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城市功能分区结构研究可以检验城市用地功能是否合理并辅助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文章以济南市城区功能用地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核密度分析方法,利用网络爬取的高德地图兴趣点(POI)数据研究了城市功能分区结构,并利用百度热力图验证各功能用地类型与人口流量空间分布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居住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附属设施用地及绿地与广场用地分布合理;工业用地在西部和东部地区人流集聚程度较低;公管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在南部地区的人口发展潜力较大;商业用地聚集人流作用明显;各功能用地处于发展阶段,整体呈现中心集聚分布广、两翼离散少覆盖的模式,但总体趋向多核心、少聚集、覆盖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效能视角,从能力和绩效两个维度来构建效能指标体系,运用熵值—突变级数模型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研究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情况.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效能存在区域差异,且效能模式呈现高能高效、高能低效、低能高效及低能低效4类.中心城区科技创新效能主要障碍因子,大部分集中于知识应用能力,而郊区科技创新效能主要障碍因子地区差异明显,其能力和绩效的增长空间略高于中心城区,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公园作为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的主要载体,其供给和需求是否相协调,对于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首先分析公园分布特征,然后从供需平衡的角度,选取街道居住用地被公园服务覆盖率、街道人均公园面积、街道平均可达公园个数作为供给指标;街道人口密度、街道60岁以上人口数、街道0~14岁人口数作为需求指标构建供需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公园供需协调发展模型,对城市公园供需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各区公园分布不平衡,各类别公园分布存在差异,城市公园整体表现为供不应求,供需空间分异明显;(2)耦合度总体较高,且分布较为均衡,协调发展度总体偏低,供需之间所处的发展层次低;(3)协调发展类型中供给损益型最多,滞后型最少。  相似文献   

4.
基于知识规则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以及空间网格技术(GRID)通过建立网格内城市建筑用地面积所含的阴影面积比例与容积率的关系,计算每个网格的建筑容积率,进而估算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建筑面积.结果表明:长春市2003年城市建筑总面积为135.98km2;用地类型平均容积率为商业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于知识规则的遥感分类方法以及空间网格技术(CRID)应用于建筑容积率估算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容积率估算精度,而且进一步可以估算不同城市用地类型的建筑面积.  相似文献   

5.
以城市群为对象研究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对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故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利用多期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综合运用扩张强度指数、多元回归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该城市群建设用地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用地持续扩大,不同时段的增长面积和扩张强度有所不同,且研究期内城镇主导型、中度开发型和低度开发型斑块数量明显上升,而自然生态型斑块数量明显下降;城市群内各地区建设用地演变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出“多中心扩散”的空间格局;人口密度、GDP密度、距交通线距离等是城市群建设用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多个因子交互的影响大于单个因子的影响。因此,建议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小城市产业发展和配套建设,建立大中小城市有效协作的机制和路径,并促进土地制度及政策的改革与完善,激活城市存量用地,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黄山市及中心城区的产业变迁、城市建设等数据,指出黄山市旅游城市化进程中,政策支持、区位优势等推动的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中心城区城市空间不断扩大.产业调整还促进了中心城区的城市用地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建设用地逐渐替代其他用地.黄山市旅游城市化进程中,中心城区以旅游主导的城市商业发展,加速了城市土地等级差异的形成,城市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覆盖和利用的格局发生了显著改变,利用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模型(ANN-CA)模拟预测未来城市用地变化,可为城市整体规划和布局提供依据。文章以潍坊市城区为例,采用地理模拟优化系统集成的ANN-CA模型,利用宏观规划方案对其进行优化,分别模拟了潍坊市城区2005、2011、2017年土地利用状况,并预测了2025年的土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2005至2017年期间,潍坊城区空闲用地面积减少,居住用地、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增加,城市发展中心向城市北部偏移;优化后的模拟结果精度明显提高,说明加入宏观规划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ANN-CA模拟的不足;预测至2025年,潍坊城区居住、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地面积将会继续增加,而绿地和空闲用地面积则会继续缩小。  相似文献   

8.
以南京中心城区江南片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心城区江南片存在问题以及城市发展价值取向,尝试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基于政府规划引导的基准模型+基于基地条件评估的校核模型"的可转移区域选址框架.基准模型与相关法规政策中对中心城区江南片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整体规划管控契合,体现区域层面的宏观把控引导;而校核模型则是在全面考虑相关城市要素的基础上,利用多因子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具体地块被划作接收区与转让区的适宜程度,对其赋值,体现地块层面的中观落实调整.最后根据开发权供需平衡的转移原则,对模型叠合后的研究成果进行校核.  相似文献   

9.
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集成多源数据,提取了连云港市中心城区1979—2009年城市土地利用扩张信息。利用扩张强度指数、紧凑度、分形维数、重心转移指数分析了30年来连云港市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79—2009年间,连云港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扩张强度逐渐增强,其中以2000—2009年间的城市扩张规模和速度最大;连云港市城市扩张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城市重心总体上向东北方向(港口)偏移;扩张强度指数逐渐增大,城市空间形态日益复杂;城市扩张模式由2000年前的"同心圆"模式转变为"核心轴向"的空间扩张模式,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政府政策等是连云港市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高科技时代网购模式成为了消费主流,在此大背景下,城市用地性质、用地分类及其规模、城市空间布局等将产生联动效应.借助于大量数据分析了用地性质的变化;通过对比网购模式和传统购物模式的特征与外在表现,提出了未来城市用地分类、功能及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即传统的购物商厦、大型超市将面临着功能升级重组,更多地将以购物体验及休闲娱乐来代替单一的商品贸易,且将逐渐迁移到其他更加综合类的商业服务类设施中,与其相应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将会重新整合,与此同时,仓储物流快递类用地将会迅猛增长,而且会进一步影响城市用地布局和空间形态:即以往的传统商服类尤其是大型商厦用地集聚式布局将会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快递服务类用地将会更多地分布在市区内部或居住区内部,形成分散式布局空间.  相似文献   

11.
高校园区建设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推进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依据高校园区与城区的空间距离,大体可以将高校园区划分为城区型、近郊型和远郊型3种模式,不同模式高校园区依据其空间区位及发展条件从引导城市创新发展方向、改变城市创新发展条件、优化城市创新空间结构、强化城市创新发展功能等方面实现与城市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城市空间扩展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把握城市空间格局的结构性特征和发展模式,其监测数据可以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提供基础依据。文章基于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和专题资料,利用空间象限方位、紧凑度、分形维数等计算方法,对2000至2017年济南市城区空间扩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至2017年间,济南市主要沿东西方向扩展,平均扩展速度为13.07 km~2/a;在5个监测时段,济南市城区的分形维数值均1.5,城区边界图形复杂,紧凑度指数均1,形状紧凑度较差,扩展类型由外部扩展向内部填充转变;济南市新增城区的土地来源主要为耕地,其次为建设用地,且逐年的耕地占比减少,建设用地占比增高。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市中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电网规划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饱和负荷密度的城市远景空间负荷预测方法.基于粗糙集和元胞自动机理论模拟城市不同类型的用地动态变化过程,根据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地转换规则预测规划区域内未来的土地使用类型及面积变化;基于logistic饱和负荷预测模型预测出不同用地类型的饱和负荷密度曲线;最终根据不同用地类型的饱和负荷密度曲线及面积预测出城市远景空间负荷分布,并通过案例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为城市空间负荷预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村庄与中心城镇的关系来看,城镇周边的村庄可以分为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三类.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三类村庄在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村民经济收入结构、村民对基础设施配套满意度四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村庄与中心城镇区位关系的不同是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各类型的村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在村庄居民点空间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方向和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针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15.
基于RS和ANN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立了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作为主体的评价方法,构建了一个定量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模型,并应用其对石家庄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石家庄市桥东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中粗放利用类型占主体,分别达到41.25%和43.09%,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而在工业用地中适度利用类型达到61.7%,因此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高铁站区和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分析站点及周边地区、城市、区域3个层级的空间变化特征,将高铁站区和既有城市空间形态关系进行分类,得到了各种城市空间形态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转化的趋势.研究结论为:高铁站区引导下的城市空间良性发展需要结合城市自身要素、合理规划高铁站区的功能定位以及预先评估站区与原有城市中心的距离和区位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空间上表现为城市地域的扩展。从土地利用角度来审视城市化现象,可以更综合、更深入地去把握城市化及其本质。本文以大连甘井子区为例,深入研究甘井子区建设用地的利用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趋向同步扩张,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突出,现行交通用地形成的交通网络体系结构效益低下,城市建设用地的效益有待提高。提出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方案:优化城乡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最终引导土地利用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8.
低效用地是否低效,取决于采取何种标准。仅从建设容量高低和土地产出率的角度界定低效用地是不完整的。低效用地再开发具有历史阶段性,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来讲,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是必要的,搞低效用地再开发却弊大于利。X市的低效用地再开发,造成资源浪费,存在市场风险,耗费行政资源,影响社会稳定。城市发展应该有"市长思维",不应该有"开发商思维"。政府应辩证理解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总揽全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动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数据逐渐走向开源化,各大网站中基于位置服务(LBS)数据开始被运用到各类城市研究之中。基于新浪微博开放平台应用程序接口所提供的动态大数据,尝试利用数据的实时性开展空间使用强度的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研究;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例,对居民的活动时间、空间聚集位置等特征在连续一周中随时间变化情况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表明,传统作息仍然支配着网络签到活动,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居民活动在工作日、休息日与节假日都存在一定相似性与差异性;空间维度上工作日的主要活动热点集中于城市中心,而非工作日的次热点有向城市周边偏移的倾向。最后结合居民出行习惯对数据进行筛选与重组,尝试描绘合肥市中心城区内人群进行公共活动的聚集情况,为研究城市人口分布情况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必然导致两规的侧重点不同。由于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出的统筹安排,是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因此,相对于环境规划而言,城市规划更偏重于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地方经济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时期,城市规划往往忽视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热衷于争取更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和目标,迎合各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往往根据产业用地的需求而不断地变更城市规划,而忽视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划,因此不断增加的城市建设用地必然对生态环境保护用地造成不断的蚕食,使得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失控,城市发展步入破坏自然生态、加重环境污染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