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β-紫罗兰酮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和香料中间体,广泛用于合成维生素A等。近两年,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根据国内外市场对药用β-紫罗兰酮的要求,针对性地开展了工艺改革,对假性紫罗兰酮的合成采用了新型催化技术,使收率从老工艺的65.0%提高到85.0%以卜,且产品质量稳定,基本上达到了  相似文献   

2.
聚苯乙烯固载化聚乙二醇催化合成假性紫罗兰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聚苯乙烯固载的聚乙二醇用于催化柠檬醛与丙酮的缩合反应.假性紫罗兰酮的收率可达77.4%对催化剂的用量、碱的浓度以及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对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新法合成甲基紫罗兰酮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KF/Al2O3催化柠檬醛与丁酮反应合成假性甲基紫罗兰,大孔树脂D001CC催化环化假性甲基紫罗兰酮合成甲基紫罗兰酮。探讨了催化剂用量、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产率的影响。假性甲基紫罗兰酮的产率为85.1%,甲基紫罗兰酮的产率达79.9%。  相似文献   

4.
直接用山苍子油优化假性紫罗兰酮半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以山苍子油为起始原料,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假性紫罗兰酮半合成工艺,收率可达88% ,酮含量为98% 。  相似文献   

5.
鸢尾酮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山苍子油提取得到的柠檬醛和丙酮等为主要原料合成鸢尾酮。合成分三步完成。先用柠檬醛与丙酮在碱的催化下生成假紫罗兰酮 ,收率为 93 .2 %。假紫罗兰酮甲基化生成假鸢尾酮 ,收率为 52 .3 %。假鸢尾酮环化得到鸢尾酮 ,收率为 98.3 %。合成的总收率较高达到 4 7.9%。并对合成的鸢尾酮进行了理化性质、光谱、色 -质和评香等的确证  相似文献   

6.
吴美玲  曹瑞伟  陈朝辉  邵戴妮  夏燕华  邬希敏 《广东化工》2012,39(15):98+105-98,105
将假紫罗兰酮环化得到α、β、γ三种紫罗兰酮的混合物,再用十二羰基铁作催化剂,使混合物重排为高纯度的β-紫罗兰酮。研究表明:环化反应收率高,催化剂可套用;重排反应β-紫罗兰酮含量大于97%,对探索高含量、低污染的β-紫罗兰酮工业合成路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硫酸镍催化合成紫罗兰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振华  杨青柳 《化学世界》2005,46(8):480-482
用硫酸镍催化假性紫罗兰酮的环化反应,得到了较高产率的紫罗兰酮。探索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剂用量和溶剂的种类等因素对该环化反应的影响。最佳合成条件如下:5.6mL(79.6%)假性紫罗兰酮,催化剂用量为假性紫罗兰酮的3%(摩尔百分率),甲苯(溶剂)用量为8mL,环化反应温度为40~50℃,反应时间为2.5h,在此合成条件下所得紫罗兰酮的产率为67.4%。选择极性较大的物质(如三氯甲烷)作溶剂有利于该环化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8.
SO42-/ZrO2-HZSM-5固体超强酸催化环化制β-紫罗兰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制备了一系列负载SO4^2-/ZrO2-HZSM-5的超强酸催化剂,并用TG、XRD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和热行为进行了表征,使用Hammett指示剂、吡啶吸附红外光谱等方法测试了催化剂酸性。结果表明。HZSM-5对催化剂的酸性和结构具有调变作用。利用所制备的催化剂对假性紫罗兰酮催化环化反应制卢紫罗兰酮的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假性紫罗兰酮转化率可达54.4%,对应的卢紫罗兰酮的选择性为76%。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氯酸钠氧化β-紫罗兰酮的反应过程,考察了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工艺,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实验揭示,改变反应温度和反应物摩尔比,主产物为4-氧代-β-紫罗兰酮或5,6.环氧-β-紫罗兰酮,在最优反应条件下其收率依次为53.5%和25.4%。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氢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分析得以确认。未反应的β紫罗兰酮经减压蒸馏回收,产物重复使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以邻硝基甲苯为原料合成了2-苯基吲哚。在乙醇钠催化下邻硝基甲苯与草酸二乙酯缩合,经水解、双氧水氧化、盐酸酸化得到邻硝基苯乙酸,收率为62%。邻硝基苯乙酸与PCl3在苯中回流2h,得邻硝基苯乙酰氯;在超声辐射下AlCl3催化邻硝基苯乙酰氯与苯反应10min得到2-(2-硝基苯基)-1-苯基乙酮,收率76%。在乙醇中,超声辐射下Pd/C催化次磷酸钠还原2-(2-硝基苯基)-1-苯基乙酮10min得到2-苯基吲哚。收率95%。总收率45%。  相似文献   

11.
由山苍子油合成甲基紫罗兰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用山苍子油提取得到的柠檬醛和 2 -丁酮等为主要原料在季铵碱存在下合成假性异甲基紫罗兰酮 ,以固载强酸 Ti O2 /SO2 -4作催化剂 ,用假性异甲基紫罗兰酮合成甲基紫罗兰酮的新方法。提高了 α-异甲基紫罗兰酮的收率 ,获得了最佳反应条件 :投料比 n(假性异甲基紫罗兰酮 )∶n(二甲苯 )∶ n(硫酸 ) =1∶ 3.5∶ 0 .0 4 ,控制反应温度 1 5~ 2 5°C,反应时间 1 .5 h。该优化条件下 ,合成收率为 92 %~ 93% ,产物中α-异甲基紫罗兰酮质量分数为 77%左右。  相似文献   

12.
甲基紫罗兰酮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固载强酸TiO2/SO2-4做催化剂,用假性异甲基紫罗兰酮合成甲基紫罗兰酮的方法。提高了α 异甲基紫罗兰酮的收率,获得了最佳反应条件:投料比n(假性异甲基紫罗兰酮)∶n(二甲苯)∶n(硫酸)=1∶3 5∶0 05,控制反应温度15~25℃,反应时间1 5h。该优化条件下,合成收率为92%~93%,产物中α 异甲基紫罗兰酮质量分数为77%左右。  相似文献   

13.
以国产Doo/CC树脂为催化剂,将假性甲基紫罗兰酮环化为甲基紫罗兰酮。考察了溶剂、Doo/CC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环化产率的影响,得出优化的反应条件为:溶剂为二氯甲烷,Doo/CC用量为假性甲基紫罗兰酮质量的15倍,反应温度为体系的回流温度(45℃),反应时间为4h。按此条件进行平行实验,平均产率799%,沸点90~100℃/267~400Pa,n20D=15000~15020,甲基紫罗兰酮含量918%。考察了催化剂的活性,Doo/CC树脂连续使用7次,环化平均产率为806%。  相似文献   

14.
二氢猕猴桃内酯的合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市售β 紫罗兰酮为起始物,经臭氧化制得环柠檬醛,然后经Darzen缩合制得环高柠檬醛。采用自制的催化剂一步将环高柠檬醛转化成二氢猕猴桃内酯(9 氧杂 1,5,5 三甲基双环〔4,3,0〕壬 6 烯 8 酮),产物经MS、IR和元素分析等确证  相似文献   

15.
开发了一种以过氧叔丁醇为氧化剂,乙酰丙酮钒为催化剂的合成3-氧代-a-紫罗兰酮的方法。主要探讨了氧化剂用量、催化剂用量、溶剂、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得出3-氧代-a-紫罗兰酮的有利合成条件是-a-紫罗兰酮1.92g(10mmol)·VO(acac)2 0·13g(0.5mmol),过氧叔丁醇50mmol,在35℃下于10mL丙酮中反应6h,3-氧代-a-紫罗兰酮的产率达到58%,纯度高于98%。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以N,N,N-三羟基异腈尿酸(THICA)和Cu(AcAc)2为催化剂,分子氧氧化β-紫罗兰酮,一步反应制备4-氧代-β-紫罗兰酮的工艺;在反应温度为45℃,投料比为n(β-紫罗兰酮):n(THICA):n[Cu(AcAc)2]=100:10:1,反应5h就能完成,收率为78.2%;并对氧化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紫罗兰酮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概述紫罗兰酮的理化性质和香气特征,重点介绍了从山苍子精油中提取柠檬醛来合成紫罗兰酮的方法,简介紫罗兰酮在香精和医药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改进β-紫罗兰酮的合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季红  姚毅 《贵州化工》2007,32(1):17-19,22
以氢氧化锂/助催化剂为催化剂体系,柠檬醛为原料合成β-紫罗兰酮。此催化剂体系有良好选择性,用量少、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同时对反应溶剂、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进行优化,使其适用于工业生产,最终摩尔收率可达86%以上。  相似文献   

19.
对氨基苯酚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硝基苯为原料 ,苄基三乙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 ,在w(Pt) =5%的Pt C存在下进行催化氢化转位制得对氨基苯酚 ,收率 75%;同时副产苯胺 ,收率 1 0 %。Pt C催化剂经活化处理后 ,可套用 35批次以上 ,不影响收率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CYP101C1 from Novosphingobium aromaticivorans DSM12444 is a homologue of CYP101D1 and CYP101D2 enzymes from the same bacterium and CYP101A1 from Pseudomonas putida. CYP101C1 does not bind camphor but is capable of binding and hydroxylating ionone derivatives including α‐ and β‐ionone and β‐damascone. The activity of CYP101C1 was highest with β‐damascone (kcat=86 s?1) but α‐ionone oxidation was the most regioselective (98 % at C3). 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hexane‐2,5‐diol‐ and β‐ionone‐bound CYP101C1 have been solved; both have open conformations and the hexanediol‐bound form has a clear access channel from the heme to the bulk solvent. The entrance of this channel is blocked when β‐ionone binds to the enzyme. The heme moiety of CYP101C1 is in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environment compared to the other structurally characterised CYP101 enzymes. The likely ferredoxin binding site on the proximal face of CYP101C1 has a different topology but a similar overall positive charge compared to CYP101D1 and CYP101D2, all of which accept electrons from the ArR/Arx class I electron transfer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