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晓慧  詹琰 《科普研究》2010,5(2):24-29
科研人员博客虽然没有传播科学知识的义务,但是在规模日益扩大的科研人员博客中一我们能够看到其中包含着大量与科学相关的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向公众普及科学的作用。那么,目前科研人员博客向公众传达了哪些科学信息,他们的博客在科学传播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本文以科学网上的科研人员博客为例,通过对博客内容和个案的分析,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探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田宏 《科普研究》2007,(3):17-22
从科学文化传播涉及的公众、内容、变化、市场、平台、媒体、社会等7个方面出发,对影响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改进科学文化传播工作的思路,提出了公众远离了科学是市场角色缺失的一个必然结果的观点,指出了传播工作中加强平台和政策法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探讨科学传播从缺失模型到公众参与模型变迁的基础上,阐述了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给科学传播带来的挑战。本文在结合对转基因黄金大米引发的微博争端进行的实证研究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微博等社交媒体具有潜力成为公众参与科学的平台,但又不是一个现成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科学传播工作者需要正视这种情况,并尽可能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带来的条件,顺应科学传播向公众参与科学形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金涛 《科普研究》2016,11(1):82-87
科学媒介中心是帮助协调沟通科学家、媒体和公众之间关系的新兴组织,世界多国都先后在本世纪建立了自己的科学媒介中心,日本作为科技领先于世界的亚洲发达国家,也在2010 年筹备了科学媒介中心,虽然成立时间较晚,但该中心在2011 年“3·11”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事故中,发挥了及时有效的作用,奠定了其在日本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本研究针对日本科学媒介中心的运营机制和它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中采取的对应措施及其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孙静  汤书昆 《科普研究》2016,11(5):10-16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科学传播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作为即时通讯工 具用户排名前三的社会化媒体———微信媒介,可以尝试在新媒体环境下发挥自身优势助益科学传播,即通过“以科普 微信公众号为核心、以朋友圈与微信群为两翼的全方位互动辐射”模式,为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新模式的探索提供 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关茜  刘兵 《科普研究》2017,12(3):19-25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讨论“公众理解科学”的同时,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学者将视线转到“公 民理解科学”的讨论上。“公众理解科学”与“公民理解科学”两者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和重要差异的,这 种差异给出一种新的看待科学传播问题的立场。本文通过对于“公众理解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讨论,进 而对“公民”一词进行概念分析,讨论了公民教育与公众教育、公共教育等的差别。针对“公民理解科学” 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以公民的立场或视角看科学传播,与以往“公众”的立场看科学传播 的不同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2年以来,科学媒介中心在各国相继成立,本文选取其中范本——英国科学媒介中心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了其如何促进科学家与媒体间的沟通,增进两个群体间的理解合作。英国科学媒体中心为我国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应充分调动科学家利用媒体平台传播科学信息的积极性,在提高科学家沟通传播能力,培养记者科学思维和科学素质的基础上,建立两者有效沟通互动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任杰  刘萱 《科普研究》2016,11(2):24-30
科学传播受社会语境中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语境对科学传播的作用程度及效果在 不同的时间和区域中存在差异。在全球范围内,当前科学传播的社会语境共同经历着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转变、科学与 公众的关系转变,以及新媒体崛起带来的挑战。我国,一个地理多样性颇丰的国家,其经济、社会、教育、科技的发 展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上述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使得我国科学传播的社会语境在具有各国科学传播 社会语境共性问题的同时,带有着突出的本土特征。我国公众的科学传播需求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特征,新媒体技术 所带来的传播模式的跨越性变革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特征。基于上述考虑,我国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国特色的科 学传播策略,逐渐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各方参与的公众科学传播体系。本文关注社会语境对科学传播的影响,建议将 社会语境因素纳入科学传播研究视野,拓展多元社会语境中我国科学传播体系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罗勇  高云 《科普研究》2012,7(5):46-50
在气候变化科学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冲突问题,表现为与政治立场有关、与行业发展有关、与学术观点有关以及与媒体宣传有关的利益冲突等。为加强和改善气候变化科学传播,应进一步坚持以公众利益为优先的科学伦理;推动科研机构资源共享以及研究成果的透明化和公开化;要求科学家要为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的全过程负责;建立完善包括利益冲突公开和回避在内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道德规范;强调科学严谨的媒体职业操守;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从根本上夯实科学传播的能力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科学媒介中心是帮助协调沟通科学家、媒体和公众之间关系的新兴组织,世界多国都先后在本世纪建立了自己的科学媒介中心,日本作为科技领先于世界的亚洲发达国家,也在2010 年筹备了科学媒介中心,虽然成立时间较晚,但该中心在2011 年“3·11”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事故中,发挥了及时有效的作用,奠定了其在日本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本研究针对日本科学媒介中心的运营机制和它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中采取的对应措施及其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SAARC(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建立在不同的层次上,比如社会、文化、政治、宗教、科学、经济和自然,这些层次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共享、交换、互动和沟通可以说是该地区全面发展进程的一个转折点,而在这一点上,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各种不同的项目和活动被采纳,用以把科学带入到大众的生活,并且在他们心中培养对科学的喜爱,但是通常可以看到,所有这些层次都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并且几乎没有什么互动。当下的研究显示了在这些国家中流行的一系列科学传播模式和方法,并且试图确认出某些共同思路,以使这些国家具有更多的互动、增强相互沟通,这样他们也得以共享科学知识和科学智慧的力量。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南盟地区,比如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斯里兰卡,科学传播借助各种媒介进行——出版、广播,数字化、民间的和交互的活动,而看起来,我们还有必要投入更多的努力,使得这些国家极为糟糕的科学素养水平能够得到提升,能够根除迷信,并且让公众对科学具有基本的理解。充分利用诸如欧盟第六框架这样的项目,尤其是指向欧盟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科学合作(包括科学传播)的项目,现在正是时候。这些层次之间的密切交流和沟通将让各个层次彼此呼应,也铺平了增进了解与合作,以此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面向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范式”已经成为科技传播研究的新兴传统,它与面向科学文化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普及范式”共同构成当今国内科学传播的两大传统。在一阶和二阶科学传播的基础上,以公民参与科学为核心的三阶科学传播日渐重要,并成为实现“四科两能力”的有效路径。根据科学传播研究的最新趋势,可将其扩展为传统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反思科学、公众参与科学、公共科学服务五个阶段,其共同构成科学传播结构化系统,实现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机统一,并为社会科学文化形成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中西典型城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宏斌  张超  何薇 《科普研究》2008,3(6):65-80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列出了四大重点人群,其中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是四大重点人群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科学执政、科学管理,而且对全体公民提高科学素质也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和影响.通过对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科普需求的典型研究,初步了解领导干部与分务员的科普需求,寻求对干领导干部与公务员有效的科技传播方式,从而保证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不断提高.本课题研究选定了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城区(分别为成都市金牛区、武汉市武昌区、苏州市高新区与沧浪区)进行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需求问卷调查.本课题通过分析后得出我国东中西典型城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需求途径、内容和需求度的特点,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周程 《科普研究》2012,7(5):40-45
"科学拓展活动"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学学会、科学基金会之类公共团体开展旨在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增进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的科学传播活动的总称。科研人员有必要围绕自己所开展的研究平等地面向公众开展双向科学传播活动,也即开展科学拓展活动,这是由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科学拓展活动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在英美兴起,各国重视科学家与公众的对话交流主要是因为科学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科学决策需要公众参与。尽管日本大力倡导开展科学拓展活动的时间稍晚于英国和美国,但是不到十年科学拓展活动就在日本实现了体制化,尽管如此,但是真要把科学拓展活动抓好,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5.
昌晓红 《科普研究》2011,(Z1):33-36
2010年"伪养生"等现象震惊了医学界,本文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分析医学科普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医学科普应由医学专业人士来做,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公众易于接受,政府支持是医学知识传播的组织保障,大众媒体是医学知识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斌 《科普研究》2011,6(4):18-22
启蒙的两个特征是新观念出现及其迅速的世俗化。科学传播是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蒙有助于科学传播的实现,是公众参与科学的前提和起点。基于启蒙与科学的关系,科学传播应该推动全方位的科学启蒙。在反思启蒙的基础上,科学传播应该倡导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本土启蒙提供实践经验和积累;应该推动精英文化与草根社会的结合,实现中国文化重建和人的现代化,完成启蒙。  相似文献   

17.
从传播要素演化的角度探讨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书昆  张勇 《科普研究》2011,6(3):14-19
科技博物馆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和公众需求的变化,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实践也在变化,包括传播过程中主客体界限的模糊化、传播媒介运用的多元化等。本文试图对科技博物馆的传播活动进行要素解构,分析其传播要素的演变过程,并从传播要素演化的角度来探讨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的模式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8.
罗子欣  张放 《科普研究》2013,8(5):25-29
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搜索引擎以及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等自媒体应用,人们获取科学信息的能力与速度有了大幅提高。传统强调科学信息传播的“科学普及”,逐渐被强调从受众出发的“科学传播”所替代,后者更加注重传播过程的趣味性、情节性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力。科幻小说在传播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与知识方面,尤其符合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显现出其他通俗科普读物难以匹及的科普功效。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拟借助说服传播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将其中的AMO (能力、动机、机会)三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对科幻小说科学传播影响力的提升提出了分众化、娱乐化、多媒体化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科学中心展览和教育资源及公众教育形态的基础上,提出常设展示项目是科学中心对公众进行科学传播的一度科普资源,适用于公众的非正式教育。青少年是科学中心的主体受众,为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需加强对他们的非正规教育。对常设展品展项进行教育资源二度开发,组织形式多样、开放灵活的面向不同年龄和知识层面的青少年的教育活动,是科学中心对青少年实施非正规教育的重要途径。作者以广东科学中心常设展示项目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为例,探讨与教育系统合作的面向青少年学生的科学中心常设展示项目二度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十环节"模式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