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于所处的历史境遇不同,晚清小说与鲁迅小说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叙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国民景象.鲁迅一反晚清小说对“国民”的赞美,不遗余力地进行揭露和批判,从而对“国民”内涵重新审视.鲁迅小说人物大多徘徊在新旧之间,前路迷惘,“未来”只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时间框架.鲁迅小说多呈现如“铁屋子”般封闭的空间意象,在过去与现在的时间节点上,其“国民”身陷进退两难的窘境.  相似文献   

2.
沉默是一种力量.鲁迅《无题》诗曰:“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又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人民的沉默如惊雷似火山蕴潜着巨大的力量.鲁迅不但预见了沉默所包含的威力,而且自己常以沉默作武器,来对付一些势利小人.例如,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教书时,工资由银行代发.有一天,他在厦门美丰银行领取400元的薪水.帐房先生看着这张数额颇大的支票,又瞧瞧穿着朴素其貌不扬的鲁迅,犯疑了.帐房先生疑惑地问:“这张支票是你的吗?”鲁迅默不作声,只是吸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中呈现出一系列“后封建语境“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纷纷走向幻灭的命运演绎中,鲁迅对时代、社会,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鲁迅曾深受尼采思想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鲁迅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等思想行为表征的显在层面上,而且以一种更为深刻的隐在形式体现在鲁迅的文本创作中.这种影响随着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以及鲁迅自身思想的演进与蜕变,呈现出一种从接纳到逐渐疏离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野草》是鲁迅苦闷思想和情感寄托的惊世之作.《野草》中的作品构思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反映了鲁迅对现实观察的辩证法,同时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表达他复杂而强烈的思想感情.《野草》体现了艺术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离婚>是一支女性悲歌.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表现了主人公爱姑的人生悲剧,并且深刻地揭示出了她思想意识中的“奴性“和“愚弱“,体现出他“国民性批判“的启蒙主义思想.同时,通过爱姑这个女性形象的命运,鲁迅对中国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异乎寻常的理性思考:中国的妇女并没有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野草>是鲁迅"彷徨"期间的一个独特的文本,它所蕴涵的浓厚的现代哲学意味使其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堪称独步.研究<野草>的独特艺术创造为我们深刻地了解鲁迅的思想,继承其精神遗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不仅是现代散文的开拓者,也是现代小说的先行者.莫言作为新进的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文学创作在某些方面继承了鲁迅的批判主义传统,但又以独特的方式超越之,在当代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过客>是鲁迅对自己生命哲学的一个归结.作为精神界的战士,在面对惨淡人生的抉择中,"过客"以其独特的人格,毅然选择向前行走.这种永不回头的"过客"精神,正是鲁迅对绝望人生的生命底线或绝对命令,同时也体现了他反抗虚妄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仅是小说中的一个次要人物,“我“才是真正的主人公.鲁迅让少年的“我“作为亲历者,让成年的“我“作为叙述者、评判者,三者合而为一,共同担负传达小说主旨的任务.鲁迅通过“我“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微妙的情感和批判的态度,暗示了传统文化对自身的解构与重建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生所写广告丰硕精湛,聆听这广告的独特'呐喊',仍然可以直抵鲁迅的心灵深处。分析《中国矿产志》系列广告、《周豫才告白》、关于《果树园》的《鲁迅启事》和《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牌记等广告,鲁迅科学救国、反抗军阀、维护版权、为艺术和人世牺牲个人权益的伟大人格魅力就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2.
郑学稼论鲁迅,以《鲁迅正传》为代表,此外尚有一些散见的篇什。其主要观点有:鲁迅只是一个文学家,其创作的高峰是《呐喊》;阿Q自问世之后,便有和唐.吉诃德的比较,但二者在性质上却难以相提并论;鲁迅笔下的阿Q,若干方面就是周树人的化身;对于民族主义文学,鲁迅也并未彻底的理解,因而出现前后的矛盾;健全和发展新文学,首先要求作家具有独立人格。如何评价郑学稼的观点,自然是见仁见智,但了解其具体内容,却是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3.
语言模糊性是语言的属性。模糊语言在鲁迅作品中使用得相当普遍,模糊语言是鲁迅独特语言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主要分析模糊语言在《鲁迅选集》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模糊语言的使用,首先是体现了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其次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有自我保护的作用,让鲁迅先生能够表情达意,在战斗的同时保全自己;最后鲁迅作品中模糊语的使用对白话文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甘智钢先生《鲁迅日常生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12)一书由鲁迅的日常生活人手,谈经济而不拘于经济,以大量史料的占有为基础,对鲁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分析繁复史料细心严谨,处理有争议的问题有理有据,在考辩、结题及澄疑释误方面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在条理分明的论述中呈现给读者一个在生存尚艰的世界里辗转努力生活着的人一生的缩影.具体而言该书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期,中国面临被外国列强瓜分的危险,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挽救自己的祖国,积极地寻找新的理论,尼采哲学在这时来到中国。尼采影响了鲁迅对人类的看法,其思想是鲁迅关于个性解放和思想革命的看法的真正源泉,尼采反传统的批判精神也影响了鲁迅。鲁迅受其影响,先后创作了《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但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鲁迅最终形成了有别于尼采的新风格。  相似文献   

16.
酒是鲁迅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作用在于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和深化主题。分析了鲁迅笔下的五类酒客形象,开辟了从文化学角度阐释鲁迅作品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是鲁迅在《明天》和《祝福》中塑造的两个寡妇形象,但是对这两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鲁迅一改批判愚弱国民"劣根性"的锋芒,而对她们倾注了"哀其不幸"的同情与怜悯。本文试图结合鲁迅的"节烈观",分析其笔下塑造的寡妇形象,并联系鲁迅本人的身世,探析"寡母抚孤"与鲁迅创作这一题材的心理关系,认为"寡母抚孤"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心理销毁了鲁迅的批判锋芒。  相似文献   

18.
<正> 《收获》杂志2000年开设了“走近鲁迅”栏目,上半年3期,已见发表9篇有关鲁迅的文章,有回忆的、有对鲁迅思想、精神深入研究作出新解竭力颂扬的、也有对鲁迅为人为文作出审视、批评甚至作否定的,很有点热闹气氛,已越出《收获》杂志领地,通过媒体传导引起了文学界广泛的关注。人们最关注的是有人批评鲁迅。因为鲁迅曾被人封为“现代圣人”,被人比作“中国的高尔基”或“中国的伏尔泰”,这已在老一代人的认识和心理上形成惯性,现在突然有人批评甚至否定鲁迅,相当一部分人难免心灵震动。笔者读了《收获》2000年第2期发表的冯骥才的《鲁迅的功与“过”》、林语堂的《悼鲁迅》、王朔的《我看鲁迅》,也有话要说,不妨从《鲁迅的功与“过”》说起……  相似文献   

19.
伤痕文学承续着鲁迅“救救孩子”的主题。文章试图从伤痕文学的思想和艺术资源中寻找鲁迅文化精神的影子,即鲁迅因子。作为“文革”后第一个文学浪潮的伤痕文学传承了鲁迅的“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以启蒙为己任;鲁迅的“立人”思想注入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关注“文革”后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创伤与苦痛。鲁迅因子在伤痕文学创作方法和艺术生成上表现得也很突出。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在自我意识、人生哲学抑或精神结构上,鲁迅与克尔凯郭尔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联系。鲁迅作品中的群体形象与克尔凯郭尔的“个一群”对立模式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与群体的对立中他们对于自身的存在产生了一种孤独感。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其起因是鲁迅对于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敏感与认同。试图梳理鲁迅藏书中的克尔凯郭尔和鲁迅作品中的克尔凯郭尔,来探究克尔凯郭尔对鲁迅的思想和创作有着何种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