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李淼 《中州煤炭》2018,(10):55-59
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发生和活动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数量、密度和规模。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地形高差大、地质条件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极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通过对山西省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发现山西省地质灾害的主要控灾因素是地貌、年均降雨量和坡度。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内,黄土地貌是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降雨是山西地质灾害的重要的诱发因素,区域地质灾害密度与区域年均雨量关系密切。全省年均降雨量低于400 mm和高于800 mm的地区基本不发生地质灾害;年均降雨量在450~600 mm地区最易发生地质灾害,其中年均降雨量在500~600 mm地区最易发生崩塌和滑坡灾害。地形坡度和崩塌呈明显的相关性,是影响崩塌发生的最主要因素。40°~50°坡角度是大型滑坡的高发区;当坡度大于50°后,大型崩塌的数量随着坡度的增大呈指数式增加。研究对山西省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属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2%,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威胁重。研究基于2015年底的山西主要地质灾害统计数据,分析研究了山西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山西主要地质灾害隐患以小型崩塌地质灾害为主,占全省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71%。临汾市、吕梁市、忻州市灾害隐患点数量最多,阳泉市数量最少。全省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和滑坡为主。泥石流灾害的死亡人数最多、死亡率最高,占因灾死亡人数的63%。临汾因灾死亡人数占全省因灾死亡的60%。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地分布在黄土高原地貌、松散土岩体、450~500 mm降雨量地区。盆地地貌、岩浆岩体、小于400 mm降雨量地区隐患点数量最少。全省79%的泥石流灾害隐患为自然因素诱发,44%的崩塌灾害隐患为人类活动产生。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地质条件复杂,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是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占全部地质灾害类型的95%,其分布也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点。将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分析了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相关因素,为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大气降水、地质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发生的前提是需具有特定的地形地貌条件,其次受工程地质岩组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制约,在此基础上,由降水、人类工程活动共同引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拟建的曲里铁锌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和拟采取的开采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曲里铁锌矿区现状下未发现地质灾害;本次矿山建设有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矿山建设本身有遭受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且危险性为中等。本次评价工作对该矿山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布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洋河流域地质环境脆弱,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在分析该流域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基础上,总结不同区段的地质灾害形成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育地质灾害113处,类型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泥石流,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时间上多发生在5—8月降雨充沛期,空间上具有沿河流两岸呈带状分布、沿交通道路呈线状分布、沿矿区和构造叠加区呈密集片状分布的特征。地质灾害形成模式受控于地质构造、斜坡结构、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孕灾条件,而人类工程活动、降雨等诱发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关键。根据孕灾条件和诱发因素的耦合关系,将研究区划分为14个地质灾害形成模式分区,并归纳出软弱岩切层滑移型滑坡、硬岩夹软弱层顺层滑移型滑坡、沿基覆界面蠕滑—拉裂型滑坡、高陡硬岩拉裂—倾倒型崩塌、软硬岩互层软弱基座拉裂型崩塌、溶蚀—重力型岩溶塌陷、沟谷侵蚀基底型泥石流等7种地质灾害形成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区内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信阳境内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规模虽小,但危害较大,其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连续强降水或暴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主要因素;地裂缝的形成和发展受新构造运动控制.工程措施与群测群防相结合是防治地质灾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戴兴  杨国芳  陈鑫 《中州煤炭》2021,(5):68-72,96
陵川县为山西省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县区之一,通过实地测量、调查评价和综合研究等手段,在概述县域自然地理条件及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县域内已有的地质灾害特征和类型,该县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隐患、滑坡隐患)、泥石流和地面塌陷。重点研究了不稳定斜坡隐患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即地形、物质、降水、人类活动条件,同时研究了不稳定斜坡发育的时间和空间规律,可为研究县域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发育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引洮工程是甘肃省中部地区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是以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为水源,重点解决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缺水问题。该项目行政区划上涉及卓尼、临洮、渭源、定西、陇西和榆中等6县,工程涉及范围跨西秦岭山地、陇西黄土高原和马衔山—兴隆山山地3大地貌单元,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黄土湿陷等,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本文通过大量的野外观察与现场调查,对评估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泥石流进行了评估,结合供水工程主要为线性工程和泥石流分布特点,将其评估范围向渠道两侧适度扩展,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六盘水市是贵州省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这些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活动频繁和危害程度大的特征。本文在对该市地质灾害现状阐述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成因,对该市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政策建议,为该市防灾、减灾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据调查 ,全省自 1990年以来 ,发生有一定规模、有资料记载的地质灾害 36 83起 ,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总规模约 3亿万立方米 ,造成 2 2 5人死亡、90 9人受伤、2 6 0 83户房屋倒塌或开裂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 8.44亿元 ,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40万元。我省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明显的分布规律 ,即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鄂西山区和鄂东南地区 ,其中鄂西山区最为严重 ,主要以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的不利 ,自然因素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为主。我省另一地质灾害严重的…  相似文献   

11.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矿山数量众多,长期的采矿活动给全省地质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矿山地质灾害。研究发现,山西矿山地质灾害以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为主,崩塌和滑坡灾害主要以小型为主,地面塌陷以小型和中型为主,地裂缝以中型和大型为主。煤矿山、铝土矿山、铁矿山地质灾害均主要以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为主,铜矿山地质灾害主要以崩塌为主。矿山地质灾害以小型和中型地质灾害为主,大型地质灾害以地裂缝为主,小型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为主,中型地质灾害以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为主。煤矿山和铝土矿山地质灾害均以小型地面塌陷和大型地裂缝为主,铁矿山地质灾害以小型地面塌陷为主,铜矿山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为主。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晋城和阳泉矿区,滑坡灾害主要分布在离柳、西山、乡宁、汾西矿区,崩塌主要在大同、离柳矿区。  相似文献   

12.
矿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通过对矿区野外实地调查,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少、危害小;采空区面积小,采动影响较轻;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预测评估,矿区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较严重。综合分析预测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将矿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确定地质灾害及影响或破坏的土地资源作为治理防治对象,并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的防治工程措施。研究可为指导矿山开拓开采、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作,为自然资源和环保主管部门矿政管理和日常监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地质灾害特征及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已严重危及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制约了辽宁的经济建设与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辽宁省近年来地震、活动断裂、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以及滑坡、崩塌和土地沙漠化等地质灾害的特点及分布规律,指出了辽宁省在地质灾害研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以收集资料、野外地质调查、卫星遥感、建立预测数学模型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新的研究路线.采用这种研究路线可以避免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可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研深度,提高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矿区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及地理影响科学评价,实现资源开发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协调发展,本文结合山西省矿区地质灾害现状,针对矿区地质灾害数据信息化建设、智能化查询及地理影响评估的需求,将矿区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合起来,保证信息的实时更新。基于web GIS,采用分布式数据库以及B/S 架构实现系统在线运行,对矿区地质灾害信息的查询检索、统计分析、核密度分析及地灾危险性分析等功能进行设计开发。本文基于系统处理结果分析了矿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得到如下结论:(1)地形、植被覆盖度以及人类活动是影响地质灾害的发育重要因素,但其对不同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程度不同;(2)就灾害点危险性而言,崩塌灾害是山西省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地裂缝灾害虽然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但其平均危险性较低。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项目区内采空区的分布范围、影响程度以及现状,采用物探勘查推断采空区位置,结合钻探工作验证物探勘查成果的正确性,推断拟建项目区所在区域的地质灾害类型为采空区及上部岩层变化引起地面塌陷及地裂缝。基于此,提出了项目建设相关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地面沉降监测、注浆治理、建筑物的安全技术以及禁采措施。研究为勘查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拟建建筑物的地基稳定以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其引发的地质灾害一直是制约部分地区发展的瓶颈。以人口较为密集的河南省济源市玉川产业聚集区内的矿山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野外实地调查、综合研究等方法,总结了研究区内比较典型的地质环境问题,即露天采坑、渣堆、废弃石料厂、废弃石灰窑、废弃平硐、采空区、地面塌陷等,并且以比较典型的 NJ4′治理区为例,该区内发育地质灾害主要有露天采坑7个、渣堆7处、废弃石料厂4处、废弃石灰窑11座、废弃平硐12处、采空区3处、地面塌陷坑2处。采用“采空区浅部回填,深部地表设置警示牌+高陡边坡上部大坡比放坡回填至坡脚+采坑内挖高填低呈斜坡平整+截排水+道路+覆土植树+灌溉工程”的综合治理对策,为与该地区相似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面塌陷是采空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多发性、隐蔽性等特点,危害大且难以治理。针对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危险性预测因素复杂性和相关性的特点,结合陕西省神木市某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的实例,使用Stacking算法组合单一算法,综合分析地面塌陷影响因素,将采空区实测数据代入模型进行分析,对比单一算法的随机森林、提升树、逻辑斯谛回归预测模型,并将Stacking算法与各种改进的Stacking算法进行对比,对地面塌陷进行预测,建立了地面塌陷危险性评判模型及评判指标,为预测采空区引发地面塌陷灾害提供科学的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运用Stacking集成学习方法的组合模型,预测精度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