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英文“科普”称谓探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科普一词大约出现在19世纪中叶,确切的年代还有待于今后去发现。科普观念的产生与科学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有直接的关系。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的提法始盛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其源头还要早。  相似文献   

2.
美国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学者J.D.米勒教授首创了公民科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估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提供了有效工具.本文论述了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与演变历程及其国际应用,并揭示了其对我国当前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建设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面向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范式”已经成为科技传播研究的新兴传统,它与面向科学文化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普及范式”共同构成当今国内科学传播的两大传统。在一阶和二阶科学传播的基础上,以公民参与科学为核心的三阶科学传播日渐重要,并成为实现“四科两能力”的有效路径。根据科学传播研究的最新趋势,可将其扩展为传统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反思科学、公众参与科学、公共科学服务五个阶段,其共同构成科学传播结构化系统,实现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机统一,并为社会科学文化形成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最近1/4个世纪以来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以下简称PUS)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我们通过对科学素质、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与社会三个范式演变的回溯,展现了讨论是怎样随着大型的公众认知调查而发生变化的。正如“部落身份”的标记一样,此处的称谓变化值得重视。每个范式构造问题的方式不同,摆出了其特有的问题,提供了首选的解决途径,并且在修辞上表现出是对前一范式的“进步”。我们认为:“缺失概念”的争论反映了对专家们常识概念的合理批评,但是却把争论的问题与方法方案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5.
刘兵  江洋 《科普研究》2006,(1):41-46
随着公众理解科学理论的发展,在"缺失模型"显示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之后,各国开始探索让公众参与决策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公共性事务的方式,共识会议就是其中一种很具代表性的尝试.本文以日本200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共识会议作为案例,对其背景、主要内容、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讨论.这种研究从一个特定的方面使我们对于日本公众理解科学实践有所认识,并可带来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话题,站在不同的立场,可以引发相当不同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8.
韩扬眉  诸葛蔚东 《科普研究》2017,12(4):17-24,76
在哥本哈根、南非、巴黎等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使得“气候变化”问题关注度日益高涨,学术 界也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研究。在西方,气候传播经过近50 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领域和 学科体系。那么近十年来,国际上气候传播的研究程度如何?都在关注哪些议题?学者的分布和合著状况怎 样?本文以《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两本SSCI 期刊在2006 年至2015 年所发表的以“气候传播”为 主题的学术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文献类型、发表年份、国家/ 地区分布、发表机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 理论运用、合著情况、关键词等方面建立类目,进行定量地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的学术研究伴随 着相关会议热点起伏,不具连贯性和系统性;“媒介”是气候传播框架与话语的制定者之一、多元化传播者 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以及公众的态度与行为是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公民科学素质测量,米勒体系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三维结构,发展为实践中的二维结构,甚至转向对科学知识测量单一维度的倚重,反映出米勒体系的理念内涵——传统的科学观以及基于公众缺失的公众理解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它分为3个阶段,即科学素养(迄于20世纪8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科学与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同时可以看出,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3个“范式”之后,作者不禁发问: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12.
科学传播的挑战:“欧洲研究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2005年在欧洲32个国家进行的公众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反映了当今欧洲公民认知科学和技术的方法。文章还将此次调查与美国和中国近来开展的类似调查进行了比较。在此背景下,文章提出了当前欧洲科学传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文中还就欧洲委员会(EC)近期为了推进整体传播,以及科学传播所开展的活动进行了介绍。欧洲委员会研究理事会正积极参与到将欧洲委员会资助的研究项目成果传播给媒体和一般公众的活动当中。为了使得研究工作的目标和结果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流获得公开,研究项目协调人和团队领导人得到了各种支持和帮助。文中还提到了欧洲委员会用以加强对研究成果进行传播的具体措施,如在布鲁塞尔召开的“2005欧洲研究传播”会议。  相似文献   

13.
王以芳 《科普研究》2011,6(2):40-45
近几年,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科学博客浮出水面,逐渐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在线科学群体力量,在科学公共领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使科学家进入科学传播的媒介系统,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显示了"自媒体"越来越大的传播潜力。另一方面,它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便捷、高效的载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得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继而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尽管科学博客想取代大众传播媒介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汇流趋势已经在科学传播的变革中逐渐凸现。本文将从科学博客的现状、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研究科学博客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特色,探讨科学博客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公众理解科学”一词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有公众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其表现往往带有社会行为的特征, 有主导人物、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活动储备。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不断发展的经验性社会研究领域。本文重在论述后者的演变, 它分为 3 个阶段, 即科学素养 ( 迄于20世纪80 年代) 、公众理解科学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和科学与社会 (20世纪90年代后) 。这里称谓的变化不容忽视。各阶段的陈述均包含针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症结所做出的专门判断, 特别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优先考虑的介入策略; 同时可以看出, 各阶段之更替在修辞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进步”。比较此 3 个“范式”之后, 作者不禁发问: 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真的有什么进步吗?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回顾了“公众理解科学”概念进入中国15年以来引发的讨论和开展科学素养调查的情况。作者探讨了科学素养概念形成的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国家对科学素养关注点的差异。文章对调查指标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提出了建立适合中国社会形态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同时,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调查中需要改革的思路。建议通过1至2年的努力建立既能够进行国际横向比较,同时能够进行国内发展趋势的纵向比较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馨文  诸葛蔚东 《科普研究》2017,12(1):12-21,94
《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是涵盖科学技术与公众互动关系各方面研究 成果的学术期刊,具有深远国际影响。本研究以2005 至2014 年间SSCI 期刊《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刊登的所有文章为研究对象,综合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研究样本进行计量统 计和内容分析,并分析数据,讨论近十年科学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热点和趋势,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方法、 作者和国家分布、引用、被引和共引网络等类目。本文希望通过对最近十年的文献分析,不仅在宏观上看到 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变化,也能从相对微观的研究议题、涉及学科和研究方法等维度总结出特点,为今后公众 理解科学特别是中文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发达国家关于“科学素养”的讨论中,大众科学知识的核心通常是指科学家定义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2002年12月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的研讨会上,研究人员和实践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公众对研究的理解更多地与一些基本问题相关为公众提供清洁的饮用水、让公众了解未采取安全措施的性生活与艾滋病毒感染之间的必然联系等等。发展中国家促进公众对研究的理解的各种项目必须面向弱势群体,必须努力消除社会阶层与地域间的不平等。科学技术资源的分配在政策上不应无视差别地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8.
怒江水电开发争议对“公众理解工程”的启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沛  饶芳  屈璐璐 《科普研究》2007,2(4):42-46
"公众理解工程"分化于"公众理解科学",但已被作为独立、完整的社会政策概念提出。本文以怒江水电开发争议为例,阐述了大众媒体上的工程争议对公众理解工程的启示,同时指出在其争议传播体系中的信源、信道、信宿3个环节也分别存在不利于公众理解工程的局限,需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9.
徐凌  蔡仲 《科普研究》2014,9(4):45-53
探讨公众参与香山科学会议对于促进科学传播的意义;区分了初步的和深入的参与,以及相应的初阶的和高阶的传播,论述了公众参与和科学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交相促进;进而,在实践层面,分析了高科技内容不应成为阻碍科学传播的理由之原因,就公众逐步深入地参与会议提出了初步设想,并阐述了在会议原有功能基础上的制度创新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0.
蒋怒雪  张磊  靖成 《科普研究》2017,12(6):51-61
公众科学活动是让公众通过系统的采集数据和观测自然现象等途径来参与科学项目的过程。环境教 育作为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已越来越被教育从业人员所重视,其教育价值日渐凸显。 本文尝试着对以自然观测为主体的环境教育项目进行实证研究,以“春燕调查”项目为例,将公众科学活动 与本土的自然资源相结合,剖析项目的设计思路和评估框架,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的实施 效果数据加以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项目的设计和资源包进行修订及二次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