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屯兰选煤厂原煤筛分浮沉试验的基础上,对各粒度级和各密度级煤中的汞含量进行测试,分析汞在煤中的赋存规律,建立了煤中汞含量与密度和灰分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对该选煤厂,原煤中汞含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随粒度增大也增加,但略有起伏;汞含量与灰分的相关性大,且变化趋势与密度相似.  相似文献   

2.
芦岭选煤厂入洗原煤泥化严重,通过对入选原煤的粒度组成和浮选系统的煤泥的粒度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煤泥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颗粒的粒度分布和煤泥中的矿物质种类和含量.通过方案的比较分析后对煤泥水处理系统进行了改造,使浮选精煤的灰分得到一定的降低,提高了精煤的产率和回收率,提高了选煤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以昭通盆地软褐煤为基质,在其他模拟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将褐煤粉碎至20目、60目、100目和200目进行褐煤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通过分析产气量、气体组分和VFA含量在褐煤生物气产生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研究褐煤粒度对生物气生成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褐煤粒度减小时产气量明显增大,但当褐煤粒度大于100目时,不会明显改变褐煤产气量。粒度不同时,褐煤生物气中甲烷含量差异不明显。粒度减少会导致VFA含量的增加,当粒度大于60目时对VFA含量的增加作用明显。但从100目增加到200目时VFA含量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超声-混酸法提纯微晶石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混酸法对湖南郴州微晶石墨进行了提纯实验,通过XRD、SEM和激光粒度分析等测试手段对提纯前后的样品进行了物相、形貌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优化的提纯工艺可将微晶石墨固定碳含量从81.54%提高到99.97%;超声处理不会显著影响微晶石墨的层状结构,但颗粒因机械效应和空化作用而破碎;随着超声时间的增加,微晶石墨粒度逐渐减小,颗粒表面变光滑,固定碳含量也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5.
对煤粒瓦斯解吸的各种经验公式进行了综述分析,探讨了其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了对比分析。选取不同粒度煤样在空气中进行瓦斯解吸实验,用不同的经验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指出了描述不同粒度下瓦斯解吸的最佳经验公式,这为计算瓦斯含量、瓦斯涌出量提供了依据,对进一步研究瓦斯解吸规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文介绍人用筛分法和Rise-2002型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了煤样的粒度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大颗粒煤粉符合Rosin-Rammler分布,-180目细煤粉符合正态分布.根据粒度分布,在3个不同半顶角θ的料斗中测定了粒度和湿含量对煤粉质量流量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了煤粉粒度和湿含量在不同半顶角θ的料斗中对质量流量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7.
选取最大标称粒度为25mm、13 mm和6 mm的煤样进行全水分测定的比较分析试验,探讨了影响煤中全水分含量准确测定的因素,并阐述了在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全水分的测定期限、检查性干燥、加热干燥温度与时间等事项。试验数据表明:粒度25 mm与13 mm、6 mm的煤样试验数据之间具有明显性差异,而粒度13mm与6mm的煤样全水分测定值之间不存在明显性差异;采用最大标称粒度25mm的煤样进行全水分含量的测定具有可行性,但仍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甘肃某超低品位钒钛磁铁矿样品采用化学多项分析、X荧光光谱分析、显微镜下鉴定及MLA矿物自动分析仪等手段进行了化学和矿物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金属矿物含量较少,仅占9.06%,非金属矿物广泛存在且种类复杂;磁性铁和钛铁矿含量较低;磁铁矿粒度较细,且与钛铁矿共生关系较为紧密,钛铁矿及其集合体粒度相对较粗;主要非金属矿物橄榄石、角闪石、辉石和长石等粒度较粗。该研究结果为该矿区钒钛磁铁矿评价以及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钒钛铁精矿和煤粉为原料, 聚乙烯醇为粘结剂,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铁精矿粒度、粘结剂加入量、压强、水分含量等因素对钒钛铁精矿内配碳球团抗压强度和下落强度指标的影响, 并对其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球团抗压强度的主次因素依次为粘结剂加入量、压强、铁精矿粒度、水分含量, 影响球团下落次数的主次因素依次为粘结剂加入量、水分含量、铁精矿粒度、压强。得出优化的压力成球工艺参数为: 铁精矿粒度-74 μm粒级占70%、粘结剂加入量0.5%、压强10 MPa、水分含量8%。此条件下制备的球团抗压强度为78.74 N, 下落次数为31.6次。  相似文献   

10.
韩承强 《煤炭技术》2022,(1):111-114
瓦斯含量测值的准确度是影响矿井瓦斯防治措施制定与实施的关键因素,而实现原位快速取样则是准确测定瓦斯含量的前提条件,为研究不同取样方式对瓦斯含量测值的影响,以仲恒煤矿1320-11工作面的20-1#煤层为例,利用基于反循环钻进原理研发的原位快速取样技术及装置,对相同深度下反循环原位快速取样与孔口接粉取样方式所采取煤样粒度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不同取样方式所采取的煤样利用直接法进行可解吸瓦斯含量测定对比分析,并对不同暴露时间、不同煤样粒度对瓦斯损失量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室分析。结果表明:原位快速取样技术所取样品不受孔壁残粉影响,取样时间短、暴露时间少,煤样粒度大、瓦斯含量测定结果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煤的超细粉碎与超净煤的分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晓恒  李萍  刘虎  李左丽 《煤炭学报》2005,30(2):219-223
分析了6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的无机矿物组成、嵌布粒度,研究了煤样粒度和煤中无机矿物的解离度与磨煤时间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选试验探明了粉碎粒度、无机矿物解离程度及其种类对分选效果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只有当煤的粒度粉碎到<10 μm时,无机矿物才能得到较充分的解离;煤中的无机矿物主要是黏土,黏土含量小的煤可以分选出超净煤,反之,黏土和黏土与有机物连生体含量高的煤,很难分选出灰分低于2%的超净煤;黏土含量高的煤,经过球磨后,在煤浆中出现大量和稳定的微小气泡,影响了超净煤的分选精度;低阶煤经球磨后,表面亲水性增加,即使粉碎粒度很细,用絮团-浮选也无法分选出超净煤.  相似文献   

12.
高岭石对煤泥沉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泥水难以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其中粘土矿物含量多、粒度细,易形成胶体悬浮液。高岭石是最主要的粘土矿物之一,文章从高岭石的粒度和含量两方面,研究了高岭石对纯煤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岭石的粒度对其沉降影响较小;阳离子PAM适合于含有高岭石的煤泥沉降,随着高岭石含量的增加,阳离子PAM加入量以2‰~3‰为宜。  相似文献   

13.
炼焦煤深度降灰脱硫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安  李萍  陈松梅 《煤炭学报》2007,32(6):639-642
针对我国的稀缺煤种,分析了中间密度产物中的无机矿物的组成及其分布,显微镜观测分析表明,其中的无机矿物以黏土矿物为主,嵌布粒度极细.通过对中间密度产物超细粉碎,使其中的无机矿物得到比较充分的解离,采用絮团浮选的方法可以分选出较低灰分的合格精煤,可以明显地提高总精煤的产率和降低总精煤的灰分和硫分.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煤中镓元素与矿物质在选煤过程中的富集规律,以平朔高灰高硫煤为研究对象,通过筛分、浮沉试验对各粒度级和各密度级分离产品及其煤灰产品进行制备,并且采用化学法、X射线衍射法分别对产品中的镓元素和矿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试验样品其灰中镓元素的富集程度均远高于试验样品本身,富集比为1.12~11.78,即通过燃烧均达到了富集的效果,尤其小粒度级和小密度级范围内的煤灰中镓元素富集量高,富集比分别为3.36和11.78。此外,试验样品燃烧前后镓元素的富集因子EF都在0.4~0.85的范围内,说明镓元素与煤灰的相关性较大。进一步通过镓元素与矿物质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镓元素主要富集在高岭石、勃姆石中,试验样品经过燃烧后发现,镓元素与高岭石的燃烧产物红柱石的相关系数为0.797,说明镓元素在燃烧的过程中从高岭石迁移到了红柱石中。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煤泥浮选时精煤中杂质矿物含量在不同粒度随浮选时间的变化规律,本文选取平朔3#弱粘煤(-0.5mm)作为试样,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煤样中主要氧化物质为Al_2O_3、SiO_2及CaCO_3,用X射线衍射仪对各粒级入料煤样及精煤中不同浮选时间的4种产品的杂质矿物分别进行了定性及RIR定量分析,并根据烧灰前后发生的化学变化及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烧灰前矿物实际含量。结果表明:平朔3#弱粘煤(-0.5mm)煤样中矿物质主要由高岭石、方解石及石英3种组成,其中0.125~0.074mm、0.250~0.125mm、0.500~0.250mm粒度级中高岭石含量均在70%以上,且该煤样中高岭石含量随粒度的增大而增加,石英、方解石含量则随粒度的增大而减少。在有效浮选3分钟内,随着浮选时间增加,粒度级为0.500~0.250mm、0.250~0.125mm时矿物质含量变化规律相似,即高岭石、方解石的含量均为先减小后增大,石英含量则先增大后减小。粒度级为0.125~0.074mm、-0.074mm时,高岭石含量先增大后减小,石英、方解石含量则没有明显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黏土矿物是煤层中最重要的矿物质,煤层中有机质与黏土矿物复合能改善黏土矿物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因而煤储层中黏土矿物对甲烷的吸附不容忽视。分别选取黏土矿物含量较高的煤层夹矸和纯黏土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表征,并进一步分析了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含量、有机质的类型和成熟度,结合孔径、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测定结果,探讨造成夹矸型和非煤黏土矿物甲烷吸附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影响夹矸型黏土矿物吸附能力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夹矸型黏土矿物对甲烷的吸附能力依次为铵伊利石高岭石伊利石金云母;单纯的外表面积大小并不能完全反应出黏土矿物的甲烷吸附特性,需结合不同黏土矿物层间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夹矸型黏土矿物样品比纯黏土样品具有更多的微小孔隙,尤其是孔径小于6 nm的孔隙,对样品比表面积的增加起到了关键作用,进而也增强了其甲烷吸附能力。通过分析黏土矿物的甲烷吸附贡献率发现,黏土矿物及其有机复合体具有较强的甲烷吸附能力,在煤层夹矸中对甲烷的吸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7.
煤矿塌陷区不同复垦材料土壤压实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纪杰  李新举  李海燕  黄晓娜 《煤炭学报》2013,38(12):2215-2220
为研究煤矿塌陷区土地在不同的碾压程度下,建筑垃圾、粉煤灰和煤矸石3种填充材料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探究土地复垦过程中土壤粒径变化的敏感粒径范围及与试验地块所受压力的相关性。试验模拟履带式推土机碾压力度,采用Winner2000激光颗粒仪量测各地块的土壤颗粒组成,通过SPSS做碾压力度与土壤颗粒组成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确定了3种填充材料压实强度与土壤颗粒组成的数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在粒径2.2~10.48 μm内,随着碾压次数的增加,试验地块的土壤颗粒含量百分比不断升高,且煤矸石填充地块变化最明显;② 经不同程度的碾压后,建筑垃圾、粉煤灰和煤矸石填充地块“物理性黏粒”总含量百分比的最大值分别为25.29%,26.66%和36.89%,煤矸石填充地块碾压1次后“物理性黏粒”含量百分比即为28.91%,高出对照耕地9.68%;③ 建筑垃圾、粉煤灰、煤矸石填充地块的土壤颗粒含量与压力相关性最强的粒径分别为4.83~10.48,4.83~5.86和4.83~5.86 μm,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26,0.899和0.699。  相似文献   

18.
肖宁伟  张明青  曹亦俊 《中国煤炭》2012,38(6):77-79,93
以神东某选煤厂难沉降煤泥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难沉降煤泥水的离子组成、煤泥粒度和矿物组成及颗粒电动电位,并从循环系统的角度分析了煤泥水的沉降特点。分析结果表明,煤泥水水质硬度低、煤泥颗粒粒度细、粘土矿物质含量高、颗粒表面电负性强是造成煤泥水难以沉降的原因,粘土矿物的存在不仅能够使煤泥水分散体系稳定存在,而且具有自身强化机制,这是造成煤泥水难沉降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9.
黏土颗粒在煤泥水中是不稳定的,其颗粒粒度分布、表面水化膜厚度、电动电位分布等参数都会随浸泡时间增加而变化,从而导致黏土颗粒之间相互作用形式发生变化,黏土颗粒与煤颗粒之间相互作用也随之改变,最终表现为煤泥水沉降性能的变化和差异。文章以煤泥水中有代表性的黏土矿物—高岭石和蒙脱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煤中黏土矿物在水中性质和行为的变化特征,从黏土行为视角总结了国内外对煤泥水沉降性能的认识和研究历程,并展望了煤泥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Fine minerals, mostly clays, are known to have a detrimental effect on coal flot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ffect of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removals of fine minerals by hydrocyclone and dispersants on coal flot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otation recovery slightly increased from medium acidic to medium alkaline ranges. The flotation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with dispersants at different dosages showed that the dispersants did not enhance the flotation recovery significantly. However, the removal of the fine fraction from the feed using a hydrocyclon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flotation recovery. The bubble–particle attachment test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attachment time between an air bubble and the coal particles increased in the presence of clay particles. These attachment time results clearly showed that the clay particles adversely affected the flotation of coal particles by covering the coal surfaces which reduced the efficiency of bubble–coal attachment.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lloid stability theory showed that the clay coating was governed by the van der Waals attraction and that the double-layer interaction played a secondary role. It was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best way to increase the flotation recovery in the presence of clays was to remove these fine minerals by mechanical means such as hydrocylo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