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2.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3.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4.
周程 《科普研究》2012,7(5):40-45
"科学拓展活动"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学学会、科学基金会之类公共团体开展旨在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增进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的科学传播活动的总称。科研人员有必要围绕自己所开展的研究平等地面向公众开展双向科学传播活动,也即开展科学拓展活动,这是由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科学拓展活动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在英美兴起,各国重视科学家与公众的对话交流主要是因为科学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科学决策需要公众参与。尽管日本大力倡导开展科学拓展活动的时间稍晚于英国和美国,但是不到十年科学拓展活动就在日本实现了体制化,尽管如此,但是真要把科学拓展活动抓好,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5.
创新科普形式 增强传播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军 《科普研究》2010,5(3):57-62
一般的传播模式由于传播链条太长,无法形成或较快形成反馈,缺少交流的亲切感与成就感,因而很难引起公众的学习兴趣。首都科学讲堂传播模式的成功在于它有一个“核心动力”——注重平等交流的现场活动,并通过沟通、对话、交流,调动公众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其主动地接受。最终,形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理解促述接受,接受又加深理解,进而带动周边“因素”形成良好的社会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6.
欧洲科学商店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商店是荷兰在20世纪70年代创造的,现在已扩展到欧洲许多国家。科学商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店,而是一种科学传播的理念和服务。它运用双向互动的科学传播创新机制,支持科研人员深入社区、拓宽研究范围;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和研究服务;为大学学生创造实践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参与科学商店研究项目的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市民和其他专业人员都可以从中受益。我国的科普工作可以借鉴欧洲科学商店的运作机制和成功经验,在建立全社会支持科普工作的机制和网络、创新社区科学传播活动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和参与度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黄婷 《科普研究》2011,6(1):58-62
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科技创新是创新系统中重中之重的一环。在现代社会,科学已经有别于过去的个人单干、英雄主义形象,它说到底是一项公共性的事业。从战略高度考虑,我们国家要在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培育丰厚的科学文化土壤,既能够维护科学家的自由探索的空间,使科学界英才辈出,又能够使科学与技术、经济紧密结合,并预防科技异化的负面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8.
李洋 《科普研究》2013,8(6):27-34
我国对科学的态度有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较晚,此领域的学者以及研究机构较少,已有研究较为零散。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已将民众对科学的态度列入科学素质的测评体系中,并且作为核心要素用于指导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本文拟从态度理论研究入手,对科学的态度研究(概念、影响因素及测量)进行回顾与总结,提出我国对科学的态度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许清 《科普研究》2009,4(1):52-57
欧盟实施《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的宗旨是促进科学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强化研究人员、企业家、决策者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拉近科学与社会的距离。这也是创建欧洲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欧盟的《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具有很强的欧洲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在整个欧洲层面上进行这个被民众普遍关注问题的研究,从不同国家得到互补的经验。目前在欧洲,科学与社会的含义己远远超越了人们常说的“科普”,它的研究领域和活动范围是不能仅以科学知识传播和普及来替代的。  相似文献   

10.
宗棕  刘兵 《科普研究》2012,7(6):40-45
对专业科学文本进行修辞分析和话语研究是科学修辞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揭示出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高士其科普文本的隐喻,探寻其科普作品隐喻生成的原因,揭示出科普创作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因素、意识形态的影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这些带有主观性的科普作品对于读者阅读、理解、接受和传播科学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立  陆小成 《科普研究》2009,4(6):28-34
和谐社会构建必然要求有序的和谐的公众参与。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和谐参与表现为促进科技政策过程的和谐、加强公众与政府和科学家之间的互动;培育理性并具有更高参与能力的社会公众等。加强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和谐参与,需要强化公众全面理解科学的教育;健全公众和谐参与的法律与制度体系;构建参与型科技政策文化;拓宽公众和谐参与的公共领域等。  相似文献   

12.
英文“科普”称谓探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科普一词大约出现在19世纪中叶,确切的年代还有待于今后去发现。科普观念的产生与科学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有直接的关系。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的提法始盛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其源头还要早。  相似文献   

13.
对科学的质疑、批判乃至否定制约和阻碍了科学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它们不仅在学界掀起对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挑战,而且在公众层面引发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及其社会价值的排斥。本文在考察制约和阻碍科学传播的社会文化思潮与科学传播的矛盾冲突基础上,为防范这些思潮对科学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面向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范式”已经成为科技传播研究的新兴传统,它与面向科学文化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普及范式”共同构成当今国内科学传播的两大传统。在一阶和二阶科学传播的基础上,以公民参与科学为核心的三阶科学传播日渐重要,并成为实现“四科两能力”的有效路径。根据科学传播研究的最新趋势,可将其扩展为传统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反思科学、公众参与科学、公共科学服务五个阶段,其共同构成科学传播结构化系统,实现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机统一,并为社会科学文化形成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在发达国家关于“科学素养”的讨论中,大众科学知识的核心通常是指科学家定义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2002年12月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的研讨会上,研究人员和实践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公众对研究的理解更多地与一些基本问题相关为公众提供清洁的饮用水、让公众了解未采取安全措施的性生活与艾滋病毒感染之间的必然联系等等。发展中国家促进公众对研究的理解的各种项目必须面向弱势群体,必须努力消除社会阶层与地域间的不平等。科学技术资源的分配在政策上不应无视差别地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6.
刘嘉麒 《科普研究》2012,7(5):29-30
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普及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巨大推动力,哪里的科普做得好,哪里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就快,人们的精神面貌就好。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必须加强科学普及,倡导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赋予或增添文化的科学内涵,以避免或减少庸俗文化的滋生和传染,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科学普及是亿万大众的事,其重要性几乎人人皆知,但实施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  相似文献   

17.
科学普及是劳动分工-社会分化的产物。劳动分工-社会分化孕育、造就出科学家阶层。自18世纪科学家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形成以来,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是科学家的重要社会职责。随着社会进步、信息和知识的增长,科学普及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可以缓解信息、知识分化的负面影响,是消除知识贫困的有效手段、途径,是社会整合不可缺少的重要社会基础。科学普及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的社会行动。科学普及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只有疏通科学普及社会渠道,让广大社会公众理解科学,才能实现科学的本体化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孝廷 《科普研究》2012,7(5):35-39
科学按照发生学的方式可以分为三大历史范式,即古典的博物学范式,近代的数理范式,当代的STS(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式。STS登上当代科学舞台,也经历了从领域到学科,再到交叉学科、超学科和科学范式的复杂进程。人类对科学的理解推进到STS阶段,其最深刻的启示在于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新的观念和视角方面。特别是其所提出的新的科学观又带来新的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19.
王以芳 《科普研究》2011,6(2):40-45
近几年,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科学博客浮出水面,逐渐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在线科学群体力量,在科学公共领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使科学家进入科学传播的媒介系统,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显示了"自媒体"越来越大的传播潜力。另一方面,它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便捷、高效的载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得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继而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尽管科学博客想取代大众传播媒介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汇流趋势已经在科学传播的变革中逐渐凸现。本文将从科学博客的现状、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研究科学博客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特色,探讨科学博客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20.
翟杰全 《科普研究》2012,7(5):62-65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研究的形态在20世纪后半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的科学需要面向社会和公众的开放,科学传播是推进并实现这种开放的重要机制和途径,而要促进科学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传播需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