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侯春旭 《科普研究》2012,7(6):95-96
(1)社区科普的目标不清晰。在现阶段我国社区科普的目标仅停留在向社区居民灌输和普及医疗保健、营养膳食等科学知识层面,目的是使其更好地掌握生活技能和生活方法。令人遗憾的是,使公众适应社会,形成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念,提高公众运用科学技术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在我国社区科普的目标中并没有充分地体现。(2)社区科普内容被片面理解。社区科普内容被片面理解表现在把科普理解得过于狭隘和宽泛,这两种现象并存。一方面,社区科普中仅把养生保健、食品安全等基本生活知识作为社区科普的主要内容,缺少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社区科普的公众需求及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科普的重要性伴随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而日趋凸显。通过对当前我国城镇居民的社区科普需求和满意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社区居民在科普内容、科普渠道、科普载体等方面的观点信息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反映,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的思路和策略逐步明晰,将对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区科普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居民客体化"模型实施的结果,因此,科普思想由"居民客体化"向"居民主体化"转变,是从深层次上消解社区科普问题的先决条件。科普思想转变,首先要求科普工作者积极主动地转变科普观念,其次要培养社区居民的科普主体意识,最后需要构建信息流通顺畅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4.
周立军 《科普研究》2010,5(1):89-92
北京市科协在总结"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经验基础上,适时推出"社区科普益民计划",近两年来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一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的有效措施,对于创新科普途径与科学传播方式、探索社区科普工作的新模式和长效机制,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七届北京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论坛上,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周立军就"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的出台、实施和成效作了专题报告,并应本刊编辑部之邀整理成文,作为新设栏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专栏"的首篇文章刊出,敬请读者朋友垂注。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科普工作是以政府组织的公益性科普事业为主,科普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且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在科普工作开展的实践方式中,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科普门户网站是主要的信息传播手段.而社区科普工作、科普志愿者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几乎为零.本文对科普导览系统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仅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科普事业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进一步加大科普工作的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项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本文通过对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科普活动的认知度和满意度调查,了解居民对社区科普的态度和要求,提出开展社区科普活动的有效途径,这对规划和促进重庆市甚至我国科普工作的未来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受北京市科委相关部门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相关课题组对北京市基层科普队伍———包括科技场馆、社区和中小学及校外教育机构科普队伍理解科普状况进行了典型调查。调查表明,上述基层科普队伍中8成以上人员对科学的理解是理性的,他们对科普及其作用、自身科普能力和影响科普的社会因素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判断能力。调查同时也反映出,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基层科普队伍人员在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中,还未能完全摆脱重知识、轻能力以及重书本、轻实践的倾向。课题组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明确科普是基层单位(组织或机构)的重要职责的机制探索,以及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在基层科普队伍中的作用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使食品安全科普过程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以加强科普的效果,本文结合Flash和数据库技术开发了一套虚拟现实科普系统。工作前期在对科普目标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进行了需求分析,系统整体架构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知识数据库和基于Flash系统的现实生活场景的模拟系统。除有利于社区食品安全知识科普外,本系统也可以作为食品安全专业相关课程的辅助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9.
高松生 《科普研究》2007,2(5):19-23
本文基于对中国城市科普状况、社区组织形态及其成员的行为倾向的分析基础,就目前中国城区科普主流模式——"科普社区"进行分析,结合实例阐述了科普社区组织形式、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实施过程、创建模式及评价体系。对科普社区在建立一种能调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形成社区科普凝聚力,传播科学,实现基本知识资源的普惠配置,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等方面取得的实践成果和作用,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科普服务发展与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欧美国家的科普场馆已经在探索面向学校、面向家庭、面向社区和面向社会的科普服务新模式,它们更加强调受众群体的“亲历”和“参与”,并提出了“体验型”的科学传播方式。本文是对国外科普场馆的科普服务新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介绍,以期为我国科普教育场馆服务内容的拓展与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张小林 《科普研究》2010,5(3):51-56
结合中国数字科技馆一期工程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关于互联网科普的界定、互联网科普的特性与特点、互联网科普的进展和目前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提出在互联网科普的建设中应该参照国家有关出版法律法规加强质量控制。注意加强原创性和信息更新,加强著作权保护意识,加强技术创新等观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内涵出发,讨论了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原则。结合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经验,提出了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内容组成。从管理机制和技术规范两个层面,分别阐述了互联网质量控制体系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质量理念、控制目标和实施手段。  相似文献   

13.
潘津  孙志敏 《科普研究》2014,9(1):46-53
本文通过对美国互联网科普案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科普不仅是技术工具的革新,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科技传播理念和方式,使科学普及从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逐步变为公众与科学家的双向交流互动。公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甚至去发布信息。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科普的重要平台,使得科技传播成为公众的共同事业,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职业。公众既是科技信息的接受者,又是科技信息的传播者。基于互联网的科普,能够给我国的科普事业带来"介入科技传播的人越来越多、介入欲望越来越强烈、介入能力越来越强大"的良性循环局面。本文还针对我国目前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网络科普的现状,提出了开设"大规模开放式线上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开设"虚拟实验室"、引进和开发科学游戏等具体实施方案,特别对科学游戏在青少年科普方面的作用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的视角进行研究,“做科普”的内涵就是为受众营造良好的“科普环境信息场”服务,它体现在“为谁做”、“做什么”和“怎样做”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构成“科普环境信息场”的信宿、信道和信源三要素,提出了如何使信宿(受众)一生都能够保持“好奇心”、信源(科普信息内容)的“黑箱”理论、科普活动中的“多元信道法”等“做”科普的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PM2.5污染已成突出的环境问题,对居民健康、交通安全及经济发展都存在较大危害。本文针对这一科学传播新热点,对PM2.5污染发生区PM2.5科普现状及需求进行典型研究,以了解我国公民PM2.5科普需求,基于受众视角寻求有效的科学传播路径及方式,为PM2.5科普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定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典型城市进行PM2.5科普现状及需求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得到我国东中西部典型城市公民PM2.5科普现状及科普需求要点,并为PM2.5科普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慧  聂竹明 《科普研究》2013,8(5):76-82
随着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对公众的科学普及。为了抢占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制高点,美国政府把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放在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位,制定了利用科技发展教育、普及信息技术的纲领性文件——"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持续演进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促动了美国在信息化时代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信息技术的普及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本文以美国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内容为背景,从每个计划的战略目标、内容特点与发展变化探寻美国在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的普及之路,为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提供现实的和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钱贵晴 《科普研究》2009,4(4):16-23
从科普的自然属性理解,科普是非学科科学技术教育与传播的集合。作者综合应用脑科学及创新教育理论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对科普进行研究,提出了“科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从中国国情出发,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围绕以人为本的宗旨来理解科普,并从这一新视角对科普的定义、内涵、属性特征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参与式科普:一种全新的网络科普样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Web2.0网络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科普样式的产生——注重创造与分享的参与式科普。本文根据近年网络科普工作的新特点,首度凝练出了参与式科普的概念,为其下了相应的定义,并探讨了参与式科普的内涵和特点,最后分析了参与式科普对传统科普、科普工作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衍超 《科普研究》2014,9(4):85-91
通过对罗尔德·霍夫曼的科普著作《相同与不同》的内容特点进行微观探视,全面地分析了霍夫曼在写作风格、思想旨趣、个人经历等方面对其科普理念的影响,提出从科学教育的维度切入进行体系化的建设,在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加入科学与人文的元素,从而在源头上为高端科普创作人才的涌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