶剂.为了得到较高质量的浸出毛油,需要对浸出混合油进行过滤、蒸发和汽提等工艺处理.在混合油的处理工序中,汽提塔是关键性的设备之一,它对于提高浸出毛油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汽提塔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浸出油的残溶率.合理的汽提塔结构,不仅可以提高浸出毛油的质量,还可以降低浸出车间溶剂消耗.汽提塔有多种形式,目前大部分浸出油厂使用的是层碟式汽提塔,针对这种层碟式汽提塔的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作了如下改进,改进后脱溶效果比改进前更加理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豆生坯浸出和生坯膨化浸出所得浸出毛油、豆粕、水化脱胶油的质量指标以及水化脱胶油脚的磷脂组分进行检测,对比评判两种工艺对大豆加工产品质量和油脂生产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膨化浸出毛油较生坯浸出毛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都明显降低,总磷脂含量升高,油色变浅;膨化浸出豆粕的残油量明显降低,粗蛋白含量增加,KOH蛋白质溶解度更趋合理,尿素酶活性降低,色泽、风味及适口性改善;膨化浸出水化脱胶油的磷脂残留量显著降低,油脚中卵磷脂、脑磷脂的含量提高;膨化浸出毛油的油脂精炼得率提高.大豆生坯膨化浸出较生坯直接浸出能够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浸出油脂脱溶脱臭是每一个浸出油厂必备的生产工艺。浸出毛油中一般残溶剂在600~800ppm,最理想的在200ppm,但仍达不到食用油标准,必须进行脱溶脱臭。 对于浸出油真空蒸汽脱溶脱臭生产,很多厂家只注意精炼浸出油的产品质量,而忽视了操作工人作业场所的噪声,空气污染,以及溶剂油的回收等。真空蒸汽脱溶脱臭排出的气体中除含一种特别难闻的臭味挥发性物质外,还含有一部分溶剂油。排入空气中溶剂油的浓度大大超过安全排放规定,且真空泵排气口排出的噪声也超过了标准。因此,脱溶脱臭生产很不安全。  相似文献   

10.
<正> 浸出车间的溶耗是浸出油厂的重要经济技术指标,而通常只采用车间溶剂实耗除以投料量计算而得;结果虽然正确,但对溶耗的真正去处尚不明了。本文采用气相色谱等分析方法对引起溶耗的毛油带溶,粕带溶,废水带溶,尾气带溶等因素逐一分析测定,结合车间实耗值,确定溶耗的主次矛盾,为生产维修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reports the first results on depleting certain organochlorines from vegetable oils without the use of any solvent in order to mitigate monochloropropanediol diesters (MCDPE). The concept is based on separating the organochlorines from the bulk oil by using trapping agents (e.g. monoacylglycerols) that can be easily separated from the oil. The process starts by mixing and homogenizing crude vegetable oils with the trapping agent and subsequently separating the trapping agent from the oil bulk via crystallization. The proof-of-concept of the approach is demonstrated on a spiked sunflower model system, solvent extracted crude sunflower oil, industrially produced crude soybean and corn oils. The depletion of organochlorines in the crude oils and its beneficial effect on the MCPDE content in the heat treated samples is measured by LC-MS. The depletion efficacy of the monitored organochlorines was estimated to be in the 60–95 % range. Both the melting point and polarity of the trapping agents affected the depletion efficacy of the organochlorines. Trapping agents with higher melting point and polarity, such as monostearin were more effective in comparison to high melting point but less polar agents such as palm stearin or agents rich in polar but low melting point monolinolein/monoolein. The effect of organochlorine depletion on the subsequent MPCDE levels in heat treated oil was in the range of 60–90 % reduction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the studied oil.  相似文献   

12.
菜籽油溶剂-膜法脱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溶剂-膜法对菜籽毛油进行精炼,是一项新的油脂精炼方法.通过先采用乙醇溶剂对菜籽毛油进行萃取,然后将萃取后的溶剂再利用膜分离技术进一步分离出FFA和乙醇溶剂,从而实现菜籽毛油的脱酸.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截留分子量500的膜对FFA具有50.25%的平均截留率,而截留分子量1 000的膜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截留作用,说明适宜的截留分子量是影响膜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杏仁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别采用溶剂回流法、冷浸法、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以及热榨法从苦杏仁中萃取脂肪油,结果表明热榨法提取效率高于其他方法。用气相色谱分析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不同提取方法所合成分相同,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2.64%~94.63%之间;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VE的含量,结果显示采用超临界萃取的油VE含量最高,热榨法提取的油次之。酸值检测则显示热榨法优于其他三种方法。综合考虑各指标以及能耗,热榨法是经济、高效、高品质的杏仁油提取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验研究证明,非共沸烃/醇型混合溶剂[己烷:91.1%乙醇=6:4(重量比)]用于大豆的浸出,其湿粕含溶(32%左右)、油相的混合油浓度(25%左右)等工艺参数均与我国目前油脂行业现行的工艺要求基本吻合,能够为工业企业所接受。采用混合溶剂浸出技术得到的豆油达到国家二级豆油的标准,大豆蛋白具有良好的感观品质、较高的蛋白含量(58.42%)和优良的功能特性,有些指标达到大豆浓缩蛋白的水平,有可能作为大豆浓缩蛋白的替代产品直接用于火腿肠、冰淇淋等食品工业领域。  相似文献   

15.
米糠油草酸脱胶工艺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糠浸出毛油所含的胶杂种类多,组分复杂,对精炼效果影响大,必须选择合适的脱胶方法加以脱除.通过对多种脱胶方法的试用和比对,发现草酸脱胶法对米糠浸出毛油脱胶效果比较理想.介绍了草酸脱胶的工艺流程、生产效果及对后续精炼工序的影响;米糠浸出毛油经过草酸脱胶,再结合脱色、脱蜡和物理脱酸等过程,可以生产出质量稳定、色泽清淡的米糠成品油.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涂大豆油、玉米胚油或高芥酸菜籽油大米涂油量的测定方法.选择无水乙醚淋洗法作为大米表面所涂植物油的前处理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溶剂种类、用量和试样量等.以所淋出油脂中亚麻酸、亚油酸或芥酸含量为依据,根据大米中油脂的淋出率,确定此3种脂肪酸之一与大豆油、玉米胚油或高芥酸菜籽油相对应的脂肪酸的比例系数,由系数计算出大米涂油量.  相似文献   

17.
由芥子甙降解的含硫化合物经浸出工艺过程大量进入溶剂中。溶剂经循环使用6个月后其硫的浓度高达1400ppm,其主要成分已变为二硫化碳36%、单质硫29.5%和异硫氰酸酯及其分解物27.23%。使用高浓度含硫溶剂浸出的毛油含硫量亦可高迄700ppm以上。吸附剂可有效地脱除溶剂中的硫及硫化物,如活性白土可将溶剂含硫量从10.65ppm降止1.83ppm,CuX分子筛则可以从10.65ppm降止0.43ppm。  相似文献   

18.
微波辅助萃取罗非鱼鱼油工艺优化及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非鱼经冻干粉碎后,采用微波辅助法萃取罗非鱼鱼油,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使用气相色谱仪分析萃取的鱼油(整鱼、鱼头、鱼尾、鱼皮、鱼肉和内脏)脂肪酸组成。根据国家标准检测整鱼及各个部位油脂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正己烷为最佳萃取溶剂,当料液比1:10 (g/mL),萃取时间10 min,微波功率100 W时,整鱼鱼油萃取率最高为29.17%±0.13%;整鱼及各个部位的鱼油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20.98%~23.20%)、油酸(19.06%~25.96%)和亚油酸(10.38%~15.74%)组成;整鱼及各个部位中,鱼肉DHA+EPA的含量最高(3.29%±0.07%),鱼尾次之(3.10%±0.03%)。所得鱼油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因此,经微波辅助法提取的鱼油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盐地碱蓬籽油的提取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开发和利用盐地碱蓬籽油,用溶剂萃取法从盐地碱蓬籽中提取油脂,然后用GE/MS分析其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对含量,并对盐地碱蓬籽油的碘值、酸值、皂化值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盐地碱蓬籽含油量20.12%;盐地碱蓬籽油碘值(Ⅰ)176.4 g/100 g,酸值(KOH)1.84 mg/g,皂化值(KOH)194.6 mg/g;Ak碱蓬籽油检出7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90.65%,其中亚油酸占68.74%,油酸占13.93%,亚麻酸占4.17%.分析结果表明,盐地碱蓬籽油是一种高品质的保健油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