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临床常见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为抑制该细菌,采用气溶胶法,通过控制不同反应温度合成不同尺寸的TeO2纳米颗粒,以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最小抑菌浓度法(MIC)测定TeO2对临床分离的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MRSA的抗菌活性,此外还与常见抗菌剂纳米银及商用TeO2等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合成的TeO2随反应温度升高,粒径变小,从600 nm到30 nm不等;同时,粒径越小,TeO2纳米颗粒对MRSA的抗菌效果增强,粒径为30 nm时,MIC值为8 μg/mL。并且相同质量浓度下,TeO2对MRSA的抗菌活性远高于商用TeO2,略低于纳米银。  相似文献   

2.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后,用羟丙基-β-环糊精制备包合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含油量. 通过显微镜法、薄层色谱(TLC)法、红外光谱(IR) 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结果显示,包合物收率为52.23%,包合率为2.82%,含油率为1.02%. 采用纸片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包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圈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4、0.82和1.12 cm,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79、8.58和3.79 mg/mL.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种通过乙醇淬火来修饰纳米氧化铜表面的简单方法。首先将纳米氧化铜加热至800 ℃, 然后立即浸入无水乙醇中淬火。通过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表明, 在紫外-可见光照射下, 表面修饰后的纳米氧化铜比修饰前的纳米氧化铜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性能。电子顺磁共振测试表明, 通过快速的无水乙醇淬火, 氧化铜中出现了高浓度的氧空位, 这些氧空位有效地提升了氧化铜的光催化性能; X射线衍射和光电子能谱测试表明, 通过无水乙醇淬火, 氧化铜中出现了氧化亚铜和铜, 这可能会形成CuO-Cu2O异质结以及Cu-CuO/Cu2O肖特基异质结, 促进电荷-空穴分离, 有效地提升改性氧化铜的光催化性能。实验表明溶剂淬火方法能有效地修饰金属氧化物的表面, 增加氧化物中的表面氧空位, 甚至形成异质结, 提高材料的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4.
面对制冷行业提出的提高制冷系统能效,降低空调用能的要求现对纳米氧化铜微粒对冷冻机油粘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降低冷冻机油的粘度来达到提高制冷系统能效的目的.实验通过锥-板粘度计分别对纯油、纯油+纳米微粒溶胶、纯油+表面活性剂及纯油+表面活性剂+纳米氧化铜溶胶四组流体进行了粘度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纯油+纳米氧化铜微粒不但不能够降低冷冻机油的粘度,反而可能会增加制冷系统的能耗;而纯油+表面活性+纳米氧化铜微粒的溶胶稳定性好,又能够降低冷冻机油的粘度,对于降低制冷系统的能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连云港市赣榆县水产养殖环境中哈氏弧菌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连云港市赣榆县水产养殖环境中哈氏弧菌的耐药性,从3个典型的水产养殖区采集样品进行菌种筛选、药敏检测及耐药基因研究。实验共筛选耐氨苄青霉素菌66株,经生理生化及PCR鉴定得到17株哈氏弧菌。药敏实验显示全部哈氏弧菌均具有多重耐药性,至少对3种以上的抗生素产生明显抗性,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高,对喹诺酮及酰胺醇类抗生素较为敏感。被检测的全部哈氏弧菌均携带TEM型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6.
以多孔氮化硼(p-BN)纳米纤维为基底,通过醇热法在其表面原位生长氧化铜(CuO)纳米晶体,最终制得p-BN@CuO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光催化性质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簇芽状CuO负载在直径约50 nm的一维p-BN纳米纤维基底的表面,此结构一方面利用p-BN纳米纤维作为载体分散氧化铜纳米晶体;另一方面,簇芽状CuO纳米晶体拓宽了p-BN纳米纤维的性质.CuO纳米晶体在p-BN纳米纤维表面的均匀负载,使得p-BN@CuO纳米复合材料对可见光有响应并对有机染料具有良好的催化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7.
以三水合硝酸铜和碳酸钠为原料, 采用水热法在130、150、170 ℃下各分别反应8、16、 24 h, 合成了形貌各异的微纳米氧化铜球粒晶。使用X 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产物的组成及形貌进行表征, 初步分析了氧化铜球粒晶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并以亚甲基蓝为模拟污染物, 对产物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氧化铜晶粒通过定向附着生长形成梭状或柱状纳米晶体, 纳米晶体以自组装的方式逐步形成球粒晶; 温度升高有利于增大氧化铜的成核速率, 减小晶粒的尺寸, 促使氧化铜纳米晶粒由梭形→板柱状→板状的晶形变化; 延长恒温时间有利于形成表面形态完好的球粒晶; 形貌不同的微纳米氧化铜球粒晶的最高光催化降解率均远大于市售氧化铜的最高光催化降解率, 其中, 130 ℃恒温16 h 所得卷曲刺猬状氧化铜球粒晶的形貌、大小基本一致, 光催化降解率高达96. 56%。氧化铜的光催化降解率与球粒晶的比表面积、形态以及总孔体积有关。  相似文献   

8.
磁性MnFe2O4/Ag复合纳米粒子的 制备与抑菌性能测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磁性空心MnFe2O4纳米粒子,然后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其表面进行了改性并吸附银离子,还原后成功制备了磁性MnFe2O4/Ag复合纳米粒子,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磁强计、紫外光谱等对试样进行了表征.通过抑菌圈法对MnFe2O4/Ag复合纳米粒子的抑菌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磁性空心MnFe2O4纳米粒子没有抑菌性能;MnFe2O4/Ag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半径为1.78 c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半径为2.14 cm;MnFe2O4/Ag的抑菌持久性检测结果说明,所制备的载银磁性复合纳米粒子抑菌剂的稳定性较好,抑菌性能较持久.  相似文献   

9.
稀土化合物纳米粒子和纳米棒的水热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热处理合成了稀土氟化物(LaF3、PrF3、NdF3、SmF3)纳米粒子和稀土氢氧化物(Pr(OH)3)纳米棒,并对产物进行了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热重-差热分析(TG-DTA)表征.讨论了水热反应温度、溶液pH值和氟与稀土镧元素的摩尔比对LaF3纳米粒子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氟化物纳米粒子具有球形或类球形的形貌,平均粒径为35~39 nm.水热合成的氢氧化镨为典型的纳米棒形貌,具有均匀的直径,平均直径为24 nm, 平均长度为130 nm.水热合成的稀土化合物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纯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纳米颗粒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均匀分散以及探究如何无损地检验纳米颗粒的分散程度,利用石墨烯纳米片(GNPs)作为代表性的碳纳米添加剂,设置3种不同的超声分散方式(VSD)-直接、间接和直接-间接结合分散,得到具有不同GNPs分散状态的水泥浆体.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XCT)对孔隙和石墨烯团聚体进行无损表征;基于两者的形状特征差异(球形度和紧密度)筛分出GNPs团聚体,解析其分布、数量和粒径等;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GNPs团聚体形貌进行观察;进行抗压强度测试以验证GNPs分散情况对宏观性能的影响. XCT结果表明基于形状特征能够无损地区分出GNPs团聚体,直接分散作用下GNPs团聚体数量和累计体积均最小;SEM观测结果表明GNPs团聚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貌;力学测试结果表明抗压强度与分散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湿化学方法制备得到氧化铜纳米颗粒,进而制备氧化铜纳米流体并与石墨烯纳米流体复合得到CuO/G纳米流体。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等测试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CuO/G纳米流体在太阳光波段显示出比氧化铜纳米流体和石墨烯纳米流体更加优异的光吸收性能,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CuO/G纳米流体的辐照度逐渐与太阳辐照度契合。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对不同质量分数的CuO/G纳米流体进行光热转换性能测试,发现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加CuO/G纳米流体光热转换效率显著提高,0.10%的CuO/G纳米流体光热转换效率可以达到92%,体现出优异的光热转换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以石蜡为复合相变材料的基体,分别添加氧化铜、二氧化硅和氧化锌的纳米颗粒通过两步法制备多种石蜡基纳米金属复合相变材料。通过改变所添加纳米金属颗粒种类、质量分数和颗粒粒径,对比分析实验模型内复合相变材料蓄放热过程的温度曲线,来探究以上参数对复合相变材料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添加纳米金属颗粒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石蜡的蓄放热性能,添加氧化铜颗粒的效果要优于氧化锌颗粒和二氧化硅颗粒;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和动力黏度均随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两者共同决定着复合相变材料的换热过程能否被强化;纳米金属颗粒的粒径越小,越有利于增强对复合相变材料的热性能,添加30 nm粒径纳米颗粒相对于100 nm粒径纳米颗粒蓄热速率能提升26%,放热速率能提升41%。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庆大霉素(Gentamycim)在汞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建立了线性扫描溶出伏安法测定庆大霉素含量的方法.在pH=4.2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于 0.06V(vs,SCE)左右出现汞-庆大霉素配合物还原峰,庆大霉素在3.2~19.2ug/L之间与线性扫描溶出伏安图的峰高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50.方法用于庆大霉素注射液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反应效率,采用纳米氧化铜作催化剂制备糠酸.讨论了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碱的浓度等对糠酸收率的影响,并与传统的普通氧化铜氧化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70℃,纳米氧化铜用量为5.0 g,碱的浓度为5%,反应时间为10 m in时,收率可高达95%;而同等条件下采用普通氧化铜氧化,糠酸收率最高只能达到86%,且反应时间较长,重复使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通过BP神经网络对抗生素微生物效价进行预测.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例,通过测定标准品及样品抑菌圈的直径,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效价预测模型,预测待测样品抑菌圈的效价对10组样品进行预测,其结果与实测值相比,最大相对误差为0.68%,经SPSS统计软件方差检验,F检验sig=0.966,与一剂量法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采用B P人工神经网络能够预测效价,方法简便快捷,预测结果可靠,为抗生素效价的测定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制备了三维花状氧化铜纳米材料及氧化铜(CuO)/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纳米复合材料,并利用SEM、TEM、XRD、Raman和XPS对合成的纳米材料进行了表征.将所制备的纳米材料应用于修饰电极构建扑热息痛生物传感器,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氧化铜和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单一材料,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电极对检测扑热息痛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并且在浓度3.00~500 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9 μmol/L(S/N=3).此外,该生物传感器用于测定实际样品的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单针藻 FXY-10对氯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等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单针藻对氯霉素和链霉素比较敏感,在浓度均为50μg/mL时就可以明显抑制液体培养下单针藻的生长;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在达到200μg/mL时也能从培养开始就抑制单针藻的生长;比较分析发现氯霉素更适合作为单针藻基因工程的抗生素选择试剂.同时,实验选用10μg/mL氯霉素、10μg/mL链霉素、25μg/mL庆大霉素和25μg/mL卡那霉素等抗生素组合对单针藻 FXY-10进行无菌化处理,获得无菌纯单针藻  相似文献   

18.
为定量测定米多霉素含量,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生物检定法.通过考察12种红酵母的最低抑制质量浓度(MIC),筛选出合适的敏感菌.研究了抑菌圈的直径与米多霉素浓度的关系,比较了米多霉素对检定菌的抗菌活性与其对粉霉菌的抗菌活性的关系,对比了该生物检定法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结果表明,红酵母AS 2.166为最适检定菌,其抑菌圈的直径与米多霉素浓度的对数值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4.米多霉素对检定菌的抗菌效价与其对黄瓜粉霉菌的抗菌效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该生物检定法与HPLC测定法均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可替代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米多霉素发酵过程的产量检测.  相似文献   

19.
利用薄层色谱-气质联用(TLC-GC-MS)和气流吹扫微注射器萃取与气质联用(GP-MSE-GC-MS)技术对关苍术药材进行鉴别.结果显示:关苍术药材在薄层色谱(TLC)比移值约为0.65处有1个特殊的黄色斑点,经GC-MS分析,初步鉴定其主要成分为3,8-Dimethyl-4-(1-methylethylidene)-2,4,6,7,8,8a-hexahydro-5(1H)-azulenone(化合物a);关苍术药材与易混药材茅苍术和白术的GP-MSE-GC-MS色谱图比较,关苍术成分中含有峰面积较大并有利于药材鉴别的4个特殊峰,其中2个初步鉴定为化合物a和2-(3,7-Dimethyl-oc-ta-2,6-dienyl)-4-methoxy-phenol(化合物b).实验表明,GP-MSE-GC-MS方法比TLC-GC-MS方法能够提供更多的成分信息,且具有样品用量少、操作简便、精确度高等优势,是一种新的中药材鉴别及其主要成分测定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内分泌治疗是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耐药的发生限制了其应用,本研究目的为验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是否可用于逆转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内分泌耐药,通过MTS细胞增殖检测实验发现,4-羟他莫西芬与西达本胺单药均对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且在两药联合时表现为药效叠加.表皮生长因子可诱导MCF-7对4-羟他莫西芬的耐药,而西达本胺可逆转这种耐药.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发现,西达本胺可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引起的MEK、ERK和AKT等激酶的磷酸化,并抑制雌激素受体的磷酸化.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的体内药效实验也显示,药物联用组比单药组有更强的抑瘤作用.研究表明,西达本胺在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中具有逆转内分泌耐药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表皮生长因子下游通路及雌激素受体活化通路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