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b4O5Cl2阻燃助剂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氯氧化锑Sb4O5Cl2同卤素配合,具有优异的阻燃协效性能。与三氧化二锑、锑酸钠等相比,它还能降低彩色塑料中的色料用量,对高聚物的透明性影响较小。直接以含锑复杂矿的氯化浸出液为原料,经还原后水解,再进一步除杂,从而制得高纯度、高白度的微细Sb4O5Cl2。实验结果表明:提高水解搅拌速度可显著减小产品的粒径;混合溶液A(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混合物)对水解产物有显著的除杂效果,能提高Sb4O5Cl2的 白度,细化粉末,增强产品的光稳定性;经除杂处理后的微细粉末,平均粒径为4.35μm,白度为96.0,纯度为99.85%,产物颗粒为椭球形;本工艺简便易行,生产Sb4O5Cl2的成本比生产三氧化二锑、锑酸钠的成本低,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有机锑高效PVC热稳定剂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开发有机锑类高效PVC热稳定剂,以三氧化二锑与自制的十二烷基硫醇为原料,合成了三(十二烷基硫醇)锑,。产率可达87.8%;以三氧化二锑与自制的巯基乙酸异辛酯为原料,合成了三锑,产率可达93.8%,通过正交实验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对两产物中间产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与文献值相符。  相似文献   

3.
在BaO/CaO重量比值为1/1~5/1的范围内,测定了锰铁合金脱磷剂BaO-CaO-(5%~15%)MnO2-(15%~20%)CaF2的熔点,结果表明:当CaF2含量为15%时,随熔剂中BaO/CaO比值增大,相应熔点降低,随MnO2%增大,熔点升高.当CaF2含量为20%时,在BaO/CaO重量比值为2/1~3/1的组成区域内,熔点突然升高.根据实验结果,推荐60%BaO-12%CaO-8%MnO2-20%CaF2为锰铁合金脱磷剂,该熔剂熔点低(~1250℃),BaO/CaO比值高(5/1).  相似文献   

4.
以湖北钟祥天然累托石(REC)为原料,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作插层剂,对累托石进行有机改性处理,制备了有机改性累托石(OREC).用OREC作填料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在双螺杆挤出机上制备了聚丙烯/累托石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温度、时间和pH值对累托石进行有机改性,以及改性后有机累托石用量对复合材料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70℃、pH值为7.37、反应时间为2h时,REC有机改性的效果最好,CTAB的交换率可达89.1%,REC的d001从2.4543nm增至2.9450nm;当OREC的加入量达到6%(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有较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将环氧丙烷与磷酸反应,首次合成磷酸三丙基酯,再将其与三氧化二锑反应,得出一种新型锑-磷复合阻燃剂-磷酸三(2-羟基)丙基醌锑;研究了反应体系酸度,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产率的影响;制得的产品经化学分析,红外光谱等测试,证明了化合物的结构为CH3CH(OH)CH2OP(O)「OCH2CHO(CH3)」2SbOH。将其添加于氯丁橡胶及环氧树脂中,当该阻燃剂用量达到12.5%时,阻燃制品氧指数分  相似文献   

6.
新型PVC热稳定剂—三(羟基乙硫醇)锑的合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一种充醇锑类热稳定剂-三(羟基乙硫醇)锑的合成及其应用,实验时以三氧化二锑和巯基乙醇为原料,采用一步法直接化合生成三(羟基乙硫醇)锑。此外,探讨了反就耦葩应物配比、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二甲苯作为带水剂尖物Sb2O3与6HSCH2CH2OH的量比为1:1.2,加热回流1.0h,得产品的收率为 93.8%;三(羟基乙硫醇)锑为 黄色液体,其折光率Dn^20为1.4479;当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Ch-1菌还原碱性介质中Cr(Ⅵ)过程Cr(Ⅵ)浓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初始pH值和细菌接种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建立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相应的反应表观活化能,得到了按细菌接种量划分的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控制区域图。研究结果表明:当初始pH值为8~10时,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速率基本相同,当pH〈8和pH〉10时,反应速率逐渐减小。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为零级反应,但细菌接种量减少,反应速率减小,反应表观活化能增大。细菌接种量分别为50%,30%,20%,10%和5%时对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57.5211,51.6306,45.9764,24、0025和7.3265,表观活化能分别为6.89,14.75,19.24,33.54和72.52kJ/mol;Cr(Ⅵ)的细菌还原反应随着细菌接种量的增加逐渐由内扩散控制区转入混合控制区,当细菌接种量减少至近9%时,转入化学反应控制区,并由此确定了Ch-1菌还原Cr(Ⅵ)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为30℃,pH值10,细菌接种量为20%。  相似文献   

8.
Mo在NiO/Al2O3-TiO2催化剂中助催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引入钼组分的办法,调变NiO-TiO2-Al2O3体系的性能。TPR结果发现,含Mo催化剂产生了还原性能不同的多种镍原子位。当n(Ni):n(Mo)=3.04时,形成了3个还原峰:峰Ⅰ为362.5℃,与纯NiO的最高还原峰接近;峰Ⅱ位于482.1~491.6℃之间,与NiO-TiO2-Al2O3催化剂tm为483.4℃接近,峰形都比较宽;在430.2℃还存在1个还原态(峰Ⅲ),说明骨架内作用的复杂性。可以推测,催化剂中加入Mo后,减弱了Ni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生成了容易被还原的,类似于纯NiO样品的Ni原子位。同时,Mo的引入增加了NiO-TiO2-Al2O3催化剂的氢化学吸附量。在Mo含量较低时,即当n(Ni):n(Mo)=5.22和9.47时,表面镍原子浓度不高,耗氢量也低于粉状纯NiO催化剂的。随着Mo含量的增加,当n(Ni):n(Mo)=3.69和3.04时,表面镍原子浓度高,单位质量金属镍的耗氢量远高于其它样品。证明Mo的突出作用是提高了催化剂中活性组分镍的分散度。高钼的NiO—MoO3-TiO2-Al2O3型催化剂的选择性加氢脱芳烃精制煤油的芳烃含量平均低于200μg/g,所用的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180℃,压力1.2MPa,LHSV2.0h^-1,氢油体积比500:1。表明n(Ni):n(Mo)=3.04~5.22的NiO-MoO3-TiO2-Al2O3型催化剂的加氢脱芳烃性能满足煤油脱芳烃和除味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裁稀土的固体超强酸Ce(Ⅳ)-SO4^2-/TiO2催化剂,以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为探针反应进行了单因素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当Ce(SO4)2-4H2O的质量分数(占浸渍液)为2.0%,H2SO4浸渍液浓度为0.6mol/L,酸醇摩尔比1:4,催化剂用量为1.2g,反应时间为3.0h时,酯化率为86.5%.重复使用5次后,其酯化率仍达78,7%.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新型燃煤喷枪冷态试验结果,对Ⅱ型、Ⅰ型与基准枪进行了热模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等同燃烧条件下,Ⅱ型、Ⅰ型喷枪的燃烧结果均优于基准枪,尤其当喷吹烟煤、煤粉粒度变粗、风温降低和增加喷煤量时,前者优势更加明显.富氧(1.2%)及无烟煤中混入烟煤(10%)亦能提高煤粉燃烧率;在本试验范围内其效果均低于新型燃煤喷枪.  相似文献   

1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测定粗氧锑中Hg和A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同时测定粗氧锑中Hg和As.利用微波炉消解系统,在盐酸-酒石酸-氯化钾中对不同等级的粗氧锑进行消解。本法用于测定粗氧锑中的相对标准偏差(RSD%):As为1.3%~2.9%;Hg为0.87%~3.2%;回收率:91%~97%。  相似文献   

12.
微电解-ClO2催化氧化法处理毒死蜱农药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电解-C1O2催化氧化法对毒死蜱农药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微电解-催化氧化技术的基本原理,考察了pH值、停留时间、氧化剂投加量对CODCr、色度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微电解过程中,当pH为1、停留时间为45min时,CODCr去除率为49.6%,色度去率为90.6%;在催化氧化过程中,当pH为6~7、C1O2投加量为0.5g/L、停留时间为60min时,去除率为97.8%,色度去除率为99.7%。  相似文献   

13.
用AC法处理高锑低银类铅阳极泥,其干馏渣水浸液经两段置换、硫酸浸铜、稀盐酸浸铋,综合回收了铜、铋、锑,并使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分离,Cu,Bi和Sb的置换率分别为99.75%,96.74%和99.45%;置换渣含铜53.73%,含铋20.79%.用硫酸浸铜法,实现了铜-锑、铜-铋的有效分离,最终铜以硫酸铜产出,品位为93.74%~96.21%,Fe含量为1.13%~1.47%,回收率为93.33%;用稀盐酸浸出铋-锑渣,铋以含Bi69.70%的铋精矿产出,直收率及总回收率分别为90.87%和94.73%,此外还产出Sb含量为36.21%的锑渣,返回氯化浸出过程,总回收率为94.06%.  相似文献   

14.
脆硫铅锑矿精矿的还原造锍熔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富含氧化铁的黄铁矿烧渣作为固硫刺的铅、锑、铋还原造锍熔炼方法,对脆硫铅锑矿精矿还原造锍熔炼的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温度、添加剂加入量、烧渣加入量等对还原造锍熔炼工艺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先在900℃下反应,再升温到1i200℃过热放渣;烧渣加入量为理论量的100%~105%;添加剂与苏打质量比为10%,无水硫酸钠为13%(质量分数).在最佳条件下,锑直收率为83.26%,铅直收率为68.50%,固硫率为98.97%,但约有15%的铅和30%的银分散在铁锍中.  相似文献   

15.
分析研究试验了氮对渗硼层深度、显微硬度、相结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的加入量为1.5wt/%时,氮的渗入对后续渗硼过程有阻碍作用,而当添加量为5wt%时,氮对渗硼有催作用;另外,氮的渗入有利于强化过渡区,从而使硬度梯度变暖,有利于得到单一的Fe2B相。  相似文献   

16.
水性木器漆用封闭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反应制备出常温自交联型丙烯酸酯乳液并用于水性木器漆封底.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乳液合成工艺相比,当采用核壳结构合成工艺时合成的丙烯酸酯乳液具有较高的凝胶率和硬度以及较低的溶胀比和吸水率,同时耐粘污性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具有良好的封闭性;随着DAAM用量的增加,乳胶膜的硬度随着增加,耐粘污性明显改善,但合成时粘度增加,聚合稳定性下降;当DAAM添加量为3%~5%,乳液的PH值大于7时可得到既有较高的交联密度、良好的封闭性,又有较好储存稳定性的产品.  相似文献   

17.
利用含砷废酸制备亚砷酸铜,并将所得亚砷酸铜应用到铜电解液的净化。研究结果表明:使用NaOH溶液调节废酸pH值为6.0时,废酸中Pb,Cu,Fe和Mg杂质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砷保留率为89.0%;除杂后,加入CuSO4和NaOH溶液,当pH=8,m(Cu):n(As)=2:1,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1h时,亚砷酸铜的产率达到98.2%;所得亚砷酸铜为非晶体,其中Cu与As的物质的量比为2.15;当铜电解液中加入20g/L亚砷酸铜时,铜电解液中Sb和Bi分别从0.65g/L和0.15g/L降到0.30g/L和0.07g/L,Sb和Bi去除率分别达到53.85%和53.33%。  相似文献   

18.
相关系数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关系数是表征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统计关系强弱的统计量,在几乎所有科学与技术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本文以二元高斯分布为基本模型,对文献中常见的5种相关系数的统计特性作相对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并探讨了其适用的场合.具体结论如下:(1)当样本满足二元高斯分布时,皮尔逊积距相关系数是最佳选择;(2)当样本中存在轻微的单调非线性畸变时,序统计量相关系数比较适用;(3)当样本中存在严重的单调非线性畸变时,斯皮尔曼秩次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秩次相关系数是合适的选择;(4)当只有一路信号中存在单调非线性畸变时,基尼相关是最佳选择;(5)当样本中存在脉冲干扰时,斯皮尔曼秩次相关系数或肯德尔秩次相关系数是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高发泡硬质PVC阻燃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步模压法制备了硬质聚氯乙烯(PVC)发泡材料,研究了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AC)、活化剂氧化锌(ZnO)、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的用量以及成核剂碳酸钙(CaCO3)的种类对PVC泡沫塑料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阻燃剂三氧化二锑(Sb2O3)对PVC泡沫塑料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选择PVC树脂100份、钙锌复合稳定剂5份、硬脂酸(Hst)0.2份、PE蜡0.3份、AC5份、ZnO1份、DOP6份、DCP 3份、轻质CaCO310份、模压压力为10.0MPa、模压温度为185℃、模压时间为15min时,可获得泡孔均匀细密、密度较小的高发泡硬质PVC板材,SEM显示泡沫材料泡孔直径为50!m左右.Sb2O3能显著提升PVC泡沫材料的阻燃性能,当Sb2O3用量为8份时,材料氧指数达43.  相似文献   

20.
索塔锚固区用HPFRC的塑性收缩与干燥收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锚箱锚固区部位所处环境复杂,为确保其耐久性,制备了专用高性能纤维混凝土(HPFRC).模拟干热环境,对优选出的泵送性能优异的高性能混凝土(HPC)和高性能纤维混凝土(HPFRC)进行了塑性收缩试验;研究了纤维掺量和种类对塑性收缩和干燥收缩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塑性收缩的开裂总面积下降,混凝土的抗裂等级提高;当钢纤维的体积掺量超过0.8%,高性能铜纤维混凝土自由干燥66d的收缩值同高性能混凝土相比下降了50%;纤维体积率为0.1%的聚丙烯纤维与体积率为0.6t%的钢纤维混杂后,对抑制塑性收缩和干燥收缩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