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语境"和生态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阐释了二者都关注原语文本、原语作者、译语及译语读者对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起到制约作用。揭示了与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语境相比,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范畴更加宽泛。  相似文献   

2.
在深入研究各学派翻译理论之后发现,就实质和内涵而言,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源文作者、源文、源语文化为中心的历史阶段;以译者为中心、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历史阶段;以读者、译本、译入语文化等为中心的、方兴未艾的历史阶段,此时读者已经取得了和源文作者、译者至少平等的地位.此翻译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彰显了翻译行为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叛逆不仅用于文学翻译,也同样适用于英文人名翻译。以创造性叛逆为视角,结合人名翻译实例,阐述英文人名翻译不同题材中的改译、结构上的漏译和发音上的变译。但因人名翻译受客观知识规律、文化规范和接受语境三个"度"的制约,译者并非无限制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能动转换或转述原作。因此,译者在正确把握这三个"度"的前提下,有利于译者合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契合读者的文化心理,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4.
译者是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贯穿于文学翻译过程始终。但是传统翻译理论却将译者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地位才逐步得到彰显。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不能无限度地发挥,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译者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优秀的文学译作。  相似文献   

5.
"期待视野"是姚斯(Hans Robert Jauss)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包括一个和作者有关、一个和读者有关的两个系统。该理论对中文宣传画册翻译的启示是,译者的期待视野首先必须与文本相融合,同时必须关照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基于宣传画册的一些固有特点,我们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既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又要考虑主体间性交往伦理学所倡导的规范性制约,以使译者、作者和读者的视野得以融合,使译文贴近国外读者的思维习惯,从而避免文化方面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翻译研究进入"文化转向"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得到彰显。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研究中引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无论是译者的"适应"还是"选择",都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休戚相关。分析《飘》在两个不同时期的汉译本,可以看到在翻译过程中,虽然不同译者的"适应""选择"行为的方式、特点、目的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翻译主客体研究的深入,译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由蒙蔽走向彰显,在新时期,不仅要专业角度考虑译作的优劣,还要加强译者的伦理观念,培养责任意识,本文拟从译者与原文作者、译者与原文文本、译者与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译者的主体地位,明确译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以翻译功能学派的语篇分析法为理论指导,对《道德经》的三个译本进行评析,说明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原文、译文、作者、译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译者在典籍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字面上的对等,还要考虑社会、文化、读者等各方面因素。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语境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科技术语的翻译历来是令许多科技译者头痛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基于操作层面来探讨英语专业术语的翻译问题,即译者在专业知识缺失而且又得不到其他技术支撑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相对准确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运用功能对等理论 ,从文学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关系的角度 ,论述文学翻译批评标准对作品翻译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从文学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关系的角度,论述文学翻译批评标准对作品翻译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高尔夫英语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高尔夫英语翻译中的发挥,指出在高尔夫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受到译者的翻译目的的制约,而翻译目的又直接影响了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另外,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译者在进行高尔夫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在准确翻译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中常提及的"距离"有两种,译者对翻译对象的审美距离以及原作和译作间的客观距离。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移情活动并适当使用补偿手段来调整审美距离以缩短原作与译作间距离。对原作与译作间审美距离和客观距离的正确把握及调整有助于对原作的翻译和对译作的赏析。  相似文献   

14.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由于诸种原因,其文化地位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却一度被边缘化。其实,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文章以《红楼梦》两种译本为例,探究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如何进行文化改写,论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意识形态、政治动机以及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创造性地将原作以源语转化成目的语。译者即如架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文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词义的理解和选择.翻译时译者不仅要从原文文化语境的角度理解原文,同时还要从译语文化语境着眼,将原文信息重新表达为译文读者接受和理解的语篇.  相似文献   

16.
译者是读者与创作者的统一,译者的主体作用是客现存在的。通过白居易《忆江南》的英译文的对比分析,从对作品的理解阐释、翻译目的和语言表达的艺术再创造等方面考察了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交际活动。翻译实践的发起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构建了主 要交际主体和交际时间空间。译者传递跨文化信息过程中能动作用至关重要,关键在于译者负责领会翻译发起者 意图,分析源语语篇,制定策略,满足译文读者群需求。文章概述并解析影响翻译过程的语篇外部和内部要素。 语篇外部要素包括情境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篇功能;语篇内部要素包括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译者基于此认知,须 于分析源语语篇之际,结合语篇内外部要素综合考量,运用确定之恰切翻译策略,恰当实现翻译意图,创造出合 适译文,藉此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相似文献   

18.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不违背原作下,充分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及再创造,使译作展现出原作艺术美学效果的关键。译者主体性一直贯穿于整个文学翻译活动过程。本文将通过介绍译者身份地位转换及译者主体性含义,就王维东先生翻译的《格列佛游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浅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所受的制约性和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原文和原作者.也要尊重译文的目标语读者--儿童,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实现原文与译者期待视野、译文与儿童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20.
翻译受到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条件制约,译者在翻译当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规范,才能保证翻译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同时,译者作为独立的个人,拥有特定的文化素养和价值判断,对于翻译译本有着很大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习惯和审美,完成翻译的转换和桥梁作用。在对翻译规范和译者主体性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进而描述了翻译规范和译者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