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旱灾特点和未来10年干旱趋势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统计分析云南50年旱灾面积和粮食损失的年代变化,总结云南旱灾特点。研究云南干旱与干湿、冷暖气候类型的关联性,指出云南气候偏暖期干旱发生频率显著高于偏冷期,暖湿期冬春旱频率高,干暖期则易于发生春夏太早;未来10年的前期云南气候仍处于暖湿期,后期可能很快进入干暖期,期间云南干旱频率将高于20世纪80年代,旱灾损失很可能比最近10年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EPIC 模型的云南元谋水稻春季旱灾风险评估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旱灾风险评估对于揭示旱灾发生规律,减少旱灾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元谋县水稻1961—2010年的春季干旱为例,利用copula 函数计算干旱发生频率,根据EPIC 模型计算干旱在不同灌溉水平下的旱灾损失率,拟合干旱频率-旱灾损失率的分布曲线。云南元谋县实例研究表明,水稻春季干旱发生频率与其旱灾损失率之间基本符合对数函数的趋势关系,决定系数R2 在0.7以上,灌溉水量对于减少旱灾损失的作用显著。建立的干旱频率-灌溉水平-旱灾损失率分布曲线,可作为研究区水稻春季旱灾风险的定量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3.
实际抗旱能力下的南方农业旱灾损失风险曲线计算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前期研究提出的4种假定灌溉条件下季节性干旱频率-旱灾损失率定量关系曲线,针对不同频率干旱发生时来水条件存在的差异与实际抗旱能力的不同,研究在变化的实际抗旱能力下,农业季节性干旱频率和旱灾损失率之间的定量关系,以此计算出实际抗旱能力下农业旱灾损失风险曲线。首先,以干旱期间供水满足需水的比例作为抗旱能力指标,分别建立抗旱能力指标-来水频率、干旱频率-干旱烈度保证率之间的关系曲线,以干旱烈度保证频率表征来水频率,进而得出各次干旱过程的抗旱能力指标与干旱频率的一一对应关系。然后,利用Copula函数计算干旱频率,通过EPIC模型模拟水稻产量并计算损失,建立干旱频率-假定灌溉水平-旱灾损失率三者间关系。最后,根据抗旱能力和干旱频率的对应关系,并以抗旱能力指标反映灌溉水平,可推得现状水平年实际抗旱能力下的干旱频率-旱灾损失率曲线。在湖南株洲市水稻旱灾损失风险计算的应用实例表明,实际抗旱能力下双季早稻夏季5—7月干旱频率-旱灾损失率之间,基本呈半对数函数趋势关系。对比历史旱灾损失调查结果,当发生2、5、10年一遇的干旱时,旱灾损失率的实际调查结果与理论计算值的相对差值分别为1.69%、-5.33%和-4.81%。  相似文献   

4.
徐德驰 《治淮》2001,(4):41-42
天长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淮河下游,高邮湖畔。由于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市非旱即涝,非涝即旱,水旱灾害频繁,旱灾出现的频率高于洪涝灾害。据统计,平均每2年一次轻旱,5年一次重旱,10年一次特大干旱。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旱灾尤为突出,10年出现了7次。给该市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损失。因此,认识和掌握旱灾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并有效地进行防治,已成为该市工农业生产能否再上新台阶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历史干旱规律分析是开展抗旱规划工作的前提。依据秦皇岛市1990~2007年统计的农业旱灾损失情况,采用经验频率法分析该市的易发旱灾等级、易发旱灾发生频率等历史干旱规律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秦皇岛市易发旱灾等级为轻度旱灾,发生频率为28%;易发旱灾等级东部较为严重,西部较轻,中部较为严重,南北较轻。  相似文献   

6.
基于VIC(可变下渗容量)模型的流域网格划分及其对径流、蒸散发和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模拟,对Palmer干旱指数各水量平衡分量的计算进行了优化,并采用分级修正的方式,改进了Palmer干旱指数中气候特征系数K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VIC模型和Palmer干旱指数的区域气候干湿变化评价系统,并将该系统在黄土高原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近40 a黄土高原气候正向暖干化趋势发展,1990年以后暖干化趋势尤为明显。研究区干旱发生频率在空间上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趋势,不同季节干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该评价系统物理机制清晰,地区适应性较强,在实时监测和评估气候干湿变化及其时空分布上存在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新疆干旱灾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了1950—2000年新疆地区干旱灾害资料,分析了区内干旱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形成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近50 a间共发生干旱灾害47次,平均1.06 a发生一次,其中轻度旱灾14次,占旱灾发生总数的29.8%;中度旱灾14次,占旱灾总数的29.8%;重大旱灾10次,占旱灾总数的21.2%;特大旱灾9次,占旱灾总数的19.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大与特大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明显提高,同时新疆干旱灾害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各种经济损失有逐步增加的趋势。新疆干旱灾害成因主要为干旱缺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以及水利工程水毁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1900-2000年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变化阶段、空间变化、等级分布、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近100 a共发生干旱灾害53次,平均每1.9 a发生一次。关中地区近100 a来发生的旱灾等级以中度旱灾为主,共发生23次,占旱灾总数的43.4%;其次为轻度旱灾和大旱灾,分别发生14和13次,占旱灾总数的26.4%和24.5%;特大旱灾较少,共发生3次,占旱灾总数的5.7%。关中地区近100 a来干旱灾害有明显的地区和季节差异,中东部为旱灾的高发区,其中渭南地区干旱灾害的发生次数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几个地区;旱灾以春旱和夏旱为主,分别占总数的11.3%和20%。关中地区近100 a干旱灾害发生的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20世纪初至70年代干旱灾害的发生次数呈下降趋势,70年代至2000年略有上升。关中地区的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及人类活动是该区干旱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可变下渗容量(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VIC)模型的流域网格划分及其对径流、蒸散发和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模拟,对Palmer干旱指数各水量平衡分量的计算进行了优化,并采用分级修正的方式,改进了Palmer干旱指数中气候特征系数K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VIC模型和Palmer干旱指数的区域气候干湿变化评价系统,并采用该系统对黄土高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黄土高原气候正向暖干化趋势发展,1990年以后暖干化趋势尤为明显。研究区干旱发生频率在空间上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趋势,不同季节干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该评价系统物理机制清晰,地区适应性较强,在实时监测和评估气候干湿变化及其时空分布上存在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以辽宁西部18个典型县区为实例,对各县区干旱频率和因旱损失率进行关联度分析,得到区域农业旱灾损失风险曲线,并得到不同干旱频率(5%、10%、20%、30%、50%、60%)的旱灾风险率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各县区频率与因旱损失率相关系数介于0.5~0.8,呈现较好的相关度,满足对数函数变化特征,潜在因旱损失随着干旱频率的降低呈现逐步递增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对1949—2008年县区以上的旱情旱灾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近60年来旱情旱灾情现状及变化情势从特大干旱、农村饮水、农业干旱、城市缺水、生态环境和旱灾损失等不同的角度,对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影响程度、发生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得出了干旱灾害在发生频次、严重程度和发生范围方面都呈现增加的态势,干旱不仅对农业,而且对工业生产以及江河、湖泊、湿地等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干旱灾害的影响已经波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未来发生特大干旱的概率增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李桂林 《四川水利》2007,28(4):58-59
广元市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山区,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南北气温差异大,干旱、洪涝、病虫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尤以旱灾危害最大。其特点是:①发生频率高。据资料记载,1971~2004年每年均有发生,冬干发生概率为91.18%,春旱为85.29%,夏旱为88.24%,伏旱为82.35%;  相似文献   

13.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的西南部,干旱灾害是该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几率增加,干旱灾害的发生越加频繁,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更加严重。但是,当前抗旱减灾工作仍存在着基础薄弱,城乡供水体系抵御旱灾能力较弱,抗旱减灾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抗旱工作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面对严峻的干旱情势,提高地区综合抗旱减灾能力,减轻干旱灾害的损失,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干旱和热浪等极端气象灾害,通过减少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对陆地碳吸收量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过去几十年关于极端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的证据越来越多,但对GPP可能发生的系统性不利变化却未进行研究。基于观测资料和过程模拟数据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2000~2016年期间,北部中纬度生态系统的GPP极端负值比1982~1998年增加了10.6%。这主要是因为气候暖干化的影响,特别是在生长季前后的北温带草原(相对平均值增加95.0%)和农田(相对平均值增加84.0%)等地区影响显著。因此,气候暖干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刘文峰 《山东水利》2003,(5):10-10,13
1历史上旱灾及其特点 从历史资料来看,建国前,济宁季旱、连年干旱现象经常发生,每百年间发生旱灾达50余次,平均不到两年发生一次大旱灾.1785~1787三年连续大旱,"运河干涸"、"微山湖无水"、"旱情严重"、"民不聊生".建国后,由于降水量持续减少,气温逐渐升高,干旱频率越来越高,旱情愈来愈严重.特别是近20年来,枯水期和平水期循回交替,降水总量不足,干旱问题严重.1987~1990年南四湖上级湖连续四年出现干湖,1992~1993来连续两年出现部分干湖,2000年和2002年再次出现干湖,湖区15万渔民饮水发生困难,湖内水产损失惨重,生态遭受严重破坏.总的特点是:(一)频繁性.不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干旱总是频繁发生,特别是建国后更为突出.(二)连续性.干旱灾害具有连年、连季发生的特性.(三)季节性.全市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春、秋、冬三季雨雪稀少,干旱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6.
1历史上旱灾及其特点   从历史资料来看,建国前,济宁季旱、连年干旱现象经常发生,每百年间发生旱灾达50余次,平均不到两年发生一次大旱灾.1785~1787三年连续大旱,“运河干涸“、“微山湖无水“、“旱情严重“、“民不聊生“.建国后,由于降水量持续减少,气温逐渐升高,干旱频率越来越高,旱情愈来愈严重.特别是近20年来,枯水期和平水期循回交替,降水总量不足,干旱问题严重.1987~1990年南四湖上级湖连续四年出现干湖,1992~1993来连续两年出现部分干湖,2000年和2002年再次出现干湖,湖区15万渔民饮水发生困难,湖内水产损失惨重,生态遭受严重破坏.总的特点是:(一)频繁性.不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干旱总是频繁发生,特别是建国后更为突出.(二)连续性.干旱灾害具有连年、连季发生的特性.(三)季节性.全市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春、秋、冬三季雨雪稀少,干旱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7.
干旱灾害对21世纪初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旱灾具有如下特点:(1)受旱面积和旱灾损失量增加的趋势;(2)干旱发生区域有扩大的趋势;(3)旱灾影响范围有从农村向城市蔓延的趋势;(4)干旱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目前中国很可能进入一个新的百年尺度的干旱期,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大、预计21世纪初我国农业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种植业风险进一步加大,单位面积上的粮食生产负担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8.
赵桂真  郭路祥 《治淮》1998,(5):10-11
临沂市地处鲁东南,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属温带季风区过渡性气候。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不但易受洪涝灾害袭击,干旱灾害也频繁发生。据史料记载,自明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557年中,有58年发生严重旱灾,平均9年多发生一次。建国后的40多年,全市发生较严重的旱灾10个年份,平均不足5年发生一次,全市累计干旱成灾面积  相似文献   

19.
基于黄土高原地区61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探究该研究区域的历史干旱演变特征。采用标准化降雨蒸散指数(SPEI),运用Morlet小波分析、干旱面积覆盖率、干旱发生频率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研究方法,揭示近60 a全球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地区的干湿变化特征及周期特征,并对干旱进行归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PEI值的干湿交替变化具有全域性,年度SPEI_12和春、秋、冬季SPEI_3在研究时段呈逐年下降趋势,干旱倾向趋势降幅排序为秋>春>冬>年,夏季SPEI_3呈现相对平缓的升高趋势,趋势率为0.02/10a;干旱覆盖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不显著,年干旱频率在31.40%和35.15%之间,中西部区域站点干旱化趋势较大;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湿变化周期不稳定,目前正处于并长期处于偏暖湿化阶段。目前的暖湿化趋势仅体现为量的变化,并不足以改变该区域的基本气候状态,其仍处于温凉干燥的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范围。  相似文献   

20.
依据我国北方荒漠区35个站点1951-2005年月降水资料,运用PCI降水集度、游程检验、功率谱、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秩次相关及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北方荒漠地区降水多时间尺度下的变异规律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北方荒漠区降水存在5 a、9 a及准14 a主周期,1988年以来以9 a及14 a周期为主;各地单独丰水年的概率要高于单独枯水年,而发生连枯年的概率则高于连丰年;降水年内分配的差异将变缓,北方荒漠区的西部和东部降水年际波动呈增加趋势,中部地区有变缓的趋势;东亚夏季风及西风环流的强弱显著影响着研究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丰枯变化,70年代以前,东亚夏季风强度偏强、北进明显为河套及内蒙古地区带来丰富降水,新疆地区受西风气流控制降水相对偏少;80年代以来,东亚夏季风强度偏弱并急速南退,内蒙古地区降水逐渐减少;西北地区中西部(河西、新疆地区)在西南气流、北冰洋的冷空气形成的纬向环流及西风环流等辐合影响下降水逐渐增加。主要表现为:降水年增幅较大的地区由内蒙古东部逐渐向西北偏移,年代尺度下,以多年均值衡量,21世纪内蒙古高原东部地区降水将减少,平均减幅为15~40 mm/a,北疆大部分地区平均增幅为10~40 mm/a,南疆以0~10 mm/a小幅减少;各年代,春(秋)季降水占全年百分率变化不大,维持在14.4%~17.5%(17.3%~21.2%),夏季是主要降水期占全年降水的58%~62%,冬季所占比例较小,最高为5.1%;预计未来:春、夏季降水将增多,冬季降水逐渐减少,年降水有增加趋势;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的降水有增加趋势的地区概率分别为83%和70 %,而半干旱地区降水有明显减少趋势的概率为58%,西部有向暖湿变化、中部地区趋于暖干、而东部地区趋于干旱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