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云南某细粒嵌布、低品位矽卡岩型白钨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试验采用常温浮选工艺在原矿磨矿细度-74μm粒级80%条件下,以Na OH为p H调整剂、Na2Si O3+GS为组合抑制剂、YK-3为捕收剂对白钨矿进行回收。在原矿WO3品位0.20%条件下,获得WO3品位65.22%、回收率70.53%的白钨精矿,试验指标理想。  相似文献   

2.
江西某白钨矿矿石中主要有价元素为钨,钨主要以白钨矿形式存在。现场原采用重选工艺回收,生产指标不理想。为提高白钨矿分选指标,进行了系统的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矿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65%条件下浮选脱硫后,以NaOH+Na2CO3为调整剂、Na2SiO3+GS为抑制剂、731氧化石蜡皂+YK为捕收剂,采用1粗2精2扫预精选—预精选精矿浓缩后经1粗4精2扫—1次2次精选尾矿合并精扫选—精矿返回2次精精选、尾矿返回1次精扫选的工艺流程,获得了WO3品位66.71%、回收率72.91%的钨精矿。根据试验结果对现场工艺进行改造优化后,现场生产获得了WO3品位62.29%、回收率74.21%的钨精矿,较原工艺流程WO3品位和回收率分别提高了10.10和18.86个百分点,钨精矿中硫含量从1.53%降至0.21%,优越性明显。  相似文献   

3.
湖南某白钨矿中含有大量富钙、镁脉石矿物,该类脉石矿物具有与白钨矿相似的可浮性,对白钨浮选干扰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研发了选矿新工艺。试验采用脱硫尾矿作为白钨浮选给矿(WO3 0.54%),白钨粗选段采用组合调整剂Na2CO3 Na2SiO3以及新型捕收剂GYWA进行白钨粗选段浮选,获得白钨粗精矿品位6.97% WO3,对白钨浮选给矿回收率为93.01%。白钨精选段采用组合调整剂NS和改性Na2SiO3进行加温浮选,得到白钨精矿品位为70.14% WO3,作业回收率93.89%,对白钨浮选给矿回收率为87.33%,选矿指标良好。  相似文献   

4.
湖南某低品位钨矿石,WO3含量为0.33%,Ca CO3含量为6.06%,Ca F2含量为24.35%。由于含钙脉石矿物与白钨矿的可浮性相近,导致白钨常温粗选作业钨粗精矿品位较低,生产操作稳定性差,选矿指标波动大。通过实验室小型试验和生产工业试验,对原有选矿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进行了优化,确定了适宜该矿石的最佳浮选工艺参数条件。通过工艺流程改造后,工业试验中的钨粗精矿品位由1.87%提高到5.88%,作业回收率由67%提高到75%的良好选矿指标,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江西某低品位白钨矿石WO3含量为0.20%,矿物组成较复杂,金属矿物主要有白钨矿、磁黄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萤石、石英、透闪石、滑石、金云母、黑云母、白云母、石榴石、长石、绢云母、方解石等,含钙脉石矿物含量较高,矿石中白钨矿与脉石矿物共生关系紧密。为确定白钨矿的高效选矿工艺,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65%的情况下1次浮选脱硫,然后以碳酸钠为矿浆p H调整剂、水玻璃+栲胶为脉石矿物组合抑制剂、731为白钨矿浮选捕收剂,经1粗2精1扫浮选预富集钨、预富集精矿水玻璃强化调浆后1粗2精1扫常温浮选选钨、常温钨精矿90℃下水玻璃强化调浆后1粗5精1扫加温浮选选钨,最终获得WO3品位50.23%、WO3回收率为70.32%的白钨精矿,实现了白钨矿的高效回收。  相似文献   

6.
依据白钨矿矿石性质,采用一次磨细的单一浮选流程,在Na2CO3碱性介质中用改性Na2SiO3和改性脂肪酸进行白钨矿粗选,采用水玻璃+YN进行白钨加温精选.小型试验和工业试验均获得良好的指标.在原矿含WO31.45%的工业试验中,获得白钨精矿品位68.19%,回收率82.16%.  相似文献   

7.
新型捕收剂R31浮选低品位白钨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R31为捕收剂、Na2CO3为调整剂、Na2SiO3为抑制剂进行白钨粗选,白钨精选采用Na2SiO3加温浮选的工艺,在原矿含WO30.28%的小型试验中,获得白钨精矿品位73.10%,回收率81.67%,试验表明,R31是白钨矿较为合适的捕收剂。  相似文献   

8.
新型复合捕收剂TA在湖南某钨矿浮选工艺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南某钨矿采用重选法回收白钨矿,其分选效果很差。经试验研究,确定采用先浮硫化矿,再加入Na2CO3、Na2S iO3和高效复合捕收剂TA进行白钨粗选,白钨粗精矿添加改性Na2S iO3和高效复合捕收剂TA进行加温精选的工艺流程。最终小型试验获得WO3品位70.19%、回收率82.86%的白钨精矿,扩大连续试验获得WO3品位65.41%、回收率81.12%的白钨精矿。结果表明,选用新型复合捕收剂TA,是提高选矿技术经济指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黑白钨细泥选矿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西某矿钨细泥(70%-30 μm)的WO3在白钨矿、黑钨矿和钨华中的分布率分别为45.30%, 53.01%,1.69%.采用Na2CO3、改性Na2SiO3和Pb(NO3)2作调整剂,TA-4作捕收剂对黑白钨矿进行粗选,然后加温精选分离,其泡沫经酸浸获得白钨精矿,加温精选尾矿经摇床选别获得黑钨精矿.试验结果表明,Na2CO3 的合理添加直接影响黑白钨混合浮选的选别效果;采用新型选钨捕收剂TA-4是提高钨选别指标的关键,精选中加入NTA有利于白钨矿与黑钨矿的分离.当钨细泥给矿品位(WO3)为0.2%时,获得品位59.55%、回收率47.21%的白钨精矿,品位36.62%、回收率19.53%的黑钨精矿,钨精矿的平均品位为50.60%、总回收率为66.74%.  相似文献   

10.
湖南某白钨矿原矿品位为WO_30.24%,CaF217.37%,CaCO_323.71%,针对该白钨矿矿石CaF_2、CaCO_3含量高及含少量硫化矿的特点,采用先浮选脱硫,再浮钨的流程进行试验.在钨的常温粗选中用Na2CO_3和TW-1作调整剂,用植物油脚为原料研发的DH作钨的捕收剂,获得的钨精矿WO_3品位为1.26%、回收率为73.66%,其WO_3富集比与选矿效率均高于用传统的捕收剂731,钨回收率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而钨捕收剂DH用量约为731用量的一半.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岩石流变特性对采空区长期稳定的影响,基于Reissner厚板和流变力学理论构建了矿柱-顶板流变力学模型,并推导出顶板沉降位移关于流变时间的关系式;依据不同边界条件将顶板破坏过程划分为固支、固支-简支、简支和内部破坏四个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流变力学模型可用于对采空区稳定时间的预测,并为采空区及时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煤矿提升机齿轮箱振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立荣 《煤矿机械》2011,(10):274-276
提升机作为煤矿中的重要设备,其故障率对于煤炭的安全高效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详细分析了煤矿提升机工作环境和工作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提升机齿轮箱振动的数学模型,分析了速度和载荷变化情况下的提升机齿轮箱振动的特点,分析了变工况条件下齿轮箱故障信号的分布特征,为变工况条件下提升机齿轮箱的故障诊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依据JTG E41—2005《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结合工程项目实例,对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进行了试验,对试验结果采用JJF 1059—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进行分析与评定,了解测试中造成误差的因素,结果显示影响该项目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的主要因素来源于样品的不均匀性和压力试验机的测量。  相似文献   

14.
为充分发挥采煤机摇臂扭矩轴安全槽的过载保护功能,对安全槽进行结构改变及槽深改变,并用ANSYS进行静力学分析,结合扭转静强度安全系数获得安全槽的最优化结构来确保发挥扭矩轴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石化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具有高技术风险、高市场风险、高政策风险属性。积极构建适宜的石化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模式,不断强化与完善政府在低碳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功能,增强石化企业自身低碳技术创新风险防范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石化企业低碳技术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16.
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是民事法律关系中两种重要制度,二者的构成要件不同,责任承担方式不同。当发生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时,如何选择适当的诉讼请求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晓东 《同煤科技》2002,(4):24-24,28
分析了光学经纬仪检定方法中产生的误差的来源和大小。  相似文献   

18.
结合蒋庄煤矿EAM建设实际,阐明了煤炭企业实施EAM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了我国煤炭企业在保证资产使用安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方面一条势在必行的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在对颗粒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和受力分析基础上,研究了片状硅片和多面体玻璃混合颗粒在震荡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规律。开展颗粒震荡分离过程动力学研究对退役光伏组件回收中优化硅玻分离设备结构和工艺参数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催化剂厂排出的废水含Si 悬浮物的处理进行了研究, 采用聚合氯化铝凝聚、聚丙烯酰胺絮凝的沉降工艺获得理想效果。综合酸性废水经处理后, 上清液清亮, SiO2 含量降到50 g/t 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