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程杰锋  刘正东  唐广波 《钢铁》2012,47(1):55-59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结合宝钢2050热连轧层流冷却生产线,模拟研究了不同碳当量钢种在层流冷却条件下的奥氏体转变过程,计算了前段主冷、稀疏冷却、后段主冷3种冷却模式对奥氏体转变过程的影响,定量分析了带钢厚度方向不同部位处奥氏体转变的差别。结果表明:在所选定的工艺条件下,随着碳当量的增加,铁素体开始转变时间明显推迟,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明显降低,而珠光体开始转变时间和温度变化不大;不同冷却模式下铁素体、珠光体各相开始转变时间及演变过程差别较大,但最终各相的体积分数接近一致;带钢厚度方向各部位由于冷却速度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组织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2.
余伟  王乙法 《工程科学学报》2016,38(12):1734-1740
针对卷取温度为500℃的12 mm厚X70管线钢热轧带钢,利用MARC有限元软件建立层流冷却过程中的热-力-相变耦合的数学模型,计算两种下上冷却水比时层流冷却过程中温度场、应力、应变、相变体积分数和翘曲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1.25水比的冷却过程中,厚度方向上各面的冷却速度不一致,导致水冷前期带钢上下表面应变不同,带钢会产生向上的翘曲,冷却过程中边部最大的翘曲量达到21.84 mm;水冷后期带钢板形会逐渐恢复平直,但由于水冷过程中发生塑性变形,终冷时厚度方向上贝氏体含量的差异,卷取时带钢边部依然有-9 mm的翘曲量.上下表面的不均匀冷却是引起翘曲的根本原因.在保证X70管线钢性能条件下,采用1.58的下上水比工艺,卷取时边部翘曲量仅为-0.58 mm,合适的下上水比能大幅度减小层流冷却过程中带钢的横向翘曲.   相似文献   

3.
余伟  卢小节  陈银莉  白冰 《钢铁》2011,46(4):44-48
采用MARC有限元软件,对不同宽度和厚度的普碳钢Q235和管线钢X70的热轧带钢在常规层流冷却中的温度场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常规层流冷却加剧带钢在宽度和厚度方向的冷却不均匀性.冷却过程中12mm厚X70管线钢带钢的上、下表面温差达到30℃,会使带钢产生冷却翘曲.上集管的流量均匀分布设计和下集管固定流量设计是常规...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鞍钢1580 mm机组带钢轧后层流冷却控制系统工艺设备与数学模型在检测仪表、集管组及侧喷等方面的布置及改进优化。细化卷取目标温度、钢种及厚度层别,引入实际水温变量,优化冷却模式。实践表明,鞍钢自主研发的热轧带钢层流冷却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卷取温度控制精度,满足复杂的品种冷却工艺需求。  相似文献   

5.
层流冷却过程中带钢温度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带钢层流冷却过程中的传热,并利用有限元法对层流冷却过程中带钢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轧件厚度的减薄,在带钢厚度方向上的温差逐渐减小;冷却速度不同时,带钢表面温度和中心温度的变化趋势以及波动幅度相应发生变化。在进行模型计算时,应合理考虑带钢厚度及内部热传导的影响。这对提高数学模型的精度,控制卷取温度,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指导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带钢层流冷却过程数值模拟及卷取温度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宝钢2050热连轧层流冷却生产线,建立了带钢层流冷却过程传热数学模型,同时考虑相变潜热对带钢温度的贡献。采用实测的卷取温度,修正了带钢表面换热系数模型,模拟研究了冷却模式、速度、厚度等对卷取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卷取温度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标准差小于14℃;相变潜热对卷取温度的贡献为28℃;冷却模式、速度、厚度是影响卷取温度的重要因素;该模型能够满足宝钢2050热连轧层流冷却卷取温度的预报精度,对实际生产具有较好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鞍钢半连轧厂带钢层流冷却系统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鞍钢半连轧厂带钢层流冷却设备的设计原则、冷却段的确定及侧吹水的设置。重点介绍以传热理论为基础的层流冷却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带钢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钢材热物性参数随温度和成分变化的实际情况,配以先进的控制系统,获得了理想的钢材组织与性能。  相似文献   

8.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的控制策略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阐述了热轧带钢层流冷却常用的7个控制策略,即前馈控制、反馈控制、自适应控制、带钢头尾冷却控制、带钢边部冷却控制和对带钢厚度的适应性冷却控制以及对升速轧制的适应性冷却控制的内容及其发展,同时还简单地介绍了这些控制策略在国内某些热轧板厂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济钢1700层流冷却过程中带钢冷却的均匀性,减小带钢冷却不均带来的附加残余应力,建立了层流上下水量关系和侧喷的数学优化模型,对层流上下水量配比和侧喷角度两个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根据优化结果制定了相应的层流标定标准并在现场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层流上下水量和侧喷参数能够改善带钢延厚度和宽度方向冷却的均匀性,减小了层流带水和各类板形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热轧带钢在层流冷却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利用焓法模型建立了热轧带钢通过层流冷却段的能量平衡方程。然后利用相变热力学和相变动力学模型得到热焓,最后采用有限差分求解能量平衡方程,得到层流冷却过程中带钢的温度场和热焓场,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良好,能够准确地预测带钢冷却后的温度分布,同时明确了冷却过程实际上是带钢能量传递给周围环境的过程,并非温度不断下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沈猛  铁金艳 《冶金设备》2012,(Z2):115-118
着重介绍高炉铸铁、铸钢冷却壁的材质选择和制造要点。通过对冷却壁使用工况的分析,阐述了冷却壁材质选择和结构设计的原则。通过冷却壁材质、制造工艺、时效处理等环节的控制,稳定并提高了铸铁、铸钢冷却壁的使用寿命,实现了冷却壁综合质量指标,从而为实现高炉长寿的最终目的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由于传统的层流冷却存在的缺陷,导致带钢宽度方向上存在性能不均匀等诸多问题;本文对边部遮挡技术进行了研究,证实边部遮挡技术对冷却过程中带钢宽度方向表面温度均匀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吴安民  张世权  童蕊 《冶金设备》2012,(Z1):129-130
介绍了水平活套中采用的纠偏装置,包括凸度辊、八字辊和纠偏辊。这些纠偏装置的采用对水平活套中带钢跑偏现象得到极大的改善,保证了机组的连续运行,提高了机组作业率,为以后水平活套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为连续机组控制带钢跑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王赤  隋静博 《冶金设备》2012,(Z1):19-20,6
介绍了冷轧带钢平整机的发展现状,结合平整机工作特性阐述了冷轧带钢平整机主要设备组成、辊系配置、工艺技术特点及装备水平和发展趋势。分析说明了国内主要企业引进冷轧带钢平整机的工艺参数,总结了平整机辊系轴承选型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曾磊  马延恒 《冶金设备》2011,(Z1):147-148
针对中碳调质钢35CrMo可焊性较差和齿圈的工作特点,选用力学性能低于母材的E4316焊条,焊前在200℃~250℃整体预热以减缓焊接接头的冷却速度,施焊过程中控制层间温度保持在200℃~250℃。通过改进焊接工艺的方法,制定了较为合理的装配顺序和焊接工艺,及时进行焊后热处理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控制了焊接变形和裂纹的形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分析、比较了2002年以来美国钢轨标准AREMA的变化和发展,根据分析结果,针对不同的标准版本要求,采取了相应的生产工艺,在攀钢实现了AREMA钢轨的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17.
带钢连续生产机组由于某些原因,经常出现带钢跑偏现象,影响正常生产。通过对跑偏现象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带钢自动对中纠偏系统,并对其工作原理和纠偏装置结构进行了阐述。在某带钢连续退火和彩涂机组中,此纠偏系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刘嘉荔 《云南冶金》2011,(Z2):107-110
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团山铜矿根据矿石性质的不同,于1992年和1995年分别设计建成了浮选厂和酸浸厂。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利用,原矿资源接近枯竭。针对酸浸堆场上的浸渣量约17万t,含金属量约为844 t的现状,为延长矿山寿命,团山铜矿积极探索用浮选法进行浸渣回收的可行性,经过取样试验,浸渣的浮选试验回收率指标为58.17%,根据试验投入生产实践,生产中取得再选回收率48.75%,精矿品位15.91%的指标,使上堆物料的选冶总回收率达到了83.53%,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超声振动对激光局部重熔K418高温合金残余应力的影响,采用试验的方法,通过测量不同超声功率下试验件纵向变形量和角变形量,得到了不同功率超声振动下试验件的残余应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激光重熔试验件过程中辅加实时超声振动,试验件的残余应力得到释放和均化。在超声振动功率0~45 W范围内,超声振动功率越大对残余应力释放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高碳钢方坯的生产现状及内部缺陷的成因,研究了二冷比水量、过热度和拉速对铸坯内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没有末端电磁搅拌和轻压下的条件下,满足高碳钢150mm2方坯质量要求的最佳工艺为:比水量0.75L/kg、过热度不大于25℃、拉速2.1m/min;铸坯中心缩孔不大于2.0级、中心疏松不大于1.5级、中心碳偏析指数不大于1.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