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某水利工程上下游河谷林草植被类型、分布和汇合口湿地用水分析,就工程调查区植物群系生态耗水机理的分析、河谷林草生态需水估算、河谷林草生态需水定额的确定、河谷林草生态需水量分区估算结果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王钫 《陕西水利》2017,(Z1):248-250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生态服务功能是包括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固碳供氧、净化空气、维持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等功能在内的综合效应,在进行黑娃山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林草措施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时,除了采用物质量计算和价值量估算方法外,还必须综合利用投资费用法、参考市场价值法和机会成本法,将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尽可能量化。结果表明,该工程林草措施所具有的固持土壤功能价值量最大,发挥了保护土壤、减少侵蚀、增加土壤肥力等功能。  相似文献   

3.
白涛  许佳  邓铭江  慕鹏飞  李永兵  赵星 《水利学报》2021,52(8):989-1000
为提高干旱地区灌溉效率,保障河谷林草的正常生长,本文以额尔齐斯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深入阐述了漓漫灌溉理论,提出了漓漫灌溉主要技术。据此分析计算了流域内河谷林草的生态需水量,制定了河谷林草的漓漫灌溉制度,相比传统的农业灌溉,更注重于考虑生态的修复和保护。计算结果表明:(1)河谷林草的生态需水集中在4—9月,且缺水量最大在6月下旬—7月上旬,为漓漫灌溉生态调度起始时间的界定奠定了技术支撑;(2)生态工程布置和漓漫灌溉分区确定的生态工程与灌区一一对应的靶区漓漫灌溉模式有助于改善河道外植被的供水条件,保证河谷林草最大程度地吸纳水分;(3)制定的漓漫灌溉制度可为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以及灌区用水管理提供依据。在实施漓漫灌溉后,通过生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现了河谷林草的生态保护目标,流域内河谷林草的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和改善。研究成果对促进流域河谷林草、湿地等生态目标的改善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为确保流域社会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相对均衡、保护与修复流域内河谷林草的生境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北方干旱地区林草植被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大北方干旱地区在林草植被建设中长期存在着“三灾、一害、五人为”因素,严重制约着林草植被建设的健康发展。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客观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调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客观规律,因水制宜,因事制宜,通过增加投入、产业扶贫等积极措施,加速林草植被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5.
针对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天然林草植被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根据已采取的保护措施和已经退化的典型天然林草植被的实地对比调查结果,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在对天然林草植被保护评价主要因素地下水埋深、植被覆盖度、植物种类、土地沙化程度等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额济纳旗天然林草植被的保护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沟壑区大空间尺度林草植被减沙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依靠20世纪后期遥感影像数据、过去近60a的实测水文和气象数据、黄河水沙变化现有研究成果等,引入产沙系数和基于遥感影像的林草植被覆盖率概念,提出基于遥感数据、可支持大空间尺度计算的黄土丘陵区林草植被减沙量评价模型,并给出模型应用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处理方法。分析认为,在林草植被覆盖率小于35%~40%的范围内,改善林草的减沙效果非常明显;林草植被覆盖率达60%以后减沙效果趋于稳定,雨强对产沙的影响权重亦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7.
适宜黄土高塬沟壑区种植的林草品种有油松、侧柏、沙棘、刺槐、黑核桃、美国白蜡、多年生香豌豆、牧场草、黄兰沙梗草和康巴早熟禾等。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林草措施配置模式主要有油松沙棘混交、侧柏沙棘混交、刺槐与沙棘混交、美国白蜡与沙棘混交等,牧草栽培模式包括多年生香豌豆与作物或林木间作、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天然草场改良、黄兰沙梗草护坡草皮、康巴早熟禾+果园等。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现状梯田和林草植被的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2000年以来,黄河来沙明显减少。本文以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为对象,利用卫星遥感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方法,获取2012年研究区各支流的梯田面积和质量信息,分析2010—2013年林草植被覆盖率及其较天然时期的变化;提出林草与梯田叠加作用地区的减沙量计算方法。基于流域尺度上构建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植被覆盖率与产沙系数、梯田比与减沙幅度之间的响应关系,计算在多年平均降雨条件下黄河龙门、北洛河状头、汾河河津、渭河咸阳和泾河张家山等5站以上现状林草植被和梯田的减沙能力,其值为10.65亿t,占该区天然年均来沙量的60%。  相似文献   

9.
汉源县合理配置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源县中低山植被稀疏,干热少雨,涵养水源和拦蓄径流的能力差,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实施植树种草、提高林草覆盖率,是改善汉源生态环境、减轻水土流失和干旱洪涝灾害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汉源县经过“长治”工程、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全县的林草覆盖率,减轻了水土流失程度,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以护坡为例阐述了水土保持项目中单一工程的不足,并结合对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介绍,论述了沟道及坡面治理中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的结合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克孜河下游河岸林草区的水分运动和补给条件,对生态系统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与生态需水量、生态耗水量进行盈亏分析,计算河岸林草生态需水量和生态耗水量,预测水库修建后天然植被的生长状况。分析结果表明,水库修建后在满足流域内用水时,对下游河岸林草植被提供的生态用水增加,实际径流补给量超过濒临生长胁迫状态生态耗水量,有利于河岸林草区植被的恢复和生长。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天然林草保护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天然林草衰败的主要原因是超载过牧,流域水资源过度利用,土地不合理利用,过度樵采,毁林毁草。通过天然林草需水量分析,提出该地区适宜的林草植被保护技术,包括围栏封育、根据草场的载畜能力确定载畜量、合理灌溉、加强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13.
以成县为例 ,结合陇南山区退耕还林草的实际 ,提出了在经济脆弱的旱作农区 ,退耕地林下种植紫花苜蓿的栽培模式及技术  相似文献   

14.
韩玉峰  张颖 《中国水利》2003,(17):45-46
多年实践证明,水土保持工程和生物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目前正在开展的淤地坝建设,要防止重工程而轻生物的倾向,将淤地坝和与之相配套的林草措施,通过利益驱动、政策调动、法规促动等形式,使两者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智川 《陕西水利》2010,(5):150-15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重点研究了水土保持的耕作措施、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总结了各项措施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为水土保持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变化对流域产沙影响的规律及阈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围绕植被变化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已有海量研究成果,但提出的植被盖度~土壤侵蚀量响应规律多是基于坡面小区上的观测成果,反映的是植被变化在"本地"的水沙响应,不能反映植被变化对小区下游的坡面、沟谷和河道的"异地"效应。在近20年黄河来沙锐减的背景下,如何在较大的流域尺度上,评价林草植被变化对流域产沙量的影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本文在对黄土丘陵区地貌和产沙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易侵蚀区、林草有效覆盖率(V_e)和产沙指数(S_i)等新概念,利用黄土丘陵区流域实测的林草、降雨和水沙数据,分析了林草植被变化与流域产沙能力之间的响应规律及其机制,提出了可基本遏制流域产沙的林草阈值。研究结果表明,流域的产沙指数均随林草有效覆盖率V_e的增大而减小,二者呈指数关系;当V_e≤40%~45%时,产沙指数随V_e增大而迅速降低,不过在V_e20%时改善植被的减沙作用不太稳定;V_e40%~45%后,改善植被导致的产沙指数递减速率越来越小。流域的林草植被覆盖程度越差,产沙强度对雨强越敏感;当V_e50%~60%后,决定流域产沙量的首要因素是有效雨量,雨强次之。林草植被改善是通过对流域产洪量和含沙量的共同减少、以及地表径流输移阻力的增大,实现对流域产沙量的削减;削减洪水和增大阻力均将导致黄丘区地表的水蚀动力降低,含沙量降低则是地表物质补给困难的直接反映。对于黄土丘陵区的第1~4副区,要实现流域产沙模数≤1000 t/(km~2·a)的目标,林草有效覆盖率应达55%~65%以上,该阈值自东向西递增。对于黄土丘陵区的第5副区,当林草有效覆盖率V_e45%~50%后,流域产沙量也趋于稳定,但因产沙机制特殊,即使林草梯田有效覆盖率达到60%以上,仍难以基本遏制流域的产沙;而且,河(沟)床产沙占比越高,依靠林草植被改善而削减产沙的难度越大。该成果可为认识近20年黄土高原植被改善与黄河泥沙锐减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国外引进优良林草植物的复合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国外引进优良林草植物后,按照仿拟自然顶极植物群落的观点,遵从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合理选择适于搭配的植物种类,人工创造不同植物之间的复合类型。刺槐(美国良种) 多年生香豌豆,黑核桃 多年生香琬豆等各种复合类型不仅可以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而且由于植物之间的有益共生,可以很好地促进生长,增加产出。林草或乔灌植物的不同复合方式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中,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依据以往的研究成果,针对多沙粗沙区北部、中部和西南部的实际情况,采用综合分析和统计的方法,在确定林草植被蒸散耗水量基础上,应用与坡地蒸散耗水量相对比的方法,分析了林草植被建设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对于灌木草地来说,整个多沙粗沙区都能够满足其对水分的需求,而乔木林地在北部区基本上不能满足其需要。②林草植被蒸散耗水量的区域分布,与最大可能蒸发量的分布大体相似,而与降水量分布呈相反趋势,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部递减以及自西向东减少的趋势;北部较中部乔灌草植被分别约偏多8%、10%和17%,而西南部较中部乔灌林地和人工草地分别偏多3%左右和约6%。③从水资源的适应性来说,多沙粗沙区适应乔木生长的区域还是有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开展塔里木河流域天然林草保护与修复研究,对于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屏障、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有重要意义。基于塔里木河流域“九源一干”自然生态系统变化趋势与现状,从稳定流域自然生态系统规模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的天然林草面积和覆盖度变化数据对比分析,综合设定分区保护下的流域天然林草生态保护目标和保护修复面积,并确定其相应的生态保护需水量。结果表明:天然林草保护和修复面积为1.57万km2,其中,保护区面积1.40万km2,修复区面积0.17万km2;流域天然林草生态保护需水总量为60.36亿m3,其中,基本生态需水为51.32亿m3,生态修复水量为9.04亿m3,并提出了相应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机制。研究成果可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大理河流域水沙变化重要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基于水文统计的冥函数型经验模型或线性模型等,对大理河流域水沙关系、减沙效益与林草措施占比和坝地配置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80年代流域暴雨洪水关系散乱,90年代以来暴雨洪水关系密切,近期暴雨产洪水平明显降低;流域洪水泥沙关系非常密切,不同年代没有发生趋势性的改变;80年代以来,流域年平均来沙系数呈明显的增大趋势,近期有所减小;现状治理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与林草措施占比呈明显的正比关系;减沙效益的大小不仅与林草措施占比有关,更与林草措施质量及配置部位密切相关;现状治理条件下取得最大减沙效益的坝地最优配置比约为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