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适应社会丰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进入新世纪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现有的科技基础和能力,充分利用难得的历史机遇,增强信心,鼓足干劲,推动科技事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7年科技司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子科技》2008,21(3):52-52
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布局,整合高校科技资源,切实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相关内容,根据“十一五”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规划,经考察评审,教育部确定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设的“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实验室为2007年度立项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4.
《西部广播电视》2009,(7):63-65
科技金融实际上是现代科技与现代金融相结合的产物,是“第一生产力”(TheFirstProductiveForce)与“第一推动力”(TheFirstDrivmgForce)的结合,其目标是推进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实现“第一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正>院士专家工作站是中国科协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好创意、好形式,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其中有一个“必须”是: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时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们要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今年11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显著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要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任福君 《科普研究》2009,4(3):60-65
本文简要介绍了科技资源和科普资源的概念、分类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科技资源的现状、科普资源的现状及特点,在对科技资源科普化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科技资源科普化的一系列建议。为进一步丰富我国的科普资源,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信息产业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于8月29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就加快推进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体制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出全面部署。这是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举行的一次高层次重要会议,它将对加强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推动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给会议写了亲笔信,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在新发展格局中,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需要更有效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价值引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时代要求,在科技文化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建设、运行机制和模式等方面改革创新,将自身打造成支撑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的核心阵地,为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发展模式的转型演化,适应新形势的国家发展路径、创新要素与创新战略、公共政策制定立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等层面的调整构建了当前国家发展语境。本文基于国家发展新语境的研判,从科技的全民开放性趋势、公共资源与市场资源一体化转型、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覆盖、科技普惠和科学普及的全民需求四个层面分析了科普工作转型的新要求,并对科普工作转型目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启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资源配置顶层模式设计工程;二是促进消费性科普产业全面发育;三是实施国家级科普服务平台开放共建工程;四是打造“全民创新创业”期待的服务体系与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刘磊 《科普研究》2013,8(2):15-20
本研究对市场经济背景下科普作为一种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论证,基于此论证,文章提出并分析了科普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产业规范性建设。  相似文献   

12.
吴金希 《科普研究》2009,4(1):36-41
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而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是科普基础设施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国内科普场馆管理运行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运行的经验,本文从战略规划、理念设计、营销工作、标准化建设、资金投入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管理运行机制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何丹  谭超  刘深 《科普研究》2014,9(3):29-33,40
随着多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科普政策法规体系的形成,科普活动的蓬勃开展,科普工作社会化的相关阐述也逐渐清晰起来。本文设计了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科普工作有效形式、科普人员与机构规模、科普经费配置规模、科普活动组织规模、外部环境因素五个维度对北京市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情况进行数据调查,并通过数学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处理。不同因素对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的影响力度不同,本研究试图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分别对指标体系中不同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处理,得到指标权重,以实现对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更科学准确的评价。最后,以北京市科研院所为例,分析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科普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以能力建设理论为基础,以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能力建设理论能够为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学校管理力量在赋予能力提升初始力量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高成长的特质;学校管理、能力意识、社会环境、过程管理等因素对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具有正向作用。立体化保障体系的构建要以个体能力意识培育为基础,以学校管理和过程管理等组织能力建设为平台,以社会环境能力建设为保障,并使之有机统一于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中。  相似文献   

15.
尤荻 《科普研究》2013,8(5):65-70
公私合作科普项目是在政府、企业和公共机构共同合作的框架下进行的一种新型科普形式,其目的在于提高科普活动的覆盖面和质量,获得项目参与者多方共赢的效果,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相关理论,通过开展多案例分析,根据性质的不同对项目参与方进行分类,并按"发起者"、"支持者"、"实施者"三类角色扮演者的不同将此类项目分为四种模式,进而分别对其运行模式、适用性、实施效果和参与者能力等方面开展分析。  相似文献   

16.
科技资源科普化:人才是瓶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范春萍 《科普研究》2010,5(5):34-38
科技资源科普化是重要且蕴意深刻的命题。科普化的实现需要有科普人才作为中间环节。科普能力是与科研能力不同的能力。科普人才的匮乏,成为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瓶颈,也成为科普事业的瓶颈。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社会的文化土壤,需要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和改变,也需要有关部门的重视,需要政策保证,需要相关的研究和工作布局。  相似文献   

17.
事件科普营销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王蒲生 《科普研究》2013,8(2):26-30
从事件的视角看科普,已形成了社会公共事件、社会热点事件、社会突发事件等社会事件中嵌入科普的应急科普模式。但从科普的视角看事件,应急科普模式只是依托事件展开科普的组成部分,结合事件营销和科普营销的已有研究基础,本文提出事件科普营销模式,界定其依借公益性、聚焦性和危机性事件的内涵和依附性、新闻性、策划性三个特征,并从科学技术渗透疆常生活、资源整合、投入产出效率等角度论述其兴起的内在依据,并提出借势方式和造势方式下的四种路径。  相似文献   

18.
科学普及是劳动分工-社会分化的产物。劳动分工-社会分化孕育、造就出科学家阶层。自18世纪科学家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形成以来,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是科学家的重要社会职责。随着社会进步、信息和知识的增长,科学普及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可以缓解信息、知识分化的负面影响,是消除知识贫困的有效手段、途径,是社会整合不可缺少的重要社会基础。科学普及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的社会行动。科学普及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只有疏通科学普及社会渠道,让广大社会公众理解科学,才能实现科学的本体化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科普服务发展与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欧美国家的科普场馆已经在探索面向学校、面向家庭、面向社区和面向社会的科普服务新模式,它们更加强调受众群体的“亲历”和“参与”,并提出了“体验型”的科学传播方式。本文是对国外科普场馆的科普服务新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介绍,以期为我国科普教育场馆服务内容的拓展与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张昀京 《科普研究》2009,4(6):58-62
本文从历史角度提出了科普的概念,认为科学普及是“科学”在社会中以各种方式产生越来越广泛作用并且引发反作用的过程。科普的历史属于文化史,在中国,“科学是在没有社会基础的条件下开始传播的,因此带有政府引领、精英实施、自上而下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