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江河口段指镇江以下河段,长约300 km,包括镇扬河段、江阴河段、南通河段和现在河口段.末次冰期低海面时,长江河口地区形成了巨大的下切河谷.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海侵,造成了长江古河谷的充填、进积,使长江河口段不断发育演变.长江河口段各段历史上冲淤变化明显,河道也不断发生变化.探讨河道演化趋势与规律,对于合理利用长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认为挖河位置在河口段最好,将开挖河段选择在下游窄河段的过渡段应列为其次。同时建议继续实施河口挖河工程。尽快进行口门疏浚,以保持良好的水沙通道,尽可能延长现行人海流路使用年限。  相似文献   

3.
根据钱塘江河口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和水文资料分析,在河口段支流曹娥江口门建闸后,其闸下河床面貌主要取决于钱塘江河口尖山河段主槽的位置,并通过类比法等方法预测了尖山河段达到规划线后的曹娥江口门建闸闸下最不利的河床面貌。  相似文献   

4.
毛切民  金正越 《治淮》1999,(12):36-38
淮河入湖河口段是对淮河中游河流动力特性及河道整治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河段,也是观测研究最为薄弱、应尽快加强研究的河段。根据1982、1991和1996年洪水的实测资料,对淮河蚌埠以下河道段和入湖河口段水面比降的比较表明:后者洪水水面比降大于前者,入湖河口段泄洪不畅。  相似文献   

5.
黄河河口治理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治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探求不同治理措施条件下尾闾河段冲淤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原型资料和模型试验结果,分析了清水沟改道和清8改汊对河口淤积延伸的影响,探讨了河口段挖河疏浚对尾闾河段水位、河床冲淤变化的影响。认为黄河河口采取有计划的改汊和长期挖河疏浚,可延长河口现行流路行河的年限。但从长期看,河口段较大规模的改道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淮河干流入湖河口段的洪水水面比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河入湖河口段是对淮河中游河流动力特性及河道整治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河段,也是观测研究最为薄弱,应加快加强研究的河段。根据已有的资料特别是1991年洪水的实测资料,对淮河蚌埠以下河道段和入湖河口段比降的比较表明:后者洪水水面比降大于前者,入湖河口段泄洪不畅。  相似文献   

7.
目前,河口地区水资源研究主要集中在盐水入侵、河口水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概述了河口水资源特点,从盐水入侵、人类活动对河口水资源不利影响、河口健康评价及河口治理管理研究等方面介绍了河口水资源的近期研究进展,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将越来越关注河口健康,需要结合河口水资源特点和河口地区经济社会需求加强研究,以支撑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8.
师长兴 《人民黄河》2019,(10):20-25
利用黄河下游大断面观测数据、水文站日水沙数据和近河口断面水位变化等资料,构建黄河下游5个河段河道断面平均冲淤量与水沙因子和河段比降之间的关系式,进而计算分析了黄河下游1976—1996年来水来沙条件下两种情景中河口延伸对下游的增淤作用。这两种情景中,一是对比了现状与1976年河口改道后河口河道未再延长情况下下游淤积量的差异;二是对比了黄河河口继续走刁口河情况下下游的淤积量与现状淤积量的差异。结果显示:此期间河口延伸增淤主要发生在泺口以下河段,并且在该河段淤积量中占较大的比例,其中第一种情景下20 a累计增淤占比超过50%,但20 a河口延伸累计增淤量低于整个下游总淤积量的5%。这一时段河口延伸增淤量占比较小与历史上黄河输沙量长期增加、下游冲积平原构造下沉和三角洲建造有关。分析认为2000年以来黄河下游经历来水来沙量显著减小后的持续冲刷过程,但是近年随着冲刷减缓,下游趋向输沙平衡发展,河口延伸增淤对下游冲淤过程的影响程度将相对加大,并且在长期缓慢但不断积累的河口延伸中使下游转向低强度淤积状态。  相似文献   

9.
针对生态航道评价中存在的模糊、不确定性问题,基于集对分析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五元联系数模型,根据生态航道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与等级标准的联系程度,构造联系度公式,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该模型开展了长江下游南京-浏河口段生态航道评价,结果表明,南京-浏河口段生态航道等级为Ⅲ级,其中航运功能、自净功能和景观娱乐功能为Ⅰ级,生态功能为Ⅳ级,需要结合该河段实际情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敏感性分析表明,功能层权重的小幅度波动不会对评价结果造成较大影响,说明对该河段的评价结果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椒江河口采砂活动日益频繁。采砂改变河床条件,必然对河口区水动力条件产生明显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低潮位降低,高潮位抬升,潮差和纳潮量均增大,潮流流速增加。在临海至海门河段,这种影响越往河口段上游越明显。通过研究椒江河口采砂前、后的河口水动力变化,分析影响产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钱塘江河口是强潮河口,流域来水过大、下游潮位过高,沿江即可能造成非常高水位.半个世纪以来,上游兴修水库,流域洪水已得到部分控制.河口地区大规模围涂,河道趋于稳定.同时,沿江对洪水、潮汐的响应特性有一定程度变化.上游水库拦蓄了一些小洪水,汛前河道容积因此减小;大规模围涂缩窄了河道,加强潮波反射,影响波及杭州湾湾口;河道过水断面减小,杭州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高潮位比80年代高近50cm,70年代开始,年最高水位超过警戒水位的次数几乎每10年增加1倍.  相似文献   

12.
通航保证率是进行航道设计、整治和评估航道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采用航道水位高于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天数来确定。由于钱塘江河口河床冲淤变化剧烈,其低潮位的年际年内变化与河床冲淤变化关系密切,采用上述方法不能确切反映该河口的通航保证率。为此,利用1980年以来历年的实测水下地形分析了钱塘江河口七堡段的年际年内河床冲淤规律,讨论了低潮位变化与河床冲淤的关系,提出了采用逐日低潮位下的实际水深计算通航保证率的方法。并针对该河口河床冲淤主要取决于径流大小的特点,选取典型丰、平、枯水文年分析了七堡河段的通航保证率。结果表明,对应于丰、平、枯水文年,钱塘江河口七堡段的通航保证率分别达到100%,100%,87%,与实际较为吻合。该方法对我国其他冲淤变化显著、低潮位变幅较大的潮汐河口的通航水深保证率计算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钱塘江河口治理回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涌潮闻名的钱塘江河口,动力强劲,破坏力极大.回顾钱塘江河口历代治理情况,重点记述1949 年以来治理工作的进展,论述60 年代提出的钱塘江河口治理规划的指导思想,即缩窄江道,减少进潮量,增大山潮水比值的整治原则.总结整治规划实施过程中治江围涂经验,特别是“以围代坝”和丁坝坝头保护等工程措施.分析钱塘江河口大规模治江围涂后对钱塘江河口潮汐、洪水位、河床以及杭州湾北岸深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七堡、闸口站多年实测潮汐资料,分析了钱塘江河口段潮汐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来,由于受大面积围涂和上游来水条件等的综合影响,河口潮汐呈明显增强态势,表现为潮汐次数增加、低潮位降低、高潮位抬高、涨潮历时缩短、江水含氯度增大。建议重视围涂治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钱塘江河口治理与河口健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钱塘江河口潮强流急,浪潮汹涌,河床宽浅,海域外来沙丰富,泥沙易冲易淤,主槽摆动频繁,河床冲淤幅度很大。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钱塘江河口进行了治理。分析了流域建库和治江缩窄后钱塘江河口水沙和河床等河口自然属性的变化,以及因河口自然属性变化带来的河口社会属性如防洪御潮、水资源、岸线资源、航运资源、涌潮景观、古海塘、滩涂资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理后钱塘江河口的健康程度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16.
钱塘江口北岸超强台风潮水淹没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陆域保护区低于外江高水位的钱塘江河口地区,以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沿海最强的"5612"号台风为典型超强台风控制条件,对河口北岸平原潮水淹没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对地形进行概化,将平原内的二线堤防及具有挡潮作用的道路单独处理;然后以海堤极限防御能力计算分析为依据,确定超强台风作用下海堤损毁程度;最后采用覆盖两侧区域的二维风暴潮模型对北岸平原的淹没情况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超强台风作用下,钱塘江河口淹没区可随时段累积沿后方二线堤防及道路逐步推进,此类线状建筑物具有较好的挡潮作用;现状条件下,钱塘江河口北岸遭遇超强台风后,其最大淹没水深可达2.87 m,淹没面积达到127.52 km2。  相似文献   

17.
以钱塘江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河口挟沙水流的复杂冲淤行为和河横断面形态对动力作用的复杂响应,表明河床高速存在临界的动力条件,继而探讨了潮汐河口的河相关系,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徐有成  韩曾萃 《中国水利》2007,(5):19-21,28
钱塘江河口水资源配置规划应在防洪潮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治理摆动的江道,开发钱塘江河口的各项资源。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同时应加强河口法制化管理。做好防洪、防台风暴潮的应急抢险预案以及预防超标准洪水和台风灾害的预案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9.
分析潮汐河口稳定性的突变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立松 《水利学报》2001,32(9):0010-0016
本文针对潮汐河口的演变特点,依据冲积河流稳定性概念,提出了以河床冲淤强度表征的纵向稳定指标和以宽深比表征的河床横向稳定指标,并利用突变理论建立了由上述两个指标组成的河口稳定性的尖点突变模型,给出了河口稳定性的综合判据和河口演变图式。实际应用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解释河口演变过程和描述河口的稳定状态,可为充分合理地整治及开发河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