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日前,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中国矿业大学"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进行了论证,最终一致同意该实验室建设计划方案。据悉,"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以1998年被原煤炭工业部批准的"矿业安全工程"国家煤炭工业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和"安全管理工程"博士点学科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2.
加快新时代煤炭行业安全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对于缓解现阶段煤炭行业安全发展相关专业人才的紧缺、供给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基本形势以及亟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现状;在总结国内安全学科发展过程中教学、就业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上,以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煤炭行业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加强行业使命教育,注重工程实践,拓展行业安全发展需要的新专业,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搭建更好平台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为适应工矿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胜任力冰山模型,构建全方位的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表明: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表层能力、个人属性为浅层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发展能力为深层能力;通过对课程体系中创新能力和个体属性课程的加强,形成了全方位应用型安全工程课程体系,为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研国内不同行业的若干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力学类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情况,并对调查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对比,提出了力学类课程与安全工程技术、职业安全检测技术、劳动保护与器材、安全人机工程等几方面有紧密的联系。揭示了力学是安全工程和技术科学的重要基础,同时指出力学类课程作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在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文中还对安全工程专业各具体分支的力学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工程教育强国的国家战略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着眼于破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难题和提升煤炭行业企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煤炭行业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承担了新的责任与使命,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分析煤炭行业校企合作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探索了新时期解决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以煤矿总工程师培训为主线的行业员工来校培训模式、以"力行计划"为主导的学校教师企业挂职指导模式和以卓越采矿工程师培养为主体的校企协同学生培养等三种校企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了校企合作向深层次领域延伸。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目前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测绘工程专业国家和省级"卓工试点专业"质量工程项目,探索卓越测绘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构建了应用创新型测绘人才培养中实践性教学的新体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测绘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由高速发展过程向高质量发展过程转变,各行业对安全工程类人才需求将日益扩大,尤其是对安全工程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为急迫。通过对安全工程类人才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安全工程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以工程实例为主要培养模式,对安全工程类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开展了《矿井通风与安全》的工程实例课,通过矿井通风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的工程案例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其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文中结合近几年来对多个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的教学实践,首先分析了当前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教学条件不适应现代测绘学科发展趋势;教学方式单调;实践环节薄弱;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针对"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进行理论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测量学》教学内容体系;重视教学效果,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进行课程考试改革,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对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结合某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设的改革和实践,对"三岗并举、六方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六阶段、双柔性"教学组织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旨在对研究同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职测绘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明  李明 《地矿测绘》2010,26(2):44-46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绘专业所构建的"学做相融,全真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结合高职测绘教学的特点,阐述了其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以便为高职测绘类专业的办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大学教育背景下,专业竞争的核心就是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课程体系架构创新、特色专业创新四大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涵盖应用型和学术型专业人才。文章重点阐述了会计学专业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校外实习实践是高校培养和提升工科专业学生工程素养的桥梁和纽带。本文立足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科,依照国际工程教育的培养体系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科特色,着重探讨和实践了我校适应卓越工程人才和国际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思路,加强校企实践过程人才培养的融合与互补的实践过程,共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实习企业科技创新及资信提升的共赢效果。  相似文献   

13.
《煤》2016,(10):62-63
文章针对煤炭行业产能过剩条件下,矿业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出现的就业难问题,介绍了陇东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建立以提高就业为导向的第二课堂的做法。认为从适应行业需求和提高就业角度出发,增设不同的专业基础课模块群,供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取向及社会需求自主选择,同时辅以强化相关人文素质的培养,将有利于扩大矿业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革命4.0、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中国教育新工科改革等新形势下对矿山安全工程方向研究生的需求,对非金属矿、金属矿、煤矿、建筑、制造业、服务业、教育、学术研究、化工、电力、烟花爆竹等11个行业50余家单位进行了调查、实地考察及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形势下矿山方向的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亟待修改与完善,其中较为关键的部分即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授课模式需进行较大革新,新的课程体系中要融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相关知识体系,研究生授课模式应由单个老师在教室的传统传授形式逐步向多个教师团队通过专题讲座、慕课、微课堂、线下远程视频、现场实地考察讲授等多种途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在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主办的第六届江苏科技期刊"金马奖"评选活动中,《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荣获"精品期刊奖"和"创新团队奖"。为贯彻江苏省科协关于"鼓励、支持各级学会规范设立专业科技奖和人才奖,积极举荐和表彰专业科技人才"的指示精神,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开展了第六届江苏省科技期刊"金马奖"评选活动,共评出"精品期刊奖"20项、"特色期刊奖"20项、"活动策划奖"5项、"品牌传播奖"5项、"创新团队奖"16项。《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工程索引》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相似文献   

16.
针对黑龙江东部地区煤炭资源现状,在科学开采的理念指导下,调研国内知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以黑龙江工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发展现状为例,提出了学校采矿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暨培养面向地方煤炭企业的现场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此提出了校企"无缝对接"合作模式,探索出适合该校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为学校日后采矿工程专业立足和发展走出适合自己的独特道路。  相似文献   

17.
刘智灵  孙晋龙  栗继祖 《山西煤炭》2010,30(1):43-44,50
分析了我国安全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借鉴国内外本学科经验、强化人才培养的创造性、完善学科培养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文中根据测绘行业对生产一线人员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结合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10余年的教学改革成效,通过行业调研、归纳总结、缜密分析,构建了适合高职高专工程测量技术专业"3.5+1.5+1.0"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探索了实施该模式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关英春 《煤矿安全》2020,51(7):252-254,264
探讨了基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优势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新型模式。论述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基础科学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与技能培养和生产、教学、科研融合培养创新人才3个方面阐述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2月11-12日,2011科学采矿论坛暨第十六届矿压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安全监察局、中国工程院、煤炭工业协会、煤炭高校、科研院所、煤炭企业等领导、院士、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300余人参加了论坛研讨会。此次论坛由《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编辑部主办,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协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