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非电类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涉及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知识,不仅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而且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和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内容多与学时少"、"学好与用好"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提出了八点改革措施,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学改革、建立与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关联的应用型专业体系等目标起到一定的积极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的整体水平对于学生后期机电知识的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电子技术执行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提高对"电子技术"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子技术知识、提升学生的电子技术学习水平。针对此,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文章在详细阐述"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学生学习"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的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敬伟  高丽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Z1):183-185,188
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少学时"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论述了少学时"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如:多媒体教学引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性;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等等。另一方面提出了该课程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件的设计要注重科学性、实用性;需要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根据我院电子技术课程学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的特点,在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学时安排和内容上,作了更为合理的设置,并将实验单独设课,同时开展电子技术应用第二课堂,实验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效。使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利用MOOC教学资源,将翻转课堂和PBL教学法引入"模拟电子技术"课堂教学,在学时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并不减少教学内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团结协作以及表达能力等.  相似文献   

6.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过程是工程思维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完成系统方案设计、原理电路设计仿真与硬件测试、最终完成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撰写."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学时安排、学生人数、以及所需工程知识与技能的碎片化都使它更适合使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本文根据内蒙古工业大学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进行混合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具有实用性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教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我校人文学院、工商学院和外语系等一些文科类(或文理结合类)专业,都相应开设了《电工学飓程(70学时)。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面的需要。由于电工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即使是文科类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也不可避免地会用到许多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如商务秘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将会碰到某些电工电子器件、设备等业务活动;外语专业学生也会遇到一些电工电子技术方面资料的翻译工作。所以让文科类学生在校期间适当地学习和掌握一些…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兴趣,本文详细介绍Multisim10在模拟电子技术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教学实例阐述Multisim10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和实际意义.实践结果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Multisim10进行电路的仿真分析与计算,使得理论教学更加直观、灵活,从而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通过多媒体手段,在"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正弦波振荡器章节的教学中导入演示实验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学生在经历课程实验时可以有机地联结新旧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在工程上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视觉教学素材信息量大,也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面向非电类专业的少学时电工学课程,针对该课程学时少,教学内容多、广度大以及学生重视不足等问题,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和改进.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兼顾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多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习兴趣,精讲多练,加强课程实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改变传统单片机实验教学平台扩展资源和创新性不足,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STM8S单片机的教学平台,以满足持续创新的嵌入式系统开发需求。本文阐述了STM8S单片机的特点和平台的具体实现方案,并分析了该平台在单片机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索地方高校信息与控制工程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本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构建以培养学生工程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教学理念、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模式、质量控制等的“三层递阶式”实验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航空装备检测实验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学员只动手不动脑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2个主要方面来改革航空装备检测实验教学的方案,构建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的实验教学系统,并详述了虚拟实验硬件平台及软件平台的构建方法,给出了测试示例,同时阐述了虚拟仪器的优越性以及将虚拟仪器技术应用于航空装备检测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PXI的虚拟测试系统教学实验平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加强和改进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利用PXI总线仪器和高效的Labview图形化虚拟仪器编程语言,开发了基于PXI的虚拟测试系统教学实验平台。阐述了基于PX泊测试系统实验平台的基本组成、实现方法,介绍了测试系统教学实验平台的功能,并对该实验平台的改进和扩展提出了一些构思。  相似文献   

15.
多电飞机技术是航空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对航空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而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多电飞机供电系统实验因具有危险性高、实验成本高等特点,使得无法以真实系统开展实验教学。本文以多电飞机供电管理和故障重构实物实验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手段,构建并分析了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系统,探索航空电气类课程个性化、泛在化实验教学新模式,该虚拟仿真实验对提高航空电气领域专业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目前控制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及现状,提出了一种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方案。将20-sim软件与自动控制类课程实验教学相结合,建立数学模型与元件,元件与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并通过实际案例阐述虚拟平台在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该实验平台具有开放性,便于开发综合性、自主性实验,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为克服传统电力电子实验平台不能满足高阶、创新实验教学要求的缺点,采用HIL技术设计了电力电子教学平台,改革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构建了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综合训练3 个层次,培养学生的掌握电能变换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提升学生的解决复杂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所设计的实验平台不需要传统HIL技术中高速采集卡和I/O接口板,采用串口通讯实现物理部分和仿真部分之间的数据交换,虽然会增加一些时间消耗,但极大地降低了实验平台的建设和运维成本,更适合本科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目前国内外高校物理实验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结合现代物理电子技术、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与构建了智能化开放物理实验系统。此系统融合了传统教学的功能和现代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创新研究实验、开放实验、远程实验、仪器共享及实时互动等功能。此系统丰富了教学资源、构建了适应于各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在提高面向大面积学生的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此智能化系统的构建思想、系统的结构、运行原理及在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本科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本文以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为例,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以电力系统综合实验为例,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研究构建实验教学系统;提出以生为本的递进式实验项目内容设计,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研究充分考虑到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普遍性与推广性,对其他学科和专业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目前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实验教学环节是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采用高效的实验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对现代高校如何有效进行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元认知理论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引入认知中的闭环自我检验策略监督并强化学生的实验学习评价过程,加深对于课程的理解、掌握和创新。并基于该元认知理论实验教学方法,以通用型实验系统为例,研究了该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实验能力的作用。通过对大量学生的教学实验结果抽样对比验证,证明了本文提出方法的先进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在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参与实验的学生均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